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中金大将吴任昊日前加盟高毅资产的消息刷屏了整个基金行业。

 guojx1964 2020-08-21

前中金大将吴任昊日前加盟高毅资产的消息刷屏了整个基金行业。


这是自高毅资产在初始投资团队确立之后,四年间首次新进基金经理。
 
吴任昊从事投资管理行业19年,早年间在国联安基金,所管理的产品在2007年得到晨星基金五星评价(一年期),此后,在安联集团、外管局旗下的中国华安和中金都做过投资。加盟高毅前任中金公司资产管理部权益投资总监,股票投资经验覆盖A股、港股和欧美市场,曾管理股票组合的规模在百亿美元之上。
 
但是,吴任昊过往对外的公开信息并不多,相当低调。
 
近期,在一场采访交流中,吴任昊向聪明投资者细致分享了其过往在不同市场投资的心得体会,并就近期市场表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行业方面,吴任昊并不倾向于给各行业笼统贴上某一类标签,其认为行业在不断变化,阶段性都会存在好于坏,如果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好结构性的问题,反而能创造出投资机会。
 
对于投资也是,不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即使已有多年市场实践经验,仍旧在保持时刻的学习和进化,“如果自己3、4年前做过的决定和认知的边界跟现在相比没有变化的话,那就应该警惕了”。
 
以下是部分采访对话要点和内容:


“不管在 A股还是在我参与过的其他市场,即使你看对了,但如果在错误的时点因为大家的共识做了基于博弈的选择的话,就很有可能失去一段时间的绝对收益。”
 
“港股一方面具备低估值的吸引力,一方面有比较丰富的产业类型,因此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兴趣是始终存在的,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会更高一些。”
 
“历史上的一些价值陷阱,恰恰是因为某一阶段有很高的盈利,但企业并没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而历史上错过的一些投资机会,恰恰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它有什么盈利,却忽视了真正强大且正在变得更强的盈利能力。”
 
“我认为对一个行业的理解,第一,要阶段性地判断好坏。第二,不要只贴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要具体看好或坏的关键变量在哪里以及会怎么变化,这一点更重要。最后,在这些理解之上,看哪些公司能够利用好行业结构性的缺陷,创造出投资机会。”
 
“有很多所谓的优点都是短暂的、阶段性的,而缺点很多时候是结构性的、不容易改变的。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结构性问题,如果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好结构性的问题,反而能创造出投资机会。”
 
“不管在哪种类型的机构,都要把自己对标在行业中最好的投资人身上,而不应该简单地定义自己的属性。我们把最优秀的人作为标杆,就像优秀的业绩基准一样,时间长了你就会越来越接近你的标杆。”

市场整体有资金驱动迹象

背后也有一定基本面支撑

聪明投资者:7月份以来,A股持续火爆,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15日破万亿,下半年会不会有全面性牛市?空间还有多大?
 
吴任昊:我们还是首先试图理解何谓全面性的牛市。
 
如市场出现整体估值水平的快速大幅提升,或者是因为成交量的扩大导致各路短期资金快速涌入,那么产生的这种所谓的全面性牛市过去发生多次。
 
从历史上看,我们说市场是流动性驱动的,但流动性在很多时候也是被市场驱动的。市场短期快速上涨所吸引来的钱,常常是为了短期内快速获利的,容易助涨助跌,这可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由基本面驱动,辅以估值水平修复的全面牛市。
 
如果抛开一、两天涨跌,回头看7月这一整个月,这依然是2014年以来收益较好的一个月份。所以市场整体还是在不断演绎自己的复苏逻辑。
 
7月初相比,现在的下跌受到了一些外生事件的冲击,但这种短期的调整会有利于未来更加全面的行情
 
我们期待的全面的牛市是既有基本面,也有一定估值水平的提升,并且估值水平的提升也不局限在个别板块,而是发生在基本面有所改善的多个领域。
 
聪明投资者:最近很多股票大家都是抱团扎堆,会不会导致估值过高?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任昊:我觉得这个问题十几年以来,不管在哪个市场,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背后的现实是,第一,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是不断提高的;第二,大家对阶段性机会的把握没有那么根本性的差别,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行为趋同。
 
关于这个现象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的投资价值,我觉得也不用太悲观,因为拉长时间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还是基本面加估值。
 
估值的波动挑战的是大家对基本面理解的深入程度。从长期看投资标的的表现是否出色主要还是取决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到底有多么突出,跟大家的参与程度关系不大。
 
第二,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短期参与者到底是冲着哪一点来买的。
 
合理的定价应该是基于资产的属性,而不是基于博弈的工具,只要不是基于博弈去做的投资决定,那么估值水平的调整只会强化投资动作的力度,不会导致投资逻辑的崩溃。
 
不管在 A股还是在我参与过的其他市场,即使你看对了,但如果在错误的时点因为大家的共识做了基于博弈的选择的话,就很有可能失去一段时间的绝对收益。所以这种所谓抱团其实无所谓对错,主要看大家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

市场上差异化的投资者结构

有助于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

聪明投资者:参与过不同市场,怎么看待这两个市场中关于资金属性,包括投资者结构的问题?对投资有何影响?
 
