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暗时刻|这是《敦刻尔克》的前夜

 菲儿的沥城堡 2020-08-21

这是2017年的第 281 篇推送 】

这可能是一部小众的电影,

但却很有意思。

# Dec.4 #

三个月前看《敦刻尔克》的时候,电影最后部分有一段丘吉尔的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看得热血澎湃。在那个时代,需要的大概就是这样鼓舞人心的话吧。

敦刻尔克大撤退被誉为人类战争史上“败而不败的奇迹”,更成为二战历史上第一个转折点,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

而之所以会有敦刻尔克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

当时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张伯伦算是奉行绥靖政策的代表性人物,毕竟当年跟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给德国的就是他。

他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步希特勒,只求能够让希特勒停下侵略的脚步。

当然,希特勒是不会停下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惯坏了希特勒,加速了纳粹势力的崛起。

当战火烧到英国人家门口的时候,张伯伦想的好像依旧是如何进行和谈。

显然,这种类似割地求和的谈判手段,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见,而留给后世的总是骂名连连。张伯伦这样的首相,相信在和平年代大概会很受欢迎,毕竟考虑的总是如何安定和谐,而在战争年代,显然不太管用。

然而,不得不说,张伯伦的政策还是很有市场的。

毕竟保守党还是一直听他的,最后是张伯伦拿起了表示赞成丘吉尔的白手帕,丘吉尔才算是得到了保守党的真正认可。

丘吉尔其实最初也是保守党的,只是中途变成了自由党,最终又回归保守党,一个这样摇摆不定的人,很容易引起争议吧。

说好要并肩作战,可是一不留神就去了对方阵营,这样的丘吉尔被保守党怀疑,也是可以被理解。

而英王和丘吉尔的关系也很有意思。电影里这一幕处理得相当有趣:丘吉尔初次以首相的身份觐见时,英王握完手偷偷在背后擦了擦。

英王讨厌丘吉尔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为了和美国名流辛普森夫人在一起不惜退位走人,因为民众无法接受曾经离异的美国人成为王后。

这位英王就是温莎公爵的弟弟,口吃的乔治六世。整个事件中,几乎所有政客都在反对国王的婚事,但丘吉尔一直力挺爱德华八世,这事让乔治六世非常不满。

但后来,英王却对丘吉尔说,我支持你。

不得不说,是丘吉尔的魅力打动了所有人,包括民众。

电影最前面提到过,他说自己只坐过一次地铁,但这一次,为了倾听民众的声音,他选择走进地铁。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乘车,还需要问其他乘客。

而当他坐在地铁里,认真地记下每一个与他谈话的乘客的人的名字,认真地倾听民众的声音。

最终听到民众们认可“要反抗不要和谈”的声音时,他似乎更有信心了。

于是,当他了解到法国即将选择投降的时候,他毅然决定,下令撤出在法国的英军。“即使法国战败了,英国依旧要继续战斗”。

于是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了。

于是有了三个月前那部让人感动又觉得感恩的电影《敦刻尔克》(详戳:《敦刻尔克|撤退亦是一种胜利》

不得不说,这简直是奇迹。没有人能够想到,依靠沿海渔民的小船救援被困士兵,有那么多人愿意加入到救援,最终可以撤出33万多人。

电影里,关于战场的镜头很少,更多的都是战争幕后的人和事。

突然想起了丘吉尔极富代表性的“V”手势,虽然第一次比反了,变成了侮辱性的意思,但在那个年代,也许比反了的“V”好像更有意思。

要胜利,每个人都要“决不投降,永不屈服”才对吧。

要有必胜的信念,就像是地铁里的英国民众说的,即使敌人已经冲到了街上,依旧可以拿起手边一切可以抵挡的武器,奋力抵抗。

《至暗时刻》是《敦刻尔克》的前夜,煎熬而漫长的夜啊,还好真的度过了。

每一个难熬的夜啊,熬过去就是天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