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哥斯拉2》说起,好莱坞“怪兽电影”的3种选择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2014年的一部《哥斯拉》横空出世,让本就有着悠久历史的“怪兽电影”在国内走红。5年后,哥斯拉卷土重来,这一次,怪兽级别更强、数量更多,哥斯拉、基多拉、魔斯拉、拉顿四只怪兽同台竞技,自然会激起比《哥斯拉》更强的涟漪。截止写稿日期,《哥斯拉2:怪兽之王》已在国内拿下5.8亿的票房,自上映后连续多日蝉联票房冠军,而中国也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票仓。“怪兽电影”的后劲,仍然很大。

其实,早在2015年10月,当传奇影业宣布“哥斯拉”和“金刚”将于《哥斯拉大战金刚》中正式登场后,这场“怪兽电影”盛宴就已拉开帷幕。而《哥斯拉》《金刚:骷髅岛》和正在热映的《哥斯拉2》三部电影,也将与2020年亮相的《哥斯拉大战金刚》共同架构其全新的“怪兽电影宇宙”。

尽管“怪兽电影宇宙”才刚刚开始,但“怪兽电影”真正取得第一次成功,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3年于大洋彼岸上映的黑白影片《金刚》,融合动画、真人和模型为一体,开创了特技“怪兽片”的先河,在当年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巨大成功,轰动一时。而自《金刚》开始,“怪兽片”的旋风也刮及全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五十年代日本拍摄的初代《哥斯拉》。作为日本“怪兽电影”的始祖,影片观影人数高达961万人,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影片热度丝毫不为过。而半个多世纪过去,“怪兽电影”的热度不减反增,怪兽题材的外延也越来越广泛,在下文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当下好莱坞“怪兽电影”的三大主要类型。

经典怪兽重新诠释

代表作品:《哥斯拉》

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式登场大银幕以来,哥斯拉就成为广受全球影迷喜爱的怪兽主角之一。哥斯拉首次正式登场,是在1954年由日本导演本多猪四郎执导的电影《哥斯拉》中。从那时起,哥斯拉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号,此后共主演了31部电影,包括《哥斯拉的反击》《摩斯拉对哥斯拉》《怪兽大战争》等等,成为名副其实的“怪兽之王”。

1954年的《哥斯拉》,将哥斯拉描述成身高50米的恐怖破坏者,再加上制作团队刻意在电影前半段不公开哥斯拉的真面目,仅以脚印、叫声、脚部的特写与受害者的惨叫声营造其悬疑性与神秘感,以及与二战原爆与冷战核竞赛等时事及历史事件的契合,使《哥斯拉》得到极大的票房成功。

虽然在这中间哥斯拉经过了无数次改编,但始终都没有达到初代《哥斯拉》的热度。直到2014年,哥斯拉这一流行文化符号迎来再度改编,这一版本由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合拍。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按照1954年的日本著名电影《哥斯拉》改编而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影片最终在全球收获5.29亿美元的票房,在以往所有“怪兽电影”票房榜上位列首位,也让华纳看到了“怪兽电影”的无穷潜力。

经过了《哥斯拉》的成功后,为了呈现出更惊艳的视觉特效,华纳公司直接将《哥斯拉2:怪兽之王》的预算加到了2亿美元,并向哥斯拉的东家日本东宝株式会社购买了另外3头怪兽的改编版权,这才有了现在的《哥斯拉2:怪兽之王》。

半个多世纪以来,哥斯拉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除了日益逼真的视觉特效让“哥斯拉”重返银幕如虎添翼外,最重要的,对于怪兽爱好者来说,随着时代的推移,哥斯拉这一庞然大物也被赋予了一种神秘感,最初日本版的哥斯拉受到二战原子弹轰炸事件的影响,充满反战、反核意味,而哥斯拉本身更是代表着大自然对人类的反扑。

而在一次次“进化”过程中,随着外在力量和体型的不断增强,哥斯拉自然成了普罗大众的崇拜对象。更重要的,随着不同时代背景的更迭,这一怪兽也被赋予某种精神意志,甚至到了《哥斯拉2:怪兽之王》,哥斯拉再次成为全人类的救星。在哥斯拉的身上,我们甚至看到了其与如今超级英雄电影的诸多不同点,哥斯拉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一己之私,相反,其维护自然秩序的初衷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善恶的存在。它绝不是人类的敌人,亦不能被简单看作人类的守护者,哥斯拉所维护的,一直都是地球的平衡。