吴任昊: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地去看:第一是比较不同市场的投资者的结构,第二是不同的结构是否对市场有影响。
 
我自己观察是,回到第一性原理,证券市场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
 
本质上,证券市场的存在既不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买卖资产的地方,更不是一个让投资人扬名立万的地方,而是一个给社会资产提供相对有效的定价的平台,提供价格发现的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理论和实践都会支持异质化,即差异化的投资者结构,更有助于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也有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性。
 
打一个比方,假设市场中都是同样的投资人,拥有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分析,并且拥有基本相同的考核周期,那么这个市场很容易在某一个方向上走得非常极端。好比大家都在同一个群里,发同一个消息,有共同的讨论和判断,市场很容易达到所谓阶段性的共识。
 
从历史上来看,比较封闭的小型市场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投资者结构的同质化导致单方向的波动过于剧烈
 
我觉得以美国市场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的投资者异质结构是非常明显的。市场中有看分钟收益的,也有看5年、10年以上收益的投资人,还有专注做各种特定策略的,包括基本面相对收益、绝对收益、量化等等,但大家在共同的生态体系中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所以异质结构整体上会让发现市场价格的机制更强,因为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投资标的或同一个市场环境的时候,会有不同看法。大家把自己的不同看法表达为不同的投资行动上,市场价格才能更有效的反映全面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几年 A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引进差异化的资金,各类投资机构百花齐放,逐渐能把大家不同的观点都充分地反映到市场中去。在这样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各类投资者都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港股市场:

低估值+产业类型丰富

未来指数也会更贴近基本面

聪明投资者:从市场环境本身来说,也有机构观察到目前投资者将ADR换成香港流通股的趋势也挺明显,你怎么看待未来的港股市场?会做哪些方面的布局?
 
吴任昊:首先我们不会看某一个市场的价值如何,因为一个市场范围太大了。
 
但我们觉得港股市场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有一些重要的变化。
 
第一,港股市场对于中国来说还属于离岸市场,我们看到恒生指数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水平,现在处于过去10年来的较低水平。这么低的估值水平之前只出现过两次,而且后续恒生指数都有比较好的表现。所以从长期来看,在正确的时机布局会有比较好的收益。
 
第二,港股市场在发生重要的结构变化,不再是以金融地产为主的结构了,逐步增加科技,医药等行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港股一方面具备低估值的吸引力,一方面有比较丰富的产业类型,因此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兴趣是始终存在的,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会更高一些。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短期可能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基本面因素。但我们认为,第一,绝大多数在港股上市的资产,它的基本面跟香港本地的基本面没有那么高的关联度。
 
第二,如果发生了一些外生的重大事件导致更低的估值水平,只会让未来的投资收益更有吸引力。所以我们还是密切关注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
 
聪明投资者:恒生指数的估值处于历史的低位,是否与指数成分股的构成有比较大的关系,传统经济的公司比较多?
 
吴任昊:第一,我们是拿恒生指数跟沪深300的时间序列来比的,而不是对比一个时点的静态数据。
 
任何指数都不可能时时刻刻同时反映市值、利润和估值水平,只是说跟有类似结构的指数相比,恒生指数的相对估值也是处在历史上的低点。
 
从恒生指数本身的构成来说,这两年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经济的公司在不断加入指数。
 
第二,我们也可以从其它角度来验证港股市场估值具备吸引力这个结论,比如AH股的高溢价率。
 
同样的资产在香港市场一直就比较便宜,现在更便宜了一些。而在不同的资产上,港股市场毕竟是跟中国整体的情况是高度关联的,我相信未来不管是恒生指数还是上证综指,都会调整为更贴近基本面的的动态现实。

医药、消费、科技是必答题

但不能阶段性人云亦云,为了配而去配

聪明投资者:从行业角度,你之前的采访里提到,消费、医药和科技这几个行业是投资人的必答题,怎么理解这句话?
 
