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未达之处,有母亲的科学复仇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俗话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一个母亲在孩子受到欺凌、折磨、伤害而正义不彰时,因愤怒而爆发出的力量未必雷霆万钧,但一定刚硬锋利,将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所向披靡。而且,有别于《杀死比尔》中美国女性复仇的简单粗暴、酣畅淋漓,亚洲女性在复仇时似乎更为理性克制,但又精密远虑,甚至回避血肉横飞的可见残忍而直指人心的恐惧与颤栗。例如,日本的《告白》,韩国的《奥罗拉公主》,都将一位母亲在复仇时体现的隐忍、聪慧、稳重、果敢一点点展露出来,让观众在揪心的惊悚和复仇的痛快中欲罢不能。

在观众的期待视野中,印度的《一个母亲的复仇》(以下简称《复仇》)必然也会呈现亚洲女性的复仇特点,不会在刚猛凌厉的打斗中手刃仇敌,不会在惊天动地的爆破中让坏人化为齑粉,而是会在精心谋划中体现女性的缜密和犀利,会在周密的准备中将复仇的力量突破凶手肉身的痛苦,而是直达精神上的崩溃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复仇》实现了这种效果,观众一度为母亲戴维琪的复仇方式和复仇效果拍案叫绝。试想,一个对自己生为男性极为得意的男人,一觉醒来发现失去了男根,这种绝望谁能体会?一个对自己身材极为满意甚至迷恋的男人,有一天眼斜口歪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不能说话,这种痛苦说与谁听?试想,一个极为狂妄,养尊处优的男人,有一天被扔进监狱,成了五大三粗的犯人眼中的小鲜肉,忍受极大的精神屈辱的肉体伤痛,这种生不如死的处境是不会比死亡更令人难熬?但是,影片严格来说只有精彩的段落而没有整体上的华章。而且,即使是那些精彩的段落中也并不严谨,逻辑上的漏洞难以自洽。

从情节的安排来看,《复仇》在前二十五分钟属于“建置”部分,介绍人物和背景,并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影片在这二十五分钟里体现出比较专业的编剧技巧,初步刻画了继母戴维琪的职业、性格、家庭状况,以及她和继女阿莉娅之间的隔阂。当阿莉娅被迪万等人轮奸之后,情节进入“对抗”部分。当戴维琪枪杀了最后一个凶手辛格,并与阿莉娅抱在一起时,这是情节的“结局”。

一部影片的情节重心和编剧挑战来自于“对抗”部分的处理,令人遗憾的是,《复仇》在这一部分的构思上显得断裂和游移,未能真正发挥悬念的吸引力和情绪的感染力。因为,在“对抗”部分,观众预设的对抗焦点来自于司法上的拉锯以及法庭上的斗智斗勇,但是,这部影片的情节卖点却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因此,那些法庭上的针锋相对固然令人纠结,但它们并不是影片的创作初衷。影片用快速剪辑的方式,不断用字幕强调法庭争论的第一天,第二天……直到影片的一个小时左右,这段对抗才算告一段落(父亲后面还在争取上诉)。

按照正常的编剧思路,《复仇》应该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刻画主人公,并交代情节起点,也就是阿莉娅被四个人轮奸了,但四个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于是戴维琪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科学复仇。当影片试图颠覆编剧规律进行创新,必然要承受相应的风险。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影片虽然长达146分钟,但母亲复仇的篇幅只有不到一个小时,这在节奏上是有问题的,观众的观影愉悦未能尽兴。

影片在开头部分介绍了母亲是一位高中生物老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这使母亲从苹果籽中提取氰化物有了可信性。当母亲制造了迪万中毒的症状,然后又嫁祸于班迪,这是影片最有创意的情节设置,这才是女性所特有的复仇方式,也是用科学指导复仇的经典案例。当然,这个段落中的逻辑漏洞其实比比皆是:是不是将苹果籽在厨房里捣碎就提取到了氰化物?可以随便找个开锁匠打开别人家的门而没有风险?只改电脑的时间就可以伪造上网记录?母亲出现在那么多监控录像里警察居然没有怀疑?当然,考虑到这段复仇有科学含量,观众沉浸在巨大的快感中,一时不愿过分质疑其合理性。

除了这段科学复仇并嫁祸于人的段落之外,影片对于另外两个凶手的报复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全家人差点被残暴的辛格灭门。对此,观众极为失望。既然影片一开始就强调了母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的身份,观众期待看到母亲在复仇过程中将生物知识发扬到极致,而且能以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和智慧、勇气完美地结合起来,而不能在开始两段干净利落的复仇之后,面对辛格的反杀束手无策,靠着一个从天而降的刑警队长才占据上风。

