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omments|求职大学生李文星之死和“万恶的互联网”

 菲儿的沥城堡 2020-08-21

这是2017年的第 176 篇推送 】

所有的悲剧故事都不该被复制,

希望未来再也没有同类事件。

# Aug.3 #

最近,关于求职大学生李文星之死的新闻在各种平台刷屏。你只需要稍稍了解一下,就能把握这个悲剧事件的脉络。

跟普通的求职大学生一样,李文星也是求职大军中的一个。他在BOSS直聘上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北京科蓝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简称“科蓝公司”)邀请他前往天津项目组。于是他前往天津,以为是奔赴新生活,却没想到这条招聘信息最终把他引向死亡。

而事后调查证明,这家“科蓝公司”是一家冒名的“李鬼”公司,而这次招聘也是一次虚假招聘。

从李文星身上还发现了随身携带的传销笔记,可以推断他极可能误入了传销组织。

办案民警透露,李文星陷入的是名为“蝶蓓蕾”的传销组织,还被迫当了“老板”,即成为了传销组织的小头目。

从前往求职到了深陷传销组织,在近两个月后,李文星从一个求职大学生,变成了一具躺在天津静海区一处水坑的尸体。

尸体发黑、腐胀,口鼻有淤泥、杂草,眼角布满血丝,尸检时胃里毫无食物,人是被活活饿死的。

其实一般很难去想象,明明只是一次求职应聘,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局。毕竟我们也经常会在各类求职软件上查找适合自己的求职信息,通过这样的求职软件找一份工作,实在是太寻常不过了。

很多人把李文星事件和之前的魏则西事件联系在一起,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又一次悲剧性事件。

如果没有互联网就不存在BOSS直聘这样的招聘软件,李文星也不会因为这样一则招聘信息而从此走向死亡之路。就像此前如果没有百度竞价排名体系,就不会让莆田系医院如此猖狂,也不会让魏则西式的人因为此丧失最佳治疗机会。

事实上,这些悲剧性事件的背后,的确有因为互联网缺乏必要的监管,而存在漏洞导致悲剧,由于部门网站、软件缺乏必要的门槛,导致很多夸大甚至不真实、非法信息的流入。

而我相信,即便是最有判断力的人,也偶尔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就像是我相信李文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判断力的大学毕业生,他自去年从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以来,由于本专业除了继续深造很难有出路,于是他选择从头开始学java,进入了IT行业,并且有个人目标,希望三年内做到高级工程师。我相信他是一个能够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求职过程中绊了脚,甚至还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下才是我今天想要说的重点。

其实我是觉得,求职的迷茫和煎熬让他迷失了。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由于在求职的过程中,总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他开始从挑剔变得随意,找工作的标准也越来越低。

在我看来,找工作的过程太过于煎熬,以至于他太想结束这个状态,当有一个比较心仪的工作岗位向自己招手,他第一反应自然是想要牢牢抓住,因此他才会忽略身边朋友关于“这个工作看似不够靠谱”的劝告,只身前往。

求职大概真的是一件磨人的事情,磨光了一个人所有的耐心和理智,让一个原本给自己设定了颇多门槛的人,最终放弃了自己所有所想,想的只是自己有一份工作就好。

这样的感悟来自于我对于身边朋友们的观察。我自己是一个毕业季只投了一份简历就确定毕业归属的人,没有给自己更多沉浮的空间,可能是因为自己太懒,懒得做更多的选择和抉择,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心态似乎避免了过多的自我煎熬。

李文星之死的确与互联网的缺乏相关监管机制,部分门槛缺失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他求职阶段的心态变化有关。

某种程度来看,他的死也许还与他在求职阶段,变得无助与被动有关。也许当时的他,缺乏必要的开导与沟通,从各类报道中可以看出,他几乎不问别人借钱,即便在自己很困难的情况下,这说明他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人。他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可能从未跟别人说,最终压抑了自己。

虽然今天的标题是《求职大学生李文星之死和“万恶的互联网”》,但我更想说的是,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典型案例的悲剧事件。

可能以后关于求职阶段的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也应该给予更多必要的帮助。这个群体的人大概经常性无助彷徨,实在迷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