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坤湾

 阿福根 2020-08-21

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内蒙古河口镇起黄河进入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一路奔流不息,混沌浩荡,直抵韩城市龙门口,全长726公里,这一段被称为秦晋大峡谷。

延川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九曲黄河中心,是沟通关中与塞外,连接秦晋两岸的咽喉。当黄河流经延川河段的时候有68公里长,形成了五个大转弯,自北向南依次为: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黄河在延川一带慷慨地展现了规模宏大、完好、密集的深切嵌入式蛇曲群体地质面貌。

嵌入式蛇曲

黄土高原上川、峁、沟、梁的沙盘示意可以帮助没有到过这里的人直观地明白黄土高原地貌的称谓,也会对陈忠实的作品加深理解。

这是伏寺湾,属于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但现在,采砂机械,车辆,轮渡都正在忙碌地作业,无疑对自然环境和地质景观造成了破坏。

这是现在打造的蛇曲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乾坤湾的巨大标志,它告诉你这里需要收票了。

今日的游客中心,协调与否不知,只是小程村已经被打造得荡然无存,此情此景令人惆怅。

乾坤湾,2018年4月

乾坤湾,摄于2003年春节。说来也是十五年前了,我只身来到秦晋大峡谷陕西一侧的黄河边这个叫做小程的村子。从村外可以一览无余全景俯瞰黄河大拐弯,当时如果不是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到这里来写生并立碑乾坤湾纪念,这个地方并不知名。

我在报章杂志上刊登的信息中得知延川县文化馆的冯山云先生是延川民间美术的奠基人,我因此在延川县城找到了冯先生。得知我从北京专为探访民间美术和乾坤湾而来,冯先生非常热情地给我介绍了相关情况和他正在创作的布堆画,使我认识了布堆画这一传统民间美术样式。

冯先生热情地留我在他家吃饭住宿,和他儿子同睡一炕,第二天还让他儿子骑摩托车通过黄河边的峡谷土路带我一路艰难来到小程村。

黄河沿岸崖壁上的地质奇观-大石球

延川被称为人文始祖伏羲故里,龙蛇山川,乾坤圣地。

据说,伏羲根据龟背纹理和乾坤湾的启示创立了八卦,确立了时间、空间、方位、属性、日月运行与自然规律,指导生活生产,是从蒙昧进入文明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胡夏国疆域图

冯山云-如今被誉为中国民间毕加索。他的布堆画古拙大气,抽象生动,是延川布堆画挖掘发展创新的奠基人。

延川布堆画是以零星布头为原料,运用贴、拼、镶、叠、缝等延川当地传统手工手法创作出的图案作品,夸张生动,具有汉画像石般的造型,剪纸的手法,刺绣的色彩,浮雕的感觉。

延川道情源于道教的一种音乐形式,道士曲。延川百姓把道情与民间歌谣、舞蹈逐渐结合,演变为有曲艺色彩和浓烈乡土气息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喜庆节日中表演庆祝。

小程村土岗小学校的孩子们邀请我给他们讲课,我也非常愿意与他们一起玩耍交流。

我发现他们非常好学,问了我很多课内外国内外的问题,我看到一个孩子的英语课本几乎被翻烂,而且每一页都写满了不同的注释,这和我儿子那一学期下来的课本形成鲜明的对照,儿子的课本除了头几页有标注或者涂鸦之外剩余页几乎全新。

冯山云的儿子和村民带我游走在黄河边。据说冯山云的儿子冯奋现在是延川县摄影家协会的负责人,还是一部MV孙立哲的制片人还是什么。

小程村的千年古窑,窑口呈尖顶弧形,雕刻莲花,牡丹花图案,以及彪悍骁勇的匈奴武士像。

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深爱晋陕大峡谷,在2000年前后,每年都会来乾坤湾考察写生,还发现和提携指导了小程的剪纸,组织一些人到北京去参观学习。那时靳教授发现这几孔窑洞,后确定为匈奴人建造居住的窑洞,两晋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曾囊括今延川地界,推论可能建于此时,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延川-中国剪纸之乡

过去剪纸就是各家各户的窗花,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才被当作艺术品来关注,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堪称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缩影,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程村的婆姨高兴地为我表演,边唱边剪,一首陕北道情唱完,一张剪纸作品剪好。

铺在炕上让我看她的部分作品。原生态的延川剪纸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符号和原始文明蒙昧状态的信息和图形,是活的文物。其中蛇鱼蛙的形象与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图腾标识相互印证,是6000年前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早期渔猎生活的反映。

这张剪纸表现的是'上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留存,也就是'结发'。新婚夫妇由家人将两人的头发梳绕在一起,象征百年好合,故曰'结发夫妻'。现在延川人结婚仍然保留着'上头'的习俗,一般认为,没有上头,那婚就是没成。

文革时期,北京知青的到来感染和提升了延川的文明程度,1972年由诗人曹谷溪,路遥等人创办了文艺小报《山花》,培养了老中青三代'山花作家群',形成特有的'延川山花现象'。


史铁生.

忆江南.赠山花


延川好

宝地不多得

黄河长流入大海

山花烂漫遍全国

人才辈辈多

这里还有我珍惜保留的乡亲们根据我和我家人的属相特意制作送给我的剪纸。

临行前,村里人都走出来送我,他们塞给我兜里红枣,花生,这送给我的鞋垫,我一直珍惜保留,这里有保留的传统习俗,更有真挚的情谊。如今,小程村没有了,小程的村民也散了,那些由活生生的人传递的千百年的习俗,现在都变成了画片,硬生生放进博物馆让还有些兴趣的人参观,

回到今天,我在其它几个临近的景区,如清水湾旅游度假风景区等都发现了类似的开发打造项目介绍:景区大门,贸易市场,步行街,投资xx千万元吊厢式索道;在清涧县太极湾景区建设观光揽胜区:入口门户区,商业店铺,餐厅,入口大门,停车场,宗教文化遗址维修改造区,碑廊休闲区,直升机停机坪,等等等等。这都是上级提出要打造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使之成为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

不知怎么,凡看到'打造'什么什么,我总是会联想到敢叫日月换新天、破旧立新、改造山河、改造、劳动改造,劳改,溥仪被改造等等这些词汇。打造天生的自然资源和改造人的灵魂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我的耳边响起那晚延川小程村的女子给我唱的而今天再也难听到的陕北民歌,深情拙朴,清新自然,当时我不敢独自享受,通过手机把那歌声传给了正在北京老朋友家里聚会的几十位朋友,那里面不乏专业音乐家,大家惊叹之余就是对那黄土高坡的淳朴歌声赞不绝口,只可惜当时不像今天这样的手机方便录音录像,不知朋友们还能忆起那山疙瘩的调调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