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集114

 昵称69650584 2020-08-21

【诗文集114】周博群抄录 共六首 
2020年8月8日

【气血,津液,经络病机】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又是脏腑活动功能的产物。
因而在病理上,气血不足,使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等营养作用减弱。
另一方面脏腑发生病变,可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
也必然影响到某些脏腑,故气血的病变是脏腑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
撑握气血病机的一般规律,就能为研究脏腑病机打下基础。

【气病病机】
气虚,是气的生成与来源不足,或因疾病,劳倦消耗过度,
致气亏虚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以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减退所形成的病理变化。
气虚可致很多临床症状,如气虚形体失养,则体倦乏力;
气虚卫外不固,则易感冒,汗出;
气虚不能,上荣于清窍,则头晕目眩,精神萎顿;
气虚鼓动无力,至气虚血瘀;
或不能统血,则出血,面白,唇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不能布津,则易生痰饮,水湿等。

气陷,是气虚与气的无力升举相复合的一种病理变化,
而以升举无力为主要表现形式。
因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年老体弱,饮食损伤及烦劳过度所致。
以尤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最具代表性,多致胃下垂,肾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及便意频繁,虚坐努责,短气乏力等。

气脱,是元气溢于外的一种病理机制,也属于气虚病机,但为气虚已极,
至亡气,失气,濒于气竭,气绝的病理变化。
多因大出血,大汗出,严重吐泻,致津血不敛而气外脱,
久病衰竭时,也可见元气脱绝。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气至脱绝,故见气息低微,眩晕昏仆;
无力推动阳气及血液布达周身,故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弱。
气脱常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若抢救不及,则气脱不复,阴阳离决而亡。

气滞,是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尤侧重指经络之气不利。
主要是因七情内郁,或因寒冷刺激,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
影响气的流通运行,形成气机不畅。
气机滞塞,则疼痛,肿胀;气不行血,则气滞血瘀;
气不能输布津液,易产生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
气滞又使某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气郁滞,脾胃气滞等。

气逆,是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因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所致。
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等。
气逆以实证为多,也有因虚所致者。

气闭,是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因风,寒,湿,热,痰,浊等邪深陷于脏腑或郁闭于经络,或七情过激,
气郁过极所致。
气闭,常致窍隧不通,机窍不灵的病证。
如心气闭阻,则神昏谵语;肺气内闭,则喘息声哑;肝气闭阻,则耳鸣耳聋;
膀胱气闭,则小便不通;大肠气闭,则大便秘结等,其中以心窍闭塞最为严重。
气闭,也可致经气闭塞,如气厥,热厥,痛厥,中恶等。

【血病病机】
血虚,是血液不足的病理状态。
形成机制以各种急性的及慢性的失血为最多,亦可因脾虚生化不足,久病暗耗而成。
可致三种病理结果:
脏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心,肝,脾的血虚多见。
血虚气亦亏,因气血相依,血为气母,血虚不养气,故血虚气亦亏。
血虚易致血瘀。

血溢,是血液溢出血脉的病理状态。
一般因火热或气机逆乱(如大怒)导致血液妄行,损伤血络所致;
或气虚血失统摄而外溢;或瘀血阻滞,导致血不循经,溢出络外而成。
可致四种病理结果:
首先,可导致出血证,如吐血,咳血,尿血,肌衄,牙宣等。
其次,因出血量大或持续时间长,可引起血液亏虚的病机和证候。
再者,急性大出血又称血脱,血脱则气亦脱,甚则使患者阴阳离决而亡。
最后,溢出络外的血如未及时排出体外,是继发血瘀病机和证候的重要原因。

血瘀,是血液循行迟缓,或郁阻不畅所的病理状态。
可致四种病理结果:
局部瘀血病证,如唇舌紫黯,眼睑黯黑,体内肿块等。
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虚劳赢瘦等。
瘀血阻滞气机,如瘀阻于心,则癫狂,谵语,痴呆,瘀阻经络脏腑而致疼痛,
肿胀等。
血溢,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而另行他道,致使血溢络外。
中医认为,西医学多种血液病一般都存在血瘀的病机。

【气血同病】
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气对于血,具有温煦,推动,生化,统摄的作用;
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的作用。
故气的虚衰或升降出入失常,则 必然影响及血;同样血液亏耗或功能失调,
亦必然影响及气,于是发生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遂,湿热或寒湿蕴结,或跌仆闪挫等,
引起脏腑经络的气机郁滞;气滞不畅而血液运行因之发生障碍,
于是发生气滞血瘀之证。
可见胀满,疼痛,或有肿块,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等。

