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有两期就收官了,豆瓣评分9.1的节目你还没看吗?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影视产业观察专栏文章,转载需经授权。

作者 | 彭侃 张少帅

编辑 | 郎虹晨

近些年来,娱乐节目当道,很多老牌访谈节目都因为收视问题纷纷停播。但湖南卫视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周日晚十点档推出了一档以家风为主题的访谈节目《儿行千里》,自2017年8月27日首播以来,这档以素人为主角,没有明星,没有噱头的节目,却得到了万千网友的自发安利,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1分,7成多网友对给出了五星评价。这档“小而美”的访谈节目,究竟是如何实现零差评的?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集结湖南卫视四大团队,只为挖掘真实而精彩的素人故事

在《儿行千里》刚播出时的介绍里,曾有一处让笔者颇为不解。这档节目集结了湖南卫视王琴团队、张丹丹陈鹏飞团队、杨霖团队和余淑君团队四大制作团队加入,这样一档小巧的素人节目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直到看了多期节目后笔者才明白,看似遍地都是素材的普通素人故事,但要从中选出适合在节目中呈现的,却并不容易。

《儿行千里》每期讲述两个大的家风故事,这些故事的挑选至少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并且要有足够的层次和厚度,才能作为节目的主体内容呈现。其次这个故事要契合节目的家风主题,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再者故事还得有足够的新鲜度,不能是已经被其它媒体过度消费过的老故事。而且故事的主人公还得愿意上电视,并有足够的表达能力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按照这样的标准挑人,自然得“踏破铁鞋”,也是为何湖南卫视要集结四大制作团队来做这档节目的原因。

节目总导演王琴曾介绍,“故事的来源其实是节目的最大难题,既要有家风又要有故事性,我们听过的故事不说上千,至少有大几百。” 据悉,四个团队一共就七八十号人,却慷慨地派出了60人组成12个故事小组,深入全国各地去寻找素材。观众每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两个故事的背后,其实是团队层层遴选后的结果。例如第一期节目时,备选的故事有11个,最终大部分都被筛选掉。

据王琴介绍,在寻找故事时,节目组特别强调对真实性的考究。导演们跑遍了全国大多数省份,每个故事不但要听当事人自己说,还要去问周边的人,问邻居、同学、同事、不能出半点假,因为最朴实和真挚的故事才能动人。同时,节目也强调故事的差异性,每期的两个故事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家风的主题,确保每个故事都成为一种典范,例如在第六期节目中,一个是曾援藏,娶了藏族媳妇的退休教授为藏族学生搭建“武汉之家”,30多年来照顾上万名藏族学生的故事,另一个是顶级科学家王暾怀抱科学报国的情怀,毅然归国与地震“赛跑”的故事,这两位主人公,从不同的侧面让我们见证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而正是这些真实而特别的故事奠定了节目吸引力的基础。不同观念的家风,差异化的故事呈现,每个素人嘉宾所具有的鲜明特色都持续为观众提供新的期待感,使得观众在故事中投射自身经历,获得情感共鸣。

“定海神针”何老师担纲主持,确立节目的温暖基调

《儿行千里》之所以吸引观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主持人何炅的存在,确立了节目温暖的调性和娓娓道来的氛围。

据说,制作团队当初在敲定主持人时,也只是抱着尽量试试的心态,一是时间太赶,何老师不一定有档期;二是自从《背后的故事》后,何老师很少接这种访谈文化类节目。而就在总导演发出信息后的当天晚上,便收到了何老师的回复,一个简单的好字,背后是何老师对节目主题的高度认可。“何老师答应参加这个节目的录制,就意味着节目成功了一半。”在总导演王琴的心里这样认为。“何老师就是这样,他永远会给你惊喜,有他在的录制现场总是彩排时要更加顺利,嘉宾的状态会被带动,他能很好地引导嘉宾去表情达意、把控现场观众的情绪等等,他的存在对于节目组来说就好比一根定海神针。”王琴说道。

的确,在这档节目中我们见识到何老师恰到好处的主持功力。他是温暖而细腻的,总是俯身靠近来宾,用一种低姿态,不喧宾夺主,总是恰如其分地做适当的事情,会耐心聆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会在嘉宾激动掉泪时为对方递上纸巾。