哥斯拉的初衷是维护地球平衡,反过来看,观众对哥斯拉的感情也一直都是正向和积极的。正如耶鲁大学电影教授亚伦·杰罗所说,“当美国1956年首次翻拍《哥斯拉》,片中的怪兽毫无人性可言时,日本观众全都很气愤”。《哥斯拉》系列电影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创作者始终对怪兽持有同情和友好的态度,而非一味将其当作敌人。

首次登场的原创怪兽

代表作品:《巨齿鲨》

1975年的夏天,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上映,在“特效大片”尚未出现的彼时,《大白鲨》却在全世界刮起一阵旋风。全片绝大部分时间“大白鲨”都没有出镜,但凭借着斯皮尔伯格出色的导演能力,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出色的悬疑和惊悚感,让《大白鲨》中的恐怖元素足以媲美任何一部恐怖电影。

《大白鲨》的热潮虽然已经过去,但人类对于海底猛兽的恐惧和好奇却从未停止。从《大白鲨》后,好莱坞出现了上百部以海洋猛兽为主角的电影,仅是《大白鲨》的模仿者就不下数十部。当然,如果说《大白鲨》在当年掀起的热度足以与《哥斯拉》首次登场大银幕时的受捧程度相提并论的话,那么2018年上映的《巨齿鲨》,则是对于《大白鲨》的一次全面升级,并且继《大白鲨》后又一次真正将“海底怪兽”塑造成了哥斯拉一样的流行符号。

这部由杰森·斯坦森、李冰冰等主演的电影,上映后在全球拿下了5.3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无论是从商业价值还是影响程度来看,都丝毫不亚于2014年的《哥斯拉》。并且,与有着悠久历史和无数拥趸的《哥斯拉》不同,这头“海底怪兽”完全没有任何改编历史,《巨齿鲨》是这头“海底怪兽”的银幕首秀。

为了更好还原这一史前巨兽,为其第一次登场蓄足马力,《巨齿鲨》剧组甚至在新西兰片场做了一个比普通鲨鱼体型大数倍的鲨鱼头模型用于拍摄。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暴力凶残的巨齿鲨也并非剧组天马行空胡乱捏造,视效团队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捕捉和模拟鲨鱼动作,除了研究海洋中的真实鲨鱼,剧组还对这一史前物种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创作,充分借助于考古学上部分脊椎化石资料,由此才创作出这样一个完全原创的令人生畏的巨型“海底怪兽”。

就是这样一头从未谋面的怪兽,却能够吸引到全世界观众自掏腰包前往影院,在中国,《巨齿鲨》更是一举拿下10.5亿票房,相比以往“怪兽电影”在内陆的票房成绩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内观众对于原创怪兽的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哥斯拉、金刚等被一再翻拍的怪兽,而对于不少观众来讲,巨齿鲨带给他们的恐怖阴影,一定也不会亚于40年前大白鲨带给观众的冲击力。

尽管从口碑上看,《巨齿鲨》势必难以企及《大白鲨》的影史高度,但影片仍然向观众展现了“怪兽电影”的无限可能。在不少电影人仍在压榨哥斯拉、金刚的商业价值时,《巨齿鲨》则显现出原创“怪兽片”的先天优势:没有前作的条条框框束缚,无需考虑怪兽起源和文化差异问题,同时也可以更大胆地呈现惊悚元素。更重要的,作为一部合拍片,在如何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美国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中,《巨齿鲨》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

在最早片方宣布中国演员李冰冰将参演《巨齿鲨》时,业界普遍看法不一,认为她会重复以往中国演员在好莱坞大片中扮演的“鸡肋”角色。但成片却证明了这一说法的错误性,作为影片主演,李冰冰与众多欧美一线演员搭戏不仅不显违和,更重要的,影片也一改中国演员只能在好莱坞大片中走过场的尴尬处境,而她与斯坦森之间擦出的火花也成为影片另一大看点。

与此同时,影片在情节设定上也颇受中国观众欢迎。片中最精彩的一场高潮戏来自于中国三亚湾海边,鲨鱼冲上三亚海滩一幕更让观众大呼过瘾,如此接地气的改编方式,也为《巨齿鲨》在中国的票房大卖助了一臂之力。

不是怪兽电影的“怪兽电影”

