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产业观察专栏文章,转载需经授权。 作者胡钰鑫为乐正传媒模式研发实习生。 作者 | 胡钰鑫 编辑 | 都欣 当雄伟的交响乐主题曲响起,活泼的海豚们随着浪花跳跃,91岁的大卫·爱登堡站在船头,穿着那件熟悉的浅蓝色T恤,海风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他说:“就在我的脚下,隐藏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物。在革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进入崭新的世界,并拍摄到一些十多年前无法捕捉的生物习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海洋环境正处于威胁中.....这是蓝色星球2。” 时隔16年,《蓝色星球2》带着令人陶醉的深海传奇故事强势回归,很多观众看完后都留下了“好美”、“震撼”、“感动”之类的评论,我们惊叹于每一帧唯美的画面,感动于每一个伟大的生命,发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还知之甚少。令人好奇的是,这部由BBC出品的“神作”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背后的神秘力量:BBC自然历史部 BBC曾生产出过非常多的经典纪录片,如《地球行星》、《荒野间谍》《地球脉动》等,它们全部出自于BBC旗下一个专门制作自然历史纪录片的机构——BBC自然历史部(NHU),《蓝色星球》系列也是由该部门制作完成的。其每年生产大约10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和120个小时的广播节目,是野生动物纪录片行业中世界上最大的内容生产商。因其内容制作格外精良,也成为了该行业的“领头羊”,主导着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全球市场。 1957年,自然历史部在布里斯托尔成立,由探险家彼得·斯科特爵士创建。起初,它并非是一个从事纪录片制作的专业团队,而更像是一个自然科学家的俱乐部。部门里的成员很多都是专业的生物学家,例如参与制作《蓝色星球》的玛莎·赫尔姆斯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制作《冰冻星球》的阿拉斯泰尔·福瑟吉尔是一位动物学家。在NHU工作时间最长的约翰·斯帕克斯曾说过:“如果你现在去看NHU的早期作品,你会发现它们真的太业余了”。这是因为这些员工刚开始是作为科学顾问被招进这个公司的,而非是影片制作人员。但是,由于利用摄影机记录动物习性也是生物学常见的调查方法之一,因此这也为生物学者进入纪录片制作领域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员工们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纪录片工作,会不断学习到导演、摄像、剪辑等专业拍摄经验,最后成为了一位具有生物学专业背景的纪录片制作人。由此可见,制作团队对生物方面的专业性也保证了BBC纪录片能够最大程度地记录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大约20年前,NHU的野生动物拍摄团队开始着手制作关于海洋世界的系列节目,2001年《蓝色星球1》横空出世,以唯美而真实的画面和独特的影像叙事,成为了介绍海洋生态圈最经典的史诗级巨作,后荣获艾美音乐和摄影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奖、自然荧幕电影节最佳中篇系列等多个奖项。 《蓝色星球2》则从2013年开始进入筹备期,在长达4年的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经历了125次探险,访问过39个国家,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陆和海洋,从阴晴不定的海岸到黑暗的海洋深处,水下的拍摄时长就达6000多个小时,最终精心剪辑出7集共420分钟的精彩画面,为观众呈现了神秘的海洋世界。例如第一集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会使用工具的猪齿鱼,它用嘴叼起蛤蜊,不断在硬珊瑚上重击使蛤壳裂开,以便吃掉里面的肉。制作团队最初是在一篇科学论文中发现它,为了拍摄到这个叫Percy的鱼,先是请生物博士潜水寻找到它,跟踪两年多来掌握它的日常活动路线,花了100多个小时对它进行拍摄。 对于制片人奥拉·多尔蒂而言,20年前是为了去探索人类知之甚少的海洋领域,而这一次他更希望通过展现海洋世界的新变化,传递出一些人文关怀。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也曾说过,希望通过展现不同生物的海洋故事,将它们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例如,通过捕捉海狮和北极熊带着子女艰难地在海面上寻找可以歇息的浮冰,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大面积白化死亡事件,揭露了当今日渐严重的温室效应问题,以此引起人类对该问题的重视。希望通过展现大自然中各类生灵的生存状态,以引起人类对于自然环境问题的关注,这也是NHU所有制作出的自然类纪录片想要表达的诉求。 二、纪录片的艺术追求:电影化的表现手法 《蓝色星球》系列纪录片以唯美的画面和明丽的色彩,利用了多种镜头语言拍摄物体,并且配以恢宏大气的背景音乐和专业的旁白解说,使这部自然纪录片展现出了电影的质感,为观众带来一场十分享受的视听盛宴。 在视觉呈现上,《蓝色星球》以多样的镜头语言和清晰的细节捕捉使影像充满了真实感,但又不乏艺术性。开篇镜头便以鸟瞰的方式对准了大片蓝色的海域,在画面的慢慢推进下尽显海洋的辽阔。片中大量运用了大全景的镜头处理,例如南极洲的冰川、澳大利大堡礁的珊瑚群等,从缓慢的节奏和宏大的视角下彰显了生态环境的广度和深度。 除了全景镜头,还运用了非常多的细节特写来捕捉生物的某一部分,如眼睛、身体等。在近景的推移下,镜头将海豚、热带鱼类以及水母等生物的微小细节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两极镜头的运用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环境之中,甚至与生物们产生情感交流。