影片在节奏上的拖沓和情节重心上的犹豫,一方面源于创作者对于主题把握的失当,另一方面是创作者野心太大所致。影片号称改编自2012年印度德里的“黑公交轮奸案”,似乎要像《摔跤吧!爸爸》《起跑线》《印度合伙人》等影片一样直指印度社会的某些痼疾,正如母亲对警察所说,“在我们国家,强奸犯无罪,打了强奸犯一拳就有罪了。”但是,影片又宣传“一场高能高智商的复仇大戏拉开序幕”。可见,影片的创作目标根本不是为了揭示印度的女性地位低下、“强奸文化”盛行、司法黑暗等社会病症,而是为了用一种想象的方式完成快意恩仇的情绪释放。这导致影片的社会意义非常稀薄,娱乐价值也因情节节奏的拖沓和情节漏洞的无处不在而大打折扣。

当然,影片在某些细节上仍然体现了出色的艺术水准。阿莉娅参加的那个舞会,用迷幻的灯光,MTV式的剪辑方式,动感的音乐打造了一个弥漫着酒精和荷尔蒙气息的空间。这个空间有着不同于阿莉娅家里那种平稳规整而暗生嫌隙的氛围,因而对于阿莉娅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同时,这个空间因音乐和酒精的魅惑,不仅调动了人的欲望,而且因其梦幻性使欲望的表达方式不加遮掩,使人性的邪恶残忍喷薄欲出。

阿莉娅被四个人劫持进一辆汽车之后,影片用了俯拍镜头,伴随着悲情的音效,观众像神明般注视着人间的惨剧却又无能为力。尤为可贵的是,影片绝不卖弄色情与暴力的场面来招徕观众,而是在大俯拍中看着汽车停下,几人下车换了前后顺序,用留白的方式将轮奸的过程不动声色地表达出来。而随着一阵刹车的声音,阿莉娅像物件一样从车中丢出来,里面的人还不解恨,又一脚将阿莉娅踢进污水沟中。这一刻,阿莉娅被这些男人像垃圾一样被对待,像垃圾一样被丢弃,独自躺在布满垃圾的水沟中,红色的晚礼服不再高贵,而像血泪的控诉。

还有母亲准备复仇时,影片用高速摄影表现母亲穿过悬挂的红色、黄色染布,像是行走在一个血色的复仇世界之中,她的稳健步伐是一种悲壮而坚定的情绪外露。

还有阿莉娅遭受到重大精神创伤之后,一度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当第一个凶手被报复的消息在电视里出现之后,阿莉娅将紧闭的窗帘拨开了一条缝。当那对表兄弟狗咬狗的消息传到阿莉娅的手机上时,她将窗帘完全拉开,并主动请父亲安排旅行。

影片可能是为了适应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不再停下情节进行独立的歌舞表演,而是将歌声巧妙地与剧情和场景相融合,情节在歌声的伴奏中继续发展,这样也有效地解决了节奏拖拉的问题。

遗憾的是,《复仇》中类似的细节毕竟还是太少,情节上的不严谨之处则层出不穷。一些人物的设置,人物关系的处理,显得动机不明,逻辑牵强。例如,那位侦探,仅仅因自己也有一个女儿而全心全意地帮助母亲,行为逻辑上说服力不够。马修队长,前面一直维护法律的尊严,最后却主动帮助母亲枪杀辛格,这个转变也过于突兀。尤其奇怪的是,影片为什么要将母亲设置成继母?难道是为了强调没有血缘的亲情更加可贵,更能打动人心?但是,这对于观众的情感认同其实会有一定的阻碍。

自从《摔跤吧!爸爸》以来,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似乎一直在复制一个套路:用最具印度特色的影像,把握最具民族标识度的印度社会文化语境,并以“社会问题剧”的方式对印度社会的沉疴予以尖锐的揭示以及理想化的解决,从而使影片具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只是,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一个常规故事的艺术化讲述之中,不能急功近利地直奔教化意义而忽略了必要的艺术规律,更不能因盲目追求娱乐效果而失落了创作的初衷。

具体到《复仇》,影片用正义的姿态包装自己作为一部商业片的本色,对于“强奸盛行”这个印度社会的沉疴缺乏一种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未能从文化的层面进行深入的反思,而是空洞地用司法腐败来解释一切,这明显是认知上的肤浅。因为,在真实的“黑公交轮奸案”中,世人震惊的并不是有钱有势者的无所不能,而是那几个强奸犯都是平民,他们没有任何干扰司法的能量,但却得到了社会普遍性的同情,大多数人以一种男性天然的优越感呼吁女性用“平常心”看待被强奸的事实。这才是真正令人痛心的地方。因此,《复仇》要么严肃起来,以一种社会斗士的身份直指社会的阴暗面,文化的腐朽处;或者,影片就卸下沉重的社会担当,以“平常心”来打造一部合格的复仇电影,通过精巧的构思让观众在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设置中大呼过瘾,这仍然(在娱乐价值上)功莫大焉。像《复仇》现在这样企图两头讨好,两方兼顾,最终恐怕双双落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