更重要的是,他沉稳而幽默,当嘉宾紧张时,他会说上一句幽默的俏皮话,化解嘉宾的情绪。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何江第一次上舞台,显得有些局促。何老师突然就问他:你紧张吗?何江点头说:紧张。何老师就一脸严肃地说:我也紧张。因为要跟你这么一个有学问的人聊天。何江噗嗤一笑,之后就放松下来。

他也会不失时机地在嘉宾回答完后,简单总结,却总有金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战地记者陈序为了让父母更放心,邀请父母来体验在巴勒斯坦的驻外生活。面对橡皮子弹呼啸而过的街景,爸爸深知这已经是儿子精心挑选的“温和冲突”,却从不敢在妈妈面前点破,一直微笑装作十分平和。一直倾听的何老师总结到:“一家人各怀心事,这个心事的背后都是爱,都是尊重,都是支持。”一句简单的总结,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一家三口间浓浓的亲情。

“我基本上还是用一种娓娓道来和轻松自然的方式来交流的。”在接受采访时,何老师曾如此总结他在这档节目里的主持方式,他既不像很多访谈类节目那样刻意煽情,也不板起面孔来说教,或是刻意地加入什么“快乐的气息”,而是恰到好处地保持平衡,让故事自然地流出。

拒绝煽情飙泪,用有悬念、有层次的叙事直击观众内心

造就节目暖心而不刻意煽情的氛围的,除了何老师的主持功力,还有节目组的主动克制,摒弃了那种将煽到观众泪如雨下视为成功的传统电视表达方式,而讲求故事的自然传达。据悉,刚结束一档外放热闹的娱乐类节目制作的团队在启动《儿行千里》时便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做好这个节目,必须调整自己、安静下来,诚诚恳恳地还原故事本身,用最简单、最真实同时也最不使劲儿的姿态去完成。因此留心这档节目,你会发现它很克制,就连观众落泪的特写镜头都特别少。比较感性的何老师也特意控制自己,“每次排练前,导演都会跟何老师对本子,在这个环节何老师会释放自己的情绪,把想哭的都哭完再上台”。而正是这种克制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网友们感到节目是自然亲切的,而非上演苦情戏码的套路。

当然,《儿行千里》每期讲述两个素人家庭的故事,每个故事大约要占据30分钟的时间。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让素人故事牢牢地抓住观众?这很考验节目组的叙事功力。在寻找到故事素材后,节目组都会集中对故事逻辑进行梳理,分出层次,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当事人的讲述、VCR的穿插、关联人物的采访等方式有悬念、有节奏地将故事传递给观众。

通过分析《儿行千里》里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大致遵循着这样的结构,首先是一个简短的富有悬念的引子引出故事主人公,例如在讲述琼中女子足球队教练肖山的故事时,首先通过一段球队夺冠的视频造出悬念,引出观众对背后功臣的好奇。然后当主人公出场后,通过主持人的提问,还原故事的来龙去脉,让观众明白故事的特别之处。随后会将故事关联到节目的家风主题上,主人公会讲述自己的人生选择是如何受到父辈和家庭的影响,并引出相关的家人。再之后的部分则会呈现家风的传承所产生的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往往通过一些关联人物的VCR或者现场讲述来呈现。例如在讲述“武汉之家”的故事时,节目组专程去到西藏,采访了数十位收到杨阿爸阿妈照顾和帮助的西藏学生,并将其中一位请到了现场。而最后则会用主人公读出的一封信件来作结。在这样的起承转合中保证了节目的层次感。

在主体的故事之外,《儿行千里》还有一些巧妙的叙事设计,虽然简短,但也发挥了特定的功能。例如何老师会和现场的观众有一些小的互动,让他们讲出自己的家风故事,虽然寥寥数语,但却可以让观众有更强的参与感。而每期节目最后钱文忠老师的精彩点评则起到了升华节目主题,凸显文化内涵的作用。

总的来说,《儿行千里》能够获得零差评的口碑和豆瓣9.1的高评分绝非偶然,它的背后是节目组下足功夫、扎扎实实挖掘出的精彩而动人的素人家风故事,再加上何老师循循善诱的主持和主人公们真诚的讲述,在节目既注重起承转合又强调自然不煽情的叙事结构中,为观众带去了最符合接受心理的触动,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口碑效应。

end

觉得文章有意思就给小编赞赏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