例如,从死亡珊瑚群中穿梭的海龟眼睛里,我们仿佛也体会到了它因失去曾经乐园而散发出的绝望。 此外,制作团队还对一些画面采用升降格处理加强了叙事的艺术性,例如第一集水中的珍鲹在海面捕食刚会飞的燕鸥时,就用了大量的升格镜头,对珍鲹的突然加速、纵然一跃以及幼鸟被袭击后的画面速度放慢,使紧张的狩猎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不同的镜头语言和画面处理使这些海洋主角们的生活更加具有故事性,使《蓝色星球2》更像是一部颇有艺术感的电影大片。 在声音表现上,很多人都感动于已有91岁高龄的大卫·爱登堡爵士在开篇时站在船上解说的镜头画面,观众们一看到他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因为第一季的旁白就是全程由这位自然史学家撰稿并解说的。大卫·爱登堡充满磁性的解说,专业又不失亲近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不曾近距离接触甚至是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 此外,《蓝色星球》中所有的背景音乐也十分讲究。交响乐、电子乐、流行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都在其中得以展现,但它们并不是胡乱地插入不同的画面,而是与镜头捕捉到的生灵交相呼应,欢快而明亮律动下的冲浪海豚、紧张而激烈节奏中的抢食六鳃鲨,我们在享受视觉影像所带来的真实感同时,也从背景音乐中感受到了海洋生物的强大生命力。《蓝色星球2》的所有配乐都是由著名的德国电影配乐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汉斯·弗洛里安·季默提供的,由他配乐的电影已经有150余部,包括《狮子王》《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曾获得奥斯卡、格莱美、金球奖等多个电影配乐奖项。此次,通过他擅长的高戏剧张力和恢弘雄壮的音乐表现,使《蓝色星球2》的视觉影像更加充满了生命的灵动性。 三、先进的技术加持:尖端拍摄器材和4K播放标准 《蓝色星球2》开篇中,大卫·爱登堡曾说“我们对海洋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火星表面”,这与人类的科技发展不无关系。十六年前的《蓝色星球》曾用超高速的摄影机以每秒8000格的速度放慢戏剧性的动作瞬间,却使观众头晕目眩。而此次,拍摄技术的根本性改变大大提升了视觉影像的美感,也更加能够探索人类少有人接触过的海洋深处,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而立体的海洋世界。同时,播放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具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在拍摄《蓝色星球1》时,制作团队需要乘坐直升机进行航拍,而且用的是16毫米胶片。而如今摄影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能够采用超高清无人机在海面上进行图像采集,而且由胶片摄像机变成了6K 高清数码摄像机,还采用了可以捕捉到蝠鲼捕食浮游生物画面的超高清低光摄像机,以及可以近距离监测珊瑚礁内微小生物的超高清水下探测摄像机等。同时,制作团队还租用了数台深海潜水器,他们潜到 1000 米深的海底,并且在那里拍摄长达一千个小时。“在自然历史部,如果没有我们需要的技术,有时候我们会自己研发”,制片人多尔蒂说,“我负责的是第二集《深海》,之前没有这样的技术的时候,没有办法做这样的拍摄。我们坐在潜水艇里面,潜到海底下900米后把所有的灯光关掉,灵敏度非常高的摄影机可以在漆黑的海底清晰地拍摄鱿鱼是怎么捕猎的。” 此外,为了能够不干扰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制作团队采用了军事潜水设备,它们可以使潜水摄影师在水下作业时完全不产生任何声音和气泡,可以更加近距离地记录鲨鱼、海豚、鲸的游动。《蓝色星球2》还进行了一项拍摄技术上的创新,利用吸盘摄像机吸附在大型海洋生物的身体上,带给观众一种骑在海洋生物身上遨游的独特视角。 同时,为了展现逼真的视觉影像,除了先进的拍摄设备外,还需要高质量的播放技术把捕捉画面完美地展现出来。其实,BBC在制作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二季时,便已经开始采用4K的超高清摄像机捕捉画面。虽然现在的摄像机已经达到4K的分辨率甚至更高,但是在显示技术上,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4K技术还未普及,更多地停留在2K影像的播放条件下,所以很多电视画面并不能展现出来高清镜头下的真实色彩和清晰度。此次,腾讯视频在与《蓝色星球》的版权合作中,启用了自主研发出的新视频增强技术“TIE”,使输出影像更加接近于高清镜头的超高分辨率,达到4K的播放标准。这一技术通过对视频进行专门处理,使画质更为通透、层次感更加突出,色域也更加广阔而多彩。 通过这些突破性的拍摄和播放技术,《蓝色星球2》使观众更加真切地看到了一个多视角的、壮观的海洋世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古时的人们就对海洋深处有着无限的向往,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塑造的影像将为我们打开一个未知的自然世界。从《蓝色星球2》的这些画面中,我们将对每一个生命肃然起敬,也会对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产生呵护之情,别让这些唯美的画面只存在于视频资料之中,这才是所有自然历史类纪录片最想要告诉我们的。所以,在我们对着电脑大呼“震撼,美哭了”的同时,请好好善待我们身边的弱小生命和生态环境吧! 寻求合作或加入影视产业观察讨论群, 请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 |
|
来自: 昵称712173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