分享

十年顺势而为,小米未来还能“踩对点”吗?

 lpl求知获识 2020-08-21

2009年,雷军有点烦恼。“我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冷酷而现实,人情冷暖忽然间也明澈如镜。那个阶段,我变得一无所有,除了钱。”

财务自由,几乎是中国成功人士共有的傲娇。但雷军不一样,比起钱,他更看重事业的成功。

早在武汉大学上学期间,雷军看到《硅谷之火》这本书时,内心燃起一团熊熊列火:我要做一家伟大的企业。

后来他铆劲创了业,但反响不大。1992年,中关村大哥求伯君分析了雷军破解的WPS,顿时震惊,然后将其招致麾下。

求伯君立志让金山成为一家能挑战微软的民族软件企业。这一路上,雷军也异常勤奋、用心,据说基本上是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每周工作七天。

雷军与求伯君

1998年,29岁的雷军升任金山公司总经理,堪称年少得志。但这时,金山面临三座大山:资金短缺、盗版横行、微软围剿。上市,成为金山的重要突围方式。

但这条路步履维艰,金山历经从办公软件到词霸、毒霸,再到向游戏和网络的多次转型,几经起落。雷军带领金山五次冲击IPO,最终还是依靠网络游戏的业绩,在2007年登陆港股。

不过,即便上市了,结果也是非常差强人意。6亿港币的市值,只是当时阿里15亿美金市值的一个零头,百度的市值更是将近50亿美元。

“我特别害怕落后,怕一旦落后,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怀着雄心,雷军不接受没日没夜16年只是这样子。

但求伯君的知遇之恩、金山兄弟们的前程、自己的理想抱负,交织成沉重的枷锁,雷军越是努力,就越是身心俱疲。

于是,金山上市没多久,他选择离开“休息”,过上两年只有钱但没事业的烦恼日子。

2009年12月16日雪夜,雷军在北京安排了一场老金山人的饭局。众人喧嚣过后,杯盘狼藉,雷军灌下一口酒,开口说了一声“今天是我40岁的生日”,举座黯然。

酒过三巡,雷军感慨地说:“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这一段感悟,后来演化成了一句更为著名的“雷氏语录”: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在他的意识里,在金山是“推着石头往上走”的日子,而他要去寻找下一个风口。

01

找准风口

离开金山的日子,雷军转身成了天使投资人时,便以更大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互联网。2008年,他在个人博客中写下:移动互联网是下一波创业的大机会。

同时,雷军在移动互联网、电商、社交等多个领域,连续投出多个业界知名的案子:拉卡拉、UCWeb、凡客诚品、YY、乐淘、多玩、多看等。

但是,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投资人,而是要自创一个王国。2010年4月6日,小米成立,雷军重出江湖。

“四十不惑”,雷军自己也说,小米是他最后一次创业,是积累了20年的商业经验之后,“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全新尝试。

雷军对人生的感悟是:任何时候都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错过了互联网,他明白移动互联网是他的一次机遇。

当时国内的手机市场,一类是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一类是国产手机“中华酷联”,还有铺天盖地的山寨手机。

雷军认为,假如小米用互联网模式来做手机呢?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就可以另辟蹊径,“降维攻击”。

找准风口,接着是找人。在雷军的构思里,硬件最好的是摩托罗拉,软件最好的是微软,互联网最厉害的是谷歌,假如能把这三家公司的精英凑在一起,就有机会炼成“铁人三项”。

他找的第一个人是谷歌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林斌,而且十分顺利,因为林斌正打算出来创业。

但做手机比软件和互联网难得多,这几乎是TMT圈里公认的事实。接着,雷军连续找了十个谷歌工程师,一个都没有搞定,这让雷军十分绝望。

其中,雷军给傅盛打了三个小时的招募电话,洋洋洒洒说得天花乱坠,傅盛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

直到第11个,谷歌的工程师洪锋加入,雷军才找回一些信心。

在小米创办的第一年,雷军花了80%的时间在招人。后来雷军在总结出了心得:

