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总是抗拒毕业,又免不了在离开时热泪盈眶

 菲儿的沥城堡 2020-08-21

【 这是2017年的第 134 篇推送 】

下周就要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了,

想了想大概到时候忙着热泪盈眶,

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吧。

# Jun.15 #

这已经是第71天。上班出门,下班回家。

今天晚上吃的是老爸秘制的芦笋炒面,想了想如果自己在学校,大概又会想着要减肥然后窝在宿舍里吃水果吧。

本以为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除了找一份心仪的实习,还会有大把时间待在学校里,然后在北京这座城市逗留,最后发现因为工作原因,提前三个月离开了北京。

回家开始工作的日子总是平淡,但却似乎是生活正常应该有的轨迹。而渐渐地,我似乎也开始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只是我依旧会想念在学校的日子。

这几天陆续看到好些留在省内上大学的朋友拍他们的毕业照,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然后和自己的母校告别。“XX,再见”。

有朋友会嚷嚷,学校早就把他们“赶”了出来,他们早已没有机会住学校宿舍。还有朋友说,毕业典礼前的音乐太煽情啦,眼泪简直会止不住地掉下来。

我想了想,突然觉得我们学校太可爱了,把毕业的仪式拖到了六月底,让我们有足够地时间赖在学校。

1

我的大学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我们大多数同学的母校情怀就是会很认真地跟别人强调,“我们学校可是全国唯一隶属总工会的院校哦”。

不过我第一次知道我们学校,其实是在高考结束后翻看《报考指南》的时候。

成绩出来的时候发现除了数学考了148分以外,所有科目都考砸了,总成绩自然支持不了我去此前心仪的学校。

出成绩那晚大哭一场以后,不得不忘掉之前所有的设想,重新翻看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然后刚好看到这所学校,觉得学校的名字听上去好酷啊,然后也看到有自己喜欢的新闻专业,就这样很神奇地把我们学校填报成了自己的第二志愿。

查录取结果的时候,其实自己很小心翼翼,因为知道自己和第一志愿的学校分数正好压线,当时很想被那所学校录取,担心录不上。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真的没有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而正好被第二志愿录取,可那天我真的有一种很莫名的,也很奇怪的开心感觉啊。

时隔几年后,现在想来会觉得自己太幸运,第一志愿报的是一所外国语类的大学,想来比起学英语,我似乎更适合学新闻。

2

很多人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大概会很认真地分析不同学校的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就业前景等等问题。而我填报大学的时候也考虑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似乎没有很认真地去分析地理位置对于一所大学的意义。

于是我作为一个浙江人,放弃了本省所有的学校,把五个志愿分别填在了北京、重庆、湖南、甘肃。当时因为一心想着吃辣,把两个志愿学校都报到了重庆,还觉得如果真的被前四个志愿学校拒绝,我就去祖国的大西北静静地待上四年。

不过我最终被在北京的中劳录取。

对,我们学校的简称应该是“中劳”,虽然前两年在涿州校区的时候,从市里去大马村习惯了跟蹦蹦司机说我们去“劳关”,但中劳大概才是正确的简称吧。

关于前两年在涿州校区,这就是我在填报志愿前没有了解到的,所以在开学报道第一天,我去了位于北京西三环的校本部,还没待上一小时,我就坐着学校准备好的公交838路线专用大巴,穿越去了另一个地方。

3

虽然稀里糊涂被大巴车带到了远离校本部的地方,但不得不说,大一大二在涿州大马村的那段日子,真是让人又惊喜又难忘。

作为南方姑娘,不得不第一次带着一盆子洗澡用品,穿越整个学校去公共澡堂洗澡。这大概是我到了北方学校以后,当时最奔溃的事情。

还记得大一的时候,自己是真的带着脸盆去澡堂,然后和室友几个人,不脱衣服直接冲进澡堂最里面的小隔间,然后用飞快地速度洗完澡,接着依旧躲在最里面的小隔间里穿好衣服,最后冲出澡堂。

后来似乎对于洗澡随便了很多,开始能够接受进大澡堂,找个自己能洗澡的喷头,不会再很介意自己和别的女生一起洗澡,甚至在拥挤的澡堂,大家共用一个喷头也可以接受。

对于洗澡的观念改变,大概是最能够证明我一个南方姑娘成功融入北方生活的证据了吧。后来再去澡堂,不再拿个大脸盆,开始知道拿一个包包,那也算是一种改变与进步吧。

4

大一刚开始的时候,大概是高三生物钟的影响过于深远,依旧会每天六点起床。因为起床早,所以会选择穿越整个校园去吃一顿早饭,在七点半前到教室,顺便为室友们都占好前排视线最好的位置。