气虚血瘀,多因久病气虚,或年老体弱,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
以致血不畅行而瘀滞。
临床上常出现短气,心悸,乏力,自汗,等气虚症状的同时,
伴有病变部位的刺痛,肢体麻木,疼痛,甚或见瘫痪,面色紫黯,
舌有瘀点瘀斑,等血瘀症状。

气不摄血,因气虚不足,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导致血不循经,逸出脉外,
形成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此多与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有关。
可见鼻衄,齿衄,吐血,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动则汗出,面色苍白,
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
若气虚下陷,而致血从下溢者,则称血随气陷,可见便血,尿血等。
若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渗于肌肤,可见紫斑等。

气随血脱,是在大出血的同时,气亦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
从而形成虚脱的危象。
因大量出血时,气无以附而随血脱,故可见大量出血时,面色晃白,
因气脱则亡阳,不能温煦固摄肌表,则见冷汗淋漓;
阳虚不达四末,则四肢厥冷;
气血两脱,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则见晕厥;
血脉失于气血充盈鼓动,则脉微细欲绝或芤。

气血两虚,是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多因久病不愈,气血俱伤;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
不能生化血液,导致气血两虚。
因气血俱虚,失于温养,也失于濡养,则见短气懒言,乏力,自汗,
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若气血不能荣养经络,筋脉和肌肤,则可见肢体麻木不仁,或运动失灵,
肌肤瘙痒,干燥,甲错等。

血随气逆,是因气的升降失常,升举过度,或有升无降,血则随之上逆。
如肝,胃,肺气上逆,血则随之而逆,发为吐血,咳血,鼻衄,目衄,舌衄等。
严重者,血随气上壅于脑,发为昏厥卒倒。

【津液病病机】
津液亏虚,是机体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
其形成机制很多,如燥热病邪损伤,辛燥药物耗灼,或大汗,吐泻,失血,
或脾胃功能障碍不能化生等皆可导致津液亏虚。
津液亏虚,又导致机体失于濡养,导致一系列干燥失濡的病证,
如肌肤干燥,皮毛枯槁,眼目干涩,咽干口燥,大便秘结等;
因精,血,津液同源而异生,相互资生,相互影响,故津液亏虚又是形成血虚,
精亏,阴虚等病机的重要因素;津液亏虚还可促成瘀血形成。

津液输布障碍,津液不能正常地转输,布散和代谢(如汗液,尿液的排泄)
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输布障碍机制,与肺,脾,肾三脏不能正常司主津液代谢之职密切相关。
津液输布障碍机制一经形成,其病理结果是津液停聚而形成湿浊,痰饮,
水湿等病理产物,进而引起一系列病证。
一类为有形之病证,如痰核,瘰疬,水肿等;
另一类为气机困阻病证,如困阻胸阳,导致胸痹,心悸等;
困阻脾胃,导致痞满,眩晕,厌食,身重等;
水饮阻肺,导致胸满,咳嗽,哮喘等;
困阻三焦又可加重津液输布障碍,造成不良的病理循环。

【经络病病机】
经络遍布全身,把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在形质上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布于一定部位,具有运行气血,
联系内外上下的生理功能。
故经络功能的失常,可导致相应脏腑,及循行部位发生病证。
疾病过程中,邪气的传变,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以及内部病变形诸于外,
皆是由经络参与其间而实现的。

一般来说,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就是邪气沿着经脉入舍脏腑过程。
经络功能失常,也是脏腑相失的重要原因。
如手太阴之脉,属肺络大肠,循臂内前廉等,则见肺病咳逆上气,
或大便秘结,或胸满,臂内前廉疼痛等相关的病证。

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证的常见原因。
经络气血循行不畅,或经脉气血循行逆乱,是经络功能失常的主要形式。
经气不通,则发生相应脏腑的气机闭塞,或循行经络的疼痛。

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病变显露于外,与经络的通联作用和分布循行部位紧密相关。
由于经络有一定络属脏腑和循行部位,因而内部病变可通过经络,
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
如肝病所见,两胁或少腹痛,或睾丸痛,是因足厥阴肝经所循布胁肋,
抵少腹,络阴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