吴任昊:所谓必答题,第一,不管中国还是国外,中长期来看这几个行业的市值占比都是举足轻重的。从体量来说,这几个行业已经大到不可忽略的程度。
 
第二,这三个行业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结构。打一个比方,所有的石油公司,基本上核心变量都是油价,但是消费、医药和科技这几个行业内在的差异性非常大,你很难找到一个单一变量来概括整个行业。
 
简单讲就是,第一,这几道题分数高、权重大;第二,这几个题中间分的细项又特别多。所以说,这几个行业是投资人的必答题,只要去努力,总能够找到一些自己能够看得明白,并且值得持续跟踪的领域。
 
但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这几个领域不能阶段性地人云亦云,为了配这个行业而去配这个行业。所谓必答不是说任何时点都必配,而是必须要有持续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答案。
 
聪明投资者:其中有没有一些子行业一开始就在你的负面清单上,是会回避的?
 
吴任昊:当看到某一个行业有特别明显的结构性问题时,我会倾向于去研究有没有一些公司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
 
有很多所谓的优点都是短暂的、阶段性的,而缺点很多时候是结构性的、不容易改变的。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结构性问题,如果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好结构性的问题,反而能创造出投资机会。
 
例如医药,特别是在创新药这个领域,不管是化学药还是生物药,都必须经历前景不可预测的研发过程,这是行业的结构性缺点,那么就看谁能够利用好这个缺点,这才诞生了研发外包。
 
再例如航空运输,特别是客运,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生意,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比如廉价航空,比如航空发动机的维修保养服务等,也都充分利用了这个行业的结构性缺陷。当然,这个行业整体必须在可预见的未来一直存在,要创造比它的市值更高的社会价值。
 
聪明投资者:消费长期来看似乎一直是一个比较好的行业。
 
吴任昊:大家普遍认为消费品是永恒的需要,但其实消费品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从长线来说,赢家并不是那么容易预测的。
 
打个比方,大家一直说消费领域低风险,但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总会提醒投资者说有谁记得当他们是第6大零售商的时候,前五大是谁?
 
就消费品而言,我们不认为它是一个低风险的、可以简单获胜的游戏。相反,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所以很多企业家才能在这个领域不断地颠覆前人。
 
一方面我们要很珍视一些留下来的长周期大单品,另一方面也要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什么样的估值是合适的。
 
这个行业从优点来说,需求永远存在,但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战争可能永无停止,因为消费者永远要更多的选择,要更好的品质,更低的价格。消费中确定不变的是消费者永远追求多快好省,而不是赢家不变。
 
聪明投资者:在自下而上选公司的时候,有哪些标准?是不是一定选已经跑出来的公司呢?
 
吴任昊:从选公司的流程来说,因为我们每天会看很多公司,各有各的美,有时候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形,可能某一个特别的侧面就打动了你。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倾向,我有一个检查清单,涵盖了商业模式、产业结构、成长动力、主要的资产负债表的质量、风险、公司治理等各项指标,其中会再拆成几十个小项。
 
因为所有的公司都想在市场上展现出好的一面,我们的判断也容易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个检查清单就是强迫自己做好每一个基本步骤,逼迫我们对公司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
 
那么是不是一定选已经跑出来的公司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看情况。
 
说是,是因为很多行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即使是头部的公司也还有向上的空间。
 
说看情况,是因为我们会经常问自己,这个行业是不是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这也是我们检查清单中的问题之一。
 
从历史上来看,最大的公司往往不是能够给投资人带来最好回报的公司。所以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看公司持续成长背后的驱动力在多大程度和多长的维度可以得到保证,甚至是持续的扩大。

银行是一门有沉淀的生意

建材、轻工等领域有更多差异化的机会

聪明投资者:你刚才一开始有提到,即使在对经济增速敏感的周期性行业中,现在也出现了盈利改善的迹象,怎么看待周期性行业现在的投资机会?
 
吴任昊:有些行业从总量的角度出发,利润的可持续性并不是短期可以轻松判断的,未来一、两年的现金流确定性可能还比较高,但是难以判断长期终值的状态。
 
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在那些被笼统地贴上周期性标签的行业中,去发掘一些有价值的投资机会,结合对这个行业终局的判断,有一些细分的所谓周期性行业可能机会相对更容易一些,比如说建材、轻工等,这些领域能够找到更多差异化的机会。
 
就金融业来说,它的本质是服务,不管是服务实体经济,还是服务投资者,本质上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服务做得更好、更差异化的子领域和有代表性的公司。
 
总体而言,周期行业存在估值修复的可能性,但关键是如何在估值修复的过程中,找到有持续的盈利表现、能看得清终值的公司。
 
聪明投资者:对于金融股,因为银行的业务特别复杂,所以国内很多价值投资者普遍把银行排除在外,但巴菲特却持有很多银行股。你对银行股怎么看?国内的银行股的估值还是比较低的,有没有一些投资机会?
 
