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起两落”的悬疑探案剧,能在2020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吗?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无论疫情有多严重,只要《想见你》一更新,都能在热搜榜占据一席之地。这部被观众认为是包裹着青春爱情外衣的悬疑台剧,攻占了微博、拿下了朋友圈、制霸了豆瓣,甚至在大结局的时候搞崩了爱奇艺。其中,最令观众上头的是在“莫比乌斯带”式的双向穿越中,男女主层层揭秘一切关系脉络的悬疑剧情。

《想见你》之外,《决胜法庭》《新世界》《法证先锋4》等悬疑探案剧也备受观众关注。爱优腾三大平台更是在2020年将会推出近30部悬疑剧,发展势头迅猛。

而纵观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众多的剧集类型之中,像悬疑剧一样历经沉浮的剧种可谓不多——27年间“带着镣铐起舞”两起两落。而在低谷和高光更迭之间,悬疑剧依然凭借快节奏、强情节、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众强烈的吸引力。无论是被迫创新还是自主更迭,悬疑剧总是在创造新的契机。

2004年至2014年:爆发到断层

台湾华视1993年播出的236集电视剧《包青天》,标志着中国悬疑剧的诞生。随后相继播出的《施公奇案》《洗冤录1》《少年包青天1》等悬疑探案剧,奠定了悬疑剧在中国电视剧类型的重要位置。到了2003年,悬疑剧迎来了井喷高光时期。

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让这一时期的悬疑剧显得分外“大胆”,剧集大部分取自于真实案件:根据白宝山案改编的《中国刑侦一号案》,根据李嘉诚儿子被绑架案改编的《插翅难逃》,大部分取材自真实案件的童年回忆——《重案六组》系列……甚至普法栏目里的真实案件也被当作创作素材被搬上荧屏。同时,一批改编自犯罪小说的悬疑剧也不在少数。比如改编自张成功同名小说的《黑洞》,改编自明雨同名小说的《红蜘蛛》等。

从上面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悬疑剧主要是刑侦剧,最大的特点是高度还原出罪犯的作案过程和警察的侦查手段,通过血腥暴力和纪实风格营造出恐怖惊悚的氛围。正是凭借着这些,悬疑剧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据统计,2003年、2004年,国产刑侦剧的数量连续两年占据全年剧集总量的30%。

祸福相依,“大胆”让悬疑剧走上了巅峰,而过度渲染犯罪的真实情节,给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广电总局在2004年发布《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不仅要严控涉案剧数量,而且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正在播出和准备播出的涉案题材的电视剧及相关节目,不允许进入黄金时段,均安排在23:00以后播放。

这个相当于“禁播令”一禁就是十年,给当时春风正得意的悬疑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再加上传统的刑侦类型逐渐失去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犯罪类悬疑剧甚至一度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剧集转向年代探案推理,《大宋提刑官》《神探狄仁杰》等相对“保守”的探案剧集开始出现,也将中国观众推向了海外悬疑剧。

  2014年至今:

复苏的黄金时代到“爆款”难出

2014年是网剧元年,网台审核标准还未达成一致的网剧“初世代”,也给悬疑剧的复苏提供了肥沃土壤,给创作者们打开了创作枷锁。2014年改编自周浩晖畅销小说《死亡通知单》的《暗黑者》吹响了悬疑网剧的号角,警方与犯罪分子敌暗我明的殊死较量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而2015年到2017年则绝对是悬疑网剧的爆发期。根据艺恩网数据显示,2015年的悬疑剧总播放量为374亿,2017年上升至925亿,单剧平均播放量也从9亿上涨到17亿,播放量持续走高。这一时期,悬疑剧在借鉴欧美悬疑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本土化探索,同时也暴露出了短板所在。

硬币的A面:深耕“悬疑+”、映射现实、注重剧集品质

首先是注重题材创新,将悬疑与其他类型元素融合,从“悬疑”走向“悬疑+”。最常见的就是“悬疑+罪案”类剧集,《暗黑者》系列《心理罪》系列《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唐人街探案》等,都是通过单元剧的形式几集一个案件的叙事模式,不仅展现惊险的探案过程,也借凶案折射社会人性问题。