那大概是我大学四年里,起床最学霸的日子了吧。即便是后来考研阶段,因为熬夜总是太晚,也只是七点才和室友相互鼓励着起床。

到了大二快结束的时候,恰逢宿舍楼底下有阿姨开始卖早点,于是习惯了七点起床洗漱在宿舍喝一点燕麦再接着冲下宿舍楼买上一个包子,最后冲去宿舍楼对面的第一教学楼。每一个有早课的日子,都是在这样的紧凑地时间安排中,才能实现完美地在上课前稳稳地坐好。

后来再也不会什么课都跑去占最前面的座位,倒还是会想着好好听老师的课,认认真真地抄笔记。学习上最像高中时的状态的是自己在认真抄笔记的时候,另外的确已经知道了大学里不同的学习模式。

大学里收获很大的一件事情,就是遇到了很多很多厉害的老师。也不得不说某些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真是一生受益。不管是一些理论上的传授,还是实战操作过程的提点,有些东西,大概很多年以后你都不会忘记。

就像“功不唐捐”四个字,某位老师在我们第一门专业课上说给我们听的,这四年来,我们大多数人都记得。

5

大学前两年里,记忆中食堂最好吃的大概是刚进学校时二楼最左侧的牛肉面,结果在某一个假期之后,那一家牛肉面消失了。虽然后来有新开张的牛肉面,但是真的找不回最初的那个味道。

那家牛肉面的味道至今偶尔仍然会怀念,也会告诉下一届,因为他们来晚了,所以从未有机会吃到过。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吃到这样的味道。

后来有一段时间爱上了食堂里的木桶饭,最喜欢的是麻婆豆腐和蚝油生菜这两款,到后来严重怀疑大一发胖是因为木桶饭。毕竟饭量真的是超级足量。

也有一段时间嚷嚷着要减肥,于是爱上了食堂里超清淡的三鲜米粉。一直很怀疑汤料里都加了什么勾人味蕾的东西,总觉得只是几片西红柿几片青菜几片肉,是煮不出如此美味的米粉的。

后来大三回到北京校区,因为不爱吃香菜,但是又超爱那个窗口的重庆小面。因为要小面的人会很多,一开始我跟刷卡的姐姐强调不要香菜,有时候总会被遗忘,最后拿面的时候各种奔溃。

最后我终于凭借着天天光顾,赢得了姐姐的“记住”,后来,只要我说完“重庆小面少放辣”,那位小姐姐就会为我自动不上“不要香菜是吧”。不过太久没光顾,上次返校答辩再去吃面,姐姐已经忘记了我不爱香菜了。

6

大一变大二的暑假前,送学长学姐们搬家去了北京本部。

那时候会觉得,回本部真好啊,然而自己还要在“村里”待上一年。可后来,却发现,在“村里”的时间好短暂啊,短暂到很快我们就要搬家了。

搬家那天要起的很早,所以头一晚上宿舍基本都没睡觉,不知道是因为太兴奋,还是因为要离开时的复杂心情。

那时候因为早早地把床铺都收了起来,最终我跟我的上铺垫着还没来得及被完全收起来的凉席,躺了一两个小时。然后三四点钟,我们就开始搬家。

“搬家”,大概是少部分需要换校区的人才能经历到的吧。当搬家公司的大车载着大家的行李驶向大一初次来校报道的那个校本部,其实你完全没办法思考,你到底更喜欢哪一边的生活。

也许校本部很好,走出校门有方便的白石桥南地铁站和外文印刷厂或是老虎庙的公交站,离五道口不过不到一小时的公交车程,三里屯需要坐久一些的公交,西单只是几站地铁,去南锣鼓巷一带也很方便。或者是说,你去哪里,不管要做什么,都很方便。

但是你真的会时常想念在涿州大马村的日子,会想念那片你也许都没有见过的玉米地,就像是你毕业之后想念学校的日子一样。

去年学长学姐毕业典礼的时候,去看了他们学位授予仪式,去看了他们拍毕业照,还看了他们的毕业晚会。

学位授予仪式有一个拨穗环节,当时总觉得场面一片混乱,我挤在人群里帮忙拍照。大学四年弹指间,轻轻一拨,似乎就是全部。

你之前所经历的每一次考试,写过的每一篇论文,还有每一次有争吵有分歧小组作业,或者还有拍过的剪过的片子。以及熬过的夜。

四年的经历突然变得很纯粹,毕竟你只是一个在大学校园里飘荡的学子,你终究要面对自己过去四年,以及拥抱以后的日子。

时间已经过了十一点半,临近深夜。

再过一周就是近期自己的最后一次返京。因为大四毕业的各种原因,这个学期我总是在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里来回穿梭,而想来毕业以后,大概很久一段时间都不会再回北京了。

其实我大概是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的,虽然又太多让人吐槽的事情,就像是总是被人吐槽的雾霾。有时候想想,我大概当时是阴差阳错地填报了我们学校,可四年来我却格外喜欢,也变得格外留恋。

我知道我也许会再写有关毕业的话题,毕竟谁也不知道我一周以后,真的面临毕业,我都会想什么。

真的毕业的时候,我大概会真的很难过吧。

你们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