吴任昊:第一,银行确实是一门如果做得好就会非常有持续性的生意。
 
但第二,这门生意并不是可以轻松掌握的生意,特别是因为有比较高的杠杆,它不是一门只看收益不看风险,只看短期不看长期的生意。
 
对于这种资产负债表的生意,本质上我们要坚信公司过去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可复制的特征,尊重历史和已经形成的机制文化,而不相信突变,毕竟这是一门有沉淀的生意。
 
我们或许不需要对这个资产负债表达百万亿级别的行业形成看法,但是找到一些好的万亿级别资产负债表的公司还是有把握的。对全行业来说,银行业承担了很多宏观经济稳定器的职能,所以可能会让这门生意变得没有那么简单。
 
聪明投资者:建材和轻工行业将能否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将来如果估值修复,有哪些因素目前是相对确定的,哪些因素是要慢慢才能看清楚的。
 
吴任昊:这两个行业我之所以认为存在比较多的可能性,是因为在周期性行业中,这两个行业内部子行业差异性非常大,而且彼此不能简单地相互替代,例如建材里面分成很多种不同的类别,这是其一。
 
其二是因为各自的市场结构都不完全是以产品来定义的。
 
周期性行业需求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但在供给和市场格局上会有差异化空间,既包括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包括产品自身属性导致的区域格局。这类行业将来的估值修复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对供给结构优化的信心。
 
如果时间拉长来看,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存在需求周期的。很多西方成熟的消费品公司,现在面临的都是向下的需求周期,而且不是一两年,可能是五年、十年的需求向下的周期。只要渗透率拉到足够高,必然都面临需求的周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地认为某一类公司有周期、某一类公司就没有周期是不准确的,其实只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
 
需求永远有周期,但是供给特别是竞争和区域格局一旦稳定了,可能让这些公司在需求向下的周期中没有那么痛苦,而在需求向上的周期中获益又会比较充分。所以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生意,不能简单地只看到需求端或者供给端。
 
资本市场的本质功能就是给资产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就像我们开车的时候,不仅是要看方向,也要看里程和速度,这样才能到达该到的目的地,资产的相对定价也是一样的道理。仅仅因为标签而导致的错误定价,反而给主动投资者带来了机会。

立足于理解产业内部的阶段性本质

不应该笼统给行业贴好坏标签

聪明投资者:因为标签而导致的错误定价应该如何理解?
 
吴任昊:我认为对一个行业的理解,
 
第一,要阶段性地判断好坏。
 
第二,不要只贴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要具体看好或坏的关键变量在哪里以及会怎么变化,这一点更重要。
 
最后,在这些理解之上,看哪些公司能够利用好行业结构性的缺陷,创造出投资机会。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要特别小心在这个岁数就鲁莽地判定某个行业本身就是坏的生意模式,而是要具体地看所谓的坏到底是受哪些因素影响,假以时日它是不是会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在2008、2009年时,我不看好某新能源产业,在当时看来,它讲的故事实际上是以未来巨大的前景来掩盖了自己隐含的极大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用几年后可能的收入利润表来掩盖当下不理想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经过整整一轮的世易时移,当年那些公司后来都消失了,而现在这个行业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因为从人类总体的能源需求来说,这是非常巨大且稳定的市场。
 
过去我们甚至通过做空这个行业挣了钱,但现在这个行业又到了具有比较大投资价值的阶段,至少是到了基本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夜。
 
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要立足于理解产业内部的阶段性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以一个笼统的标签作为投资的主要依据。
 
就好像我们也不倾向于简单地说消费就是怎么样,医药就是怎么样,或者科技就是怎么样,这些行业应该被拆成很多子领域去具体讨论、具体分析。
 
比如瓶装水跟高端白酒都属于食品饮料类的消费品企业,但它们各自面临的竞争环境、运用的手段、解决的问题都是完全不同的。

投资本质还是要看生意的发展

互联网公司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公司

聪明投资者:有些行业可能早期很多东西还看不太清楚,你怎么去判断它的价值?比如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
 
