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omments|我们为什么同情高考被收走眼镜的女同学?

 菲儿的沥城堡 2020-08-21


“很多时候我们会同情弱者

但是我们也不简单地认为处于强势地位

就一定错了

而这种矛盾的问题啊

该何去何从呢”


今年是“史上最严”高考的第一年,在一向讲求公平公正的高考面前,监考力度一年比一年严格可谓是众心所向。

但是今年高考后曝光的“安徽某女生由于高考首场考试中途因被怀疑眼镜可疑而被收走鉴定,近视400多度的她在“朦胧”中答完题目后情绪奔溃”这件新闻事件引起了太多人的关注热议,该事件在高考结束到即将揭晓高考成绩的这段时间里持续发酵。

而该事件的主人公为什么能够引发公众对于高考监管制度的热议,其实因为其本身有特点。这是一名已经第三次参加高考的女生,她的成绩在最近几次模拟中都有提高,很有希望考上一个令她自己满意的学校,她的家庭经济压力也较大,这一场高考寄托着整个家庭对未来的希望。但就是因为监考老师收走眼镜的举动,把这个三次高考、学习努力、家境困难的女同学逼到了生活的墙角,让她看不到对于未来的希望。

那么监考老师收走眼镜是否有错呢?

根据公布的事发考场探测视频监控调查来看,监考员老师的操作和处置符合有关规定。如果单纯从为了维护考场秩序,杜绝任何可疑的作弊行为这个点而言,监考员老师的行为并无可以指点之处,完全合乎规则。

但是从人性化的角度,我们时常会说做事要讲人情味儿,监考员老师是否可以在考试结束后再对这位女生的眼睛进行鉴定,然后根据鉴定结果处置其最终考试成绩呢?

其实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是可行的。

我们都知道,对于运动员是否使用兴奋剂的检查十分严苛,体育裁判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会在比赛前或者比赛后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查,但是我们却从未听说过哪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被怀疑使用兴奋剂,被勒令停止比赛进行检查。

所以就但从更为人性化的角度而言,不在考试过程中对于考生的可疑眼镜进行检查,而选择在考后进行核查,会更得到公众的称赞。将心比心,高考作为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次考试,内心的紧张可以想象,人性化地对待每一个考生,即使是潜在作弊考生,也比直接简单粗暴地按照规章处置来得更值得被叫好。

另外,我们其实不得不问:考生认为监考老师收走眼镜行为严重影响其考试心情,所造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后果将由谁来买单?

其实没有人来为此买单。最终只可能是考生自己承担所有的结果。

因为监考老师的行为并无过失,其实从法律层面不需要负相关责任,这位老师是否在日后会进行内心的自我挣扎,比如“怀疑自己是否毁掉了一个人的人生”这样的想法我们无法知晓,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位监考员老师实则没有做错,不需要负责。

而相关部门也不需要为此负责,不可能存在有考生认为考场中自己的考试情绪被干扰而获得重新作答试卷的机会,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其实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高考监管制度中是否依旧漏洞百出?

其实应该来说,我们的高考监管制度在一年比一年进步,进考场前的检查也越来越细致严谨。而自从“南都记者卧底高考”之后,对于高考的替考检查也愈来愈严格,还出现了类似于“高考期间防止高校学生替考”的相关红头文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高考监管制度在完善。

但是像这次的安徽“眼镜门”女生事件,还有后来被曝光的“福建考生误带手表进考场,虽主动报告老师但仍被取消成绩”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史上最严”高考依旧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反思的内容。

而未来,监考员老师如何更合理地监考,相关事件应该追责于谁,我们的高考规则是否还需要修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很多人说,“机器会出错,而人也会出错”,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但是更多时候我们要强调人性化作为,有些事情不应该被小题大做,不应该揪着小问题而去造成更难以弥补的后果。

我们为什么会同情高考被收走眼镜的女同学?

其实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只是觉得这件事情原本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考试结束后再检测眼镜,若眼镜存在问题则取消该考生成绩”也显得更适合高考这场力求公正的考试。

我们之所以出台越来越细致的高考规则,无非是为了营造一个更为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如何既减少对考生的无谓干扰,又真正做到保证公平,才应该成为维护高考纪律最终归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