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找人要“三十次顾茅庐”。只要有足够的决心,花足够的时间,可以组成一个很好的团队。 

最终,小米形成8位联合创始人团队。包括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摩托罗拉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等。

正是这八位大牛级别的人物,顶开了小米的一片天地。

其中,黎万强带队研发的MIUI,是小米基于安卓深度开发的一个手机操作系统,2010年8月发布第一版。

黎万强没日没夜泡论坛,不投市场广告,坚持在每周五将最新版本发布在论坛上,参与体验的用户从1万涨到了10万,相当于一个10万人的开发团队,还培养了50万核心粉丝。 

02

制造爆款

MIUI系统获得初步成功后,小米就兴高采烈准备做手机了。但一出门就碰“大钉子”,突然发现搞不定供应链。

元器件供应商往往要投入资金和采购方一起研发,因此很多元器件都是独家定制,对新采购方极其谨慎。

尴尬的是,供应商都没听说过小米。因此,雷军也被翻了无数次白眼:“你们前三年的财务报表拿来看看,否则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做到一半倒掉。”

周光平给一家芯片厂商打电话,对方得知他来自小米后,在电话里客气地说:“我们永远都是朋友,但元器件这边你就别找我了,我老板不批。”

创立初期,小米几乎是求着供应商供货。

为了争取夏普供应屏幕,2011年3月,雷军带着团队冒着核辐射的风险奔赴日本。登上飞机时才知道,整个航班上只有他们几个人。到了夏普,整个大楼空空荡荡,他们也是第一批访客。

跟夏普谈判的最后环节,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晚上11点,对方团队换了三拨人,雷军就带着高管一遍遍解释,一直谈到星巴克关门被赶出来。 

最终,小米的诚意打动了夏普。

为了打开市场,小米还需要营销。只靠互联网销售的模式,小米根本招不到营销负责人。

足足两个月时间,面试了无数人后,雷军对黎万强说:阿黎,还是你上吧。

很快,黎万强把一个3000万的营销计划摆在了雷军面前。雷军头痛的说,“阿黎,你做MIUI的时候没花一分钱,做手机是不是也能这样?我们能不能试试不花一分钱去打开市场?”

此后,黎万强被被逼上梁山搞互联网营销。

搞定操作系统、团队、供应链、营销等方面后,雷军脑海中制定了一个大计划:小米手机一定要成为爆款才行。

因为只有爆款,才能让小米设计的商业模式跑通,进而带动其他新零售业务和软件服务,打开盈利空间。

2011年,雷军跑遍各大制造业厂商,询问能用2000元做出一款最高性能的双核手机吗?所有人都摇摇头。

手机制造是一个复杂而成熟的长产业链行业,中间的成本环环相扣。当时,苹果三星等大品牌的高端手机价位都在4000—6000元左右。

雷军断定,小米若要以腰斩的价格搅局,就肯定可以成为爆款。

2011年8月16日,小米第一场发布会,雷军把所有配置全部拆开逐个科普,并向台下观众提了一个问题:同样配置小米卖多少钱?

台下有人喊了5000,小米最终定价:1999元。二十天后,小米1首次网上预定销售,3个小时卖了30万台。第二次,3个小时又卖出了10万台。要知道苹果iPhone4,首日销量也不过60万部。

首销过后,小米手机没有哑火,还在持续发热。最终小米1总计销售700多万台,创造了奇迹。小米以一己之力,结束了中国华强北山寨机的时代。

03

受阻跌落

爆款策略成功后,小米2、小米3不断将小米手机的江湖地位推高。

2012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快速提升至719万台,销售额达126.5亿元;2013年,小米手机出货量1870万台,销售额316亿元。