其次是“悬疑+探险”类剧集,如《盗墓笔记》系列、《鬼吹灯》系列、《老九门》等。这些剧集都由IP改编,借助小说中的“盗墓宇宙”,以主人公如何脱险为故事和悬疑主线。

不同于悬疑剧发展初期着重对“犯罪”、“刑侦”的真实呈现达到吸睛的目的,这一时期更为注重通过观照社会现实来凸显人性,引发思考。比如《无证之罪》,故事暗黑的画风与漫天大雪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雪人连环杀人案”引入,刻画的是众生百态,讲述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人物是如何被卷进命运的齿轮。除了展现推理过程,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最后已经不再是善与恶的对决,而是人性的博弈。

同时,这一时期的悬疑剧回归到严谨叙事,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也尽可能的满足了以解谜为乐趣的悬疑推理剧主要观众群体们的喜好。比如主打本格推理的《绅探》、社会派推理的《无证之罪》。

再者,悬疑剧在这一时期迎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剧集的工业制作上,致力于打造电影质感;二是内容创作更为注重推理的逻辑,追求短剧集快节奏。

有人说,悬疑剧是中国网剧质量的标尺。这话虽然有点过头,但可以看到,每一次国产网剧质量提升的关卡,总是有悬疑剧的身影。2014年的《暗黑者》用猎奇感十足的案件加本格推理的模式,让网剧摆脱了粗制滥造、“段子剧”的评价,让观众开始重新审视网剧。到了2017年,《河神》《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更是用严谨的叙事、精心设计的服化道以及下功夫的影视美学,不仅拓展了网剧的表达空间,更是让网剧达到与电视剧制作势均力敌的地位。

之后的《法医秦明》《心灵法医》《唐人街探案》等悬疑剧,无论是从场景的搭建、镜头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做到了精细制作,可以说国产悬疑剧正在逐步实现精品化的生产方式。

另一个注重质量的新趋势是,悬疑剧开始与“短剧”牵手。比如已播出的《唐人街探案》,和即将播出的《沉默的真相》《十日游戏》《白色月光》等剧集都只有12集的体量。短剧集强剧情、快节奏的独特剧集制作模式,更容易突出并营造悬疑类网剧需要的悬疑感和紧张感,能给观众带去更极致的观看体验。

硬币的B面

然而,悬疑剧这一波的高潮在2018年急转直下。2018年上半年,悬疑网剧的平均播放量仅为6亿,创4年来新低。2018年至今,虽然悬疑剧集数量有所增加,却罕有“爆款”:2018年的《原生之罪》《法医秦明2》徘徊在及格线;而在11月18日播出的《心灵法医》分数仅有5.3分,《唐人街探案》也由于后4集的拖累从开画的9分一路跌至7.6分;《大唐女法医》似乎没什么太大水花,盛极一时的悬疑市场似乎又冷却下来,悬疑的短板也逐渐暴露。

一方面,悬疑网剧在2015年—2017年迅速崛起主要原因之一还是题材红利。在《暗黑者》《心理罪》等剧出现之前,电视上少有高品质悬疑剧。而彼时网络剧审查限制也相对较少,为悬疑网剧提供了很大的成长空间与市场。

经过两年的时间,年轻观众早就被英美剧还有《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精品剧集养刁了胃口,对悬疑剧的内容质量、视听语言等都有一个较高的标准。而且,观众对悬疑推理的“套路”和“反套路”越来越熟悉,剧本中制造悬念和反转的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悬疑剧逻辑诸多硬伤,就连备受好评的《唐人街探案》中都存在剧中人物杀人动机不明显,为了杀人而杀人的bug。还有一部分剧集为了迎合受众,采取融入爱情元素、减少惊悚感等对女性友好操作,经常会导致情感比重失衡,引发观众“披着悬疑外皮谈恋爱”的吐槽。《破冰行动》就是强行加感情线被观众骂上热搜的例子。

结语

悬疑市场的短暂沉寂,也可以看成是悬疑剧集的蛰伏期。今年爱优腾的储备的悬疑剧还有近30部,除了传统探案、刑侦、犯罪、推理悬疑剧,还囊括了科幻、古装、密室等近10种细分题材,以及主打女性向群体的爱情悬疑,可以看到,对悬疑剧的摸索还在继续。而悬疑剧是继续沉寂还是会进入新的高光时刻?那得看2020的这些剧集能不能用过硬的内容来打动观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