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不仅仅是抄方、看书!

 泰茗医讲堂 2020-08-21

泰茗中医——纯正中医,医养结合。

首先:要说——跟诊,就得先说说「师承模式」,也就是俗称的「师带徒」。

在过去,学校教育没有广泛兴起的年代,几乎所有的技艺传承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学习技艺,就得先去拜师。

师傅先考察品行、禀赋——品行不高则不教。因为他有可能用所学技术危害社会,前几年曝出的化学博士制毒贩毒就是典型的例子。禀赋不足也不教,因为很难成才,电视剧都演了,武林宗师要找「骨骼清奇」的好苗子才肯将平生所学传授给他呢!


其次:通过了考察,正式拜入师门,有可能要交一大笔学费,金元时期李东垣「捐千金」才得以拜师张元素,这倒不是因为师傅「贪心」,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深刻理解拜师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再者:拜师后要从杂事做起,经过一段时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锻炼才能逐渐得到学习的机会,慢慢接触药材、熟悉药性、炮制药物,白天打杂跑腿,晚上看书学习,基本知识学得差不多了,才有机会在师傅身边观摩学习,最后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诊治。一般要跟师三到五年方能出师,所以要学成一名好中医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1)跟诊,应注意哪些?

现在大家跟诊已经和过去的拜师不同,从内容上说,直接就进入了在老师身边观摩学习的阶段。因此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①首先:必须征得老师的同意。不论是委托师兄师姐转达,还是亲自向老师请求,都要事先和老师取得联系,获得老师首肯,才能进入诊室在老师身旁学习。而且要明白,老师没有义务答应每一位同学的申请,如果没有得到学习机会也不必气馁,找找原因,有合适的机会再说。

不论有没有正式拜师,都要对跟诊的老师非常敬重,切不可对老师产生轻慢之情,如果自己的安排有变动,要提前和老师说明,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医就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没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刻苦努力的付出,是不可能学好的。


②跟诊是有基本要求:

要比老师到得早,帮助老师整理诊室,为老师沏茶倒水。

仪容仪表干净整洁,工作服要平整,工作服内最好是有领衬衣(忌短袖白大褂内穿着长袖衬衣),着长裤。

指甲剪短,不戴首饰,不穿走路有响声的鞋子,不吃有异味的食物,比如臭豆腐、大蒜、韭菜。女生要盘起长发,不化浓妆。


③跟诊过程中,不要打断老师的诊疗进程,不要随便插话,没有老师的同意不要先于老师诊脉,尊重老师和学长,听从老师的安排。

④跟诊时,多动眼动手动脑,不要一味地抄方,大部分老师所开之方都可以公开,如果真有「秘方」那必然不会轻易示人,所以大家跟诊的主要精力不要放在抄方上。


⑤另外,跟诊时要注意观察,有时候老师的提示不是十分地明显,比如老师观察到病人的面色黧黑,于是问病人:「你平时脸色也是这样吗?」这其实就是在提示大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因为老师肯定不会说:「同学们注意看,这个人的面色就叫‘面色黧黑’」,这样会给患者带来紧张和压力。


⑥一般来说,老师的门诊强度都很大,有时遇到典型病例会和同学们说道一番,但未必能很详尽地解释。

有时老师的思路非常灵活,以同学们当时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未必能一下理解,可以记下疑问,找机会再问,而不是当时就不停追问,更不能一知半解就拿着书本与老师当堂辩论,既影响了老师诊疗的进度,也不能提升自己的学识。要知道, 一个疾病不是一个病机那么简单,有时它会有两个或者三个病机同时出现,错综复杂,不是翻书对照这样容易。


⑦还有,跟诊时不要问太幼稚的问题,所谓太幼稚的问题就是那种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查书就知道的问题。应该抓住机会和老师讨论一些能启迪思路、拓宽视野的问题,或者是跟诊过程中自己看不懂、有疑问的问题。



(2) 跟诊,应该记录什么?

前头说,跟诊的主要精力不要放在抄方上。那么跟诊需要写些什么吗?

一是: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比如看到一位患者,自己有什么新的启发,从而引发思考。


二是:老师诊疗过程中,只言片语的经验和指导。


三是:记录自己跟诊后,需要查阅和解决的疑问。


四是:完整的典型病例,从患者的四诊信息到老师的处方用药都要记录下来。之所以只记典型病例,是因为跟诊时没足够时间把每个病人都记录下来。


五是:另外,在征得老师和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手机记录病人一些特殊的形态、声音等资料,尤其有些罕见病例,一辈子都见不到几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