把小米推向巅峰的是红米手机。早在2012年初,小米制定了“红米计划”。计划优选国内产业链,做国民手机。

但由于国内产业链还不成熟,小米做出第一代产品时,雷军非常不满意,于是决定推倒重来。  

4000万的研发费用打水飘后,小米开始研发第二代,代号H2。  

前后研发一年半,红米手机正式发布,起售价799元。一经推出后,热度远超过想象,卖出4460万台。

受益于红米手机的销量,2014年,小米共售出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收入743亿元,增长135%,成功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这时,雷军再次选择在45岁生日这天和几个老友相聚,他不再是五年前冬夜那个心情抑郁的富人。他们筹划着让小米上市,而小米的估值也高达450亿美金。

由于小米的loT生态链和国际市场推进顺利,俄罗斯投资人尤里·米尔纳给雷军加了一针鸡血:千亿美金。

然而,给小米敲响警钟的是局外人马云,在雷军与董明珠立下十亿赌局的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马云作为颁奖嘉宾不客气的说道:

“小米的营销确实做得不错,但营销是很容易学的。”

经过几年狂奔,纯线上的电商模式已出现增长瓶颈。OPPO和VIVO早已凭借着四六线城市的门店和经销商渠道向下深耕,华为也启动了“千县计划”,跟着要去五环外抢市场。

更重要的是,华为分离出荣耀品牌,在线上全面复刻小米来阻击。其它众多竞争对手边抄边学,使智能手机行业进入惨烈竞争:中兴、华为、联想、乐视、锤子等等,全面围剿小米。

线上遭遇恶性竞争、错过了线下县乡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管理挑战,成为小米遭遇的三大困难。疲于应付的小米,出现越来越不给力的出货量。

2015年双十一的深夜,小米和华为手机销量不分上下,最后两小时小米临时决定给每个用户发50元代金券,这才艰难取胜。

销售总裁朱磊尴尬地对雷军解释:“以前是赢得毫无悬念,过去的双十一,是我们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今年这个第一...”而雷军的脸色铁青。

2015年全年,小米定下8000万台销量目标,但最终仅售出6654万台,第一次没达成目标。

当年12月16日生日这天,在接受白岩松的专访时,对于“是不是目标定的太高了”的疑问。

疲惫的雷军对着镜头强调:公司不能被任何外部评价和所谓的数字所击倒。

然而,最冷的冬天还没到来。由于小米惹怒了三星半导体和日本供应商,小米5迟迟无法上市,只好用一大堆红米机型来凑数。

到了2016年2月,号称小米史上用时最长记录的小米5问世,发布会上,雷军卖命吆喝。但由于各项参数比较均衡,最后反响平平。

2016年小米业绩几近雪崩,四个季度出货量同比数据一路下滑,从市场第一跌出前五。7月内部大会,偌大的屏幕上只有四个字“形势严峻”。

雷军重新接管供应链后坦言:“我真心压力巨大。” 

04

重新崛起

 创业前几年,小米按照雷军设计的轨道高速发展,用互联网手机做爆款开局,布局物联网生态产业链,同时打通互联网服务。

但后来,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棒。自2016年起,小米再也没有提出任何的出货量目标,即便在公司上市之后,小米也谨慎或者拒绝对手机销量做出预期,因为团队不想再回到疲于奔命的状态。

他说,创业就是要做我们觉得酷的产品,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享受这个过程。所以,2016年小米的战略就是——开心就好。

“只有开心才能有激情动力,只有开心才能激发创造力...”

而为了重新提振小米,雷军立刻调整航向,线下做小米之家、线上找明星代言、综艺广告、直播带货,所有能带来收益的措施,他都愿意尝试。

“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铁人三项模式有一个显著的难点,太复杂,硬件、销售、软件等等都要懂,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模型,这对团队要求非常高。

全球有哪家公司既做得好硬件,又玩得转互联网还能当平台?小米模式本身有非常大的难度,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有世界级的竞争对手,而小米想赢,又必须胜出。

2016年,雷军给小米定下了全年任务:补课。这时摆在他面前大概有300个问题,亲自抓供应链、研发新机型、加速线下布局,小米需要在手机供应商、消费者、投资人的耐心耗尽之前取得这场打地鼠游戏的胜利。

