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1]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2]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五十五岁所作的《自书石湖等五首诗卷》点画古拙如枯藤,用笔苍茫遒劲,结体开张,这是其行书和楷书的基本特征。这件写给亲朋故友的诗卷,十分个性化和情绪化,写得惬意轻松,笔墨挥洒之间将王铎的学养与性情跃然纸上。这类行书的书卷气息较浓郁。其三十七岁所作的《与大觉禅师等书札卷》,从用笔、体势来看,二王又对王铎的影响还较明显,气韵上亦酷似二王,他把二王稳健飘逸的特点发挥得十分自如。
王铎的行草书以羲、献为宗,但他能弃二王秀媚之姿而取雄强之骨,追求笔力的浑厚和结体的奇奥,同时他又吸纳米芾行书的恣肆奇险和凌厉笔势。他的草书用笔以中锋为主,饱满含蓄,同时又参以折锋,以增劲健之势。提按顿挫变换幅度较大,墨色枯湿浓淡对比强烈,层次感丰富,结体紧密连笔较多,有一气呵成之感,同时在章法上疏密相间,上下错落,整体布局大小参差中见和谐。
书法具审美和实用功能,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学习书法,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培养沉稳气质,同时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欢迎关注、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