代表作品:《侏罗纪世界》

华纳出品的一系列“怪兽电影”的走红,让不少好莱坞大制片厂也开始纷纷效仿。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像《巨齿鲨》一样,制造一个完全原创的“怪兽”,这一类例子还包括道恩·强森2018年主演的《狂暴巨兽》。甚至在由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也出现了一个巨型猩猩,“怪兽”在银幕上的受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造出一个原创“怪兽”相比,将那些有着广泛粉丝群体的“怪兽”重新搬上大银幕显然要稳妥得多,这便是华纳借助哥斯拉和金刚打造“怪兽电影宇宙”的根本原因所在。而那些手握大IP的制片公司当然也不会眼看着其他人赚得盆满钵满而让自家“怪兽”不见天日,这便是《侏罗纪世界》出现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侏罗纪公园》和上文提到的《大白鲨》均出自好莱坞“顽童”斯皮尔伯格之手,而斯皮尔伯格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对于“怪兽电影”的情有独钟。在2015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中,作为三部《侏罗纪公园》的正统续集,环球电影制片厂和导演斯皮尔伯格均深度参与影片创作。

与1993年诞生的首部《侏罗纪公园》一样,《侏罗纪世界》中并没有出现人类与怪兽从头打到尾的俗套设定。相反,在这部《侏罗纪世界》中,主创团队沿用了与前三集一样的世界观,并且正片中出现了大量对其的致敬桥段,霸王龙重出江湖让不少影迷为之欢呼,巨型沧龙的亮相更是惊艳全场。

无论从影片质量或是票房成就上来看,《侏罗纪世界》都是一次对于“怪兽电影”的成功变奏,影片在全球轰下16.7亿美元的票房成绩,高居影史票房榜第六位,同时在“怪兽”(creature feature)电影类别中位列第一位。

实际上,与《哥斯拉》《金刚》等相比,《侏罗纪世界》并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的“怪兽电影”。这里之所以将《侏罗纪》系列称作“不是怪兽电影的‘怪兽电影’”,主要原因在于片中最抢眼的主角——恐龙,有着与《哥斯拉》等电影中怪兽主角相同的特质:外形庞大、生性暴烈,但却也能与人类产生某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这其中的联系,既包含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未知的好奇,而以恐龙为主角的《侏罗纪》系列,便满足了观众从恐惧中得到的刺激和享受感。

与《哥斯拉》系列持续走红的原因类似,人类一直以来都对“庞然大物”有着好奇乃至崇拜之情。而在《侏罗纪世界》中,人类所恐惧的未知生物被具化为种类各异的恐龙,而战胜恐惧的最好方法便是了解恐惧的来源。好奇心促使观众不断被惊吓却又不断前往影院,对于恐龙强大的好奇心,促使观众战胜恐惧。最初的《侏罗纪公园》,则牢牢抓住了我们对强大生物最深层次的恐惧,好莱坞正是通过这一方式,让恐龙成为一代人的童年梦魇,也成为延续了25年的票房灵药。

如果只是单纯地惊吓观众,《侏罗纪》系列便与普通恐怖片并无二致,也必然不会长盛不衰。除对强大未知生物的呈现外,影片更展现了恐龙暴烈无常性格外的另一面。比如,在《侏罗纪世界》中,主角退伍军人欧文被雇来训练迅猛龙,久而久之,作为人类的欧文与代表着凶残的迅猛龙之间也产生了宝贵的感情,恐龙不再是人类的敌人,在狂暴龙到处破坏的时候欧文带领迅猛龙围剿狂暴龙,迅猛龙甚至为了保护他而被杀死。

人类与恐龙的关系,始终是《侏罗纪》系列探讨的主题。从第一部《侏罗纪公园》开始,这一宗旨始终未变,而斯皮尔伯格当初拍摄《侏罗纪公园》的初衷,便是远离好莱坞千篇一律的怪兽电影,把恐龙当做角色而非与人类为敌的怪兽来塑造。在此前提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恐龙的情感、人类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脆弱,以及破坏自然世界平衡后应付的代价,这些普世价值观都在《侏罗纪》系列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也成为这一系列电影经久不衰的宝贵财富。

随着《哥斯拉2》《巨齿鲨》《侏罗纪世界》等影片的一次次走红,“怪兽电影”也一跃成为最受影迷期待和欢迎的类型之一,而回首1933年上映的第一部《金刚》和1954年上映的《哥斯拉》,当这两只“怪兽电影”史上影响力最大、粉丝群体最多的角色再次于明年合体亮相大银幕时,相信借着这阵东风,也一定会为“怪兽电影”历史铸就一座全新的里程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