有员工说,“从第二季度开始,雷总连续一年多,每天都是凌晨2点以后才回家。”他又回到了在金山时期的鸡血状态。

但面对漫天的外界指责,雷军开玩笑说,甚至想过给公司改名为“others”,因为这样,公司就可以排进世界前三了。

2016年10月,小米顶着压力发布了一款全面屏手机MIX,这是手机行业内第一款全面屏手机,之后的三星Galaxy S8、苹果8 都跟进了这种技术。

一直被苹果吐槽抄袭、山寨的小米,终于开始引流整个技术的潮流。随后,小米的低谷期开始破冰。

与此同时,从2013年开始围绕物联网、小米生态链所做的投资也陆续开花。在小米之家,不仅有手机、笔记本、电视,还有智能音箱、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空调、冰箱等智能家具用品。

另外,在消灭印度市场的10亿库存后,小米开拓出来的渠道成了国际业务的先遣队,也大大提速了小米国际化的进度。

到了2017年,小米手机颓势退去,销量重回世界前五。2018年,雷军带着小米前往港交所上市,小米手机销量进入全球前四。

上市之后,小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系列改革,包括十几次组织架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持续地国际化市场扩张,其品牌影响力慢慢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

2019年7月,小米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这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2020年,小米再次进入世界500强,排名422位。目前,小米进入了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机业务在5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前5。

经历过低谷期“死”过一回的小米,已经具备了抗风险的基础能力,而小米也逐渐进入新的转型调整期。

05

尾声

日前,雷军宣布,下一个十年,小米的核心战略将升级为“手机 X AIoT”。

其次,小米要继续坚持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即: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另外,下一个十年,重新创业,小米将实行合伙人制度和新十年创业者计划。

但是,小米面临的挑战从来不小,也留下了一些困惑。

伴随小米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字是“口水战”,这也是过于注重营销的结果。

从最早的“吊打”苹果,颁奖晚上与格力董明珠的赌约、与荣耀日常拌嘴、发布会上的不断攀比对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喊话,甚至高管在社交网络上的擦边球低俗暗示...

这些在获取了关注同时,已经并不适应逐步成熟的小米。只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小米或许才会真正的走出青春期慢慢长大。

另外,营销的成功让小米享受到了快速获客、迅速建立消费者心智的捷径,某种程度上开创了全新的互联网粉丝经济玩法,成为后续入场标配。

但是,“极致性价比”用力过猛的后果,就是被贴上性价比的标签很难撕掉,这让 10 以来品牌都难以拿到高端区玩家区的门票。

小米同样有机会改写历史,但或受制于决心或受制于资金而无疾而终。曾经雄心勃勃的自研芯片澎湃松果,即使今年重启也为时过晚,错过了几年黄金发展机会。

深入后会发现,小米登顶后跌落的本质,也在于芯片等核心部件过于依赖外部供应商。这就导致自己无法掌控研发节奏。

而这两年里高通芯片的竞争力优势不在,5G节奏也被华为压制。此时小米手机能做的只能打出更多的非核心特色来包装新品。

还有很重要的是,2020 年,没人会想到因为非市场原因中国厂商集体陷入了困境:

华为被捆住了手脚,麒麟系芯片甚至将成绝唱;寄望海外的小米在最强势的印度市场被禁,一众 APP 也面临着被境外无端封锁的窘境;而OV在研发、线上线下的攻势,也比以往更为强烈。

受国际局势影响,内循环经济也让所有玩家又回到了同一张牌桌之上。小米核心业务如何解决众多挑战,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要看点。

小米过去顺势而为,“踩对了点”。这是雷军的成功,更是时代的成功。“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小米、阿里、百度、京东、腾讯,都是大时代洪流下的生动“注脚”。

年轻的小米,跟当今的中国也很像。中国用30年时间,赶上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征程,而小米找到“捷径”,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其他企业十几年的初创之路。

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小米在都在推动国内相关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有所提高。

然而,没有中国制造的庞大基础,就不会有小米;没有中国互联网的创新环境,也不会有小米。从相得益彰的角度来看,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小米,更多的世界级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