吴任昊:互联网公司确实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公司,互联网本质跟100年前的电力是一样的,是一个通用性技术,它具体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泛的。

曾鸣教授曾提出,公司的战略定位有四个层次,即点、线、面、体。很多互联网公司并不是新的公司,而是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的,这些公司在互联网通用性技术的帮助之下,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变化。

我可以分享一个印象深刻的投资案例。
 
美国某个曾经被简单定义成电商的公司,我当时没有预料到它后来从自营电商的这一个面,又延伸出云服务、第三方等另外几个面,演化出了更多的商业可能性,变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商业社会基础设施。
 
虽然后来我在公司经营数据出来后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但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因为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基础设施建立的机会。

回头去看,这是很值得回味的,毕竟这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梦想和奇迹,也提醒我们这类投资既有胜率,也有赔率,因为它一旦成功,上升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很多互联网的公司过去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变成了我们社会信息流动的基础设施,它本质上跟工业社会的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一样,都在这个社会持续运转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创造了和将创造巨大的价值。
 
所谓基础设施,就是超越了“点”和“线”的战略定位层次,而在立足于“面”向“体”演化。
 
这些基础设施公司能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且存在一定垄断性的,不确定性其实来自于它高壁垒的可持续性,以及在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上能延伸出什么样的商业形态,以及能承载多少的商业价值量。 
 
聪明投资者:结合你提到的这个互联网公司案例,对你现在看国内的企业有没有一些经验总结或者启发?
 
吴任昊:当时其实把它很简单地理解为市场因素,而忽视了它的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回过头看,刚入行时的价值投资者或说价值衡量的尺度,其实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所以我反思的结论是,第一,价值一定是恒久远的,但是价值的定义本身要不断地丰富。价值不等于静态的低估值,需要一个更全面的估值体系。
 
第二,如果只看估值水平,就过于简化了投资这件事。
 
投资本质上还是要看生意的发展,特别是这个生意能够在一个多大体量的市场,做一件能构筑阶段性壁垒的事情。此外,不同行业的特征会导致头部化的状态也很不一样。
 
所以通过这个案例,教育我尽量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投资价值,用DCF模型来看分布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现金流的价值呈现形式。
 
聪明投资者:现在有不少中国优秀的企业,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于全球了,你怎么来认知它们,如何来分析?
 
吴任昊:几年前很多商业模式都是Copy to China,现在大家谈的都是Copy from China,这对我们投资人来说是好事,因为本质上投资是分享企业的成长和价值,我们也希望所投的企业不仅是全国冠军,最好也能够变成世界冠军。
 
这也会吸引其他地方的投资人的关注,而我们作为本土的投资人,无论是理解还是认知上,相比其他投资人来说是会有优势的。比如一个从不叫外卖的投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基础设施”在中国有多重要。
 
作为投资人应如何认知呢?
 
实际上我认为行业认知的最前沿应该发生在公司以及这些公司的一线管理层身上,而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我们自然希望所投的公司都能够在它的那个领域成为杰出的商业实践开创者。实践的道路是公司去走的,我们只需要去努力理解和及时捕捉商业实践的结果。

盈利vs盈利能力

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更接近事物本质 

聪明投资者:从入行到现在,在投资方法是否有大的变化?
 
吴任昊:我们这个岁数的投资人都还在成长中,如果自己3、4年前做过的决定和认知的边界跟现在相比没有变化的话,那就应该警惕的了。
 
跟过去的自己相比,我觉得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对于公司的价值,有多少是“势”,有多少是“实”,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比如我们看到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公司经过大浪淘沙,最后剩下来的公司都非常的赚钱,到现在依然保持着上升的势头,但这些公司很早就体现出很高的盈利能力,这就是“实”的方面。
 
高的盈利本质上应该是来源于很强的盈利能力,但很强的盈利能力却不一定反映成很高的盈利。
 
历史上的一些价值陷阱,恰恰是因为某一阶段有很高的盈利,但企业并没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而历史上错过的一些投资机会,恰恰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它有什么盈利,却忽视了真正强大且正在变得更强的盈利能力。
 
从盈利到盈利能力,评估难度是在提高的,因为评估盈利能力比评估盈利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这是我这些年来努力往自己原先的理解中加的一两个词。
 
聪明投资者:你会用哪些方式来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吴任昊:其实产业内的评判比我们坐在屏幕前的评判要重要得多。很多真正带来投资机会的公司,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了竞争对手的尊重和合作伙伴的肯定。
 
盈利能力可以通过公司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和给上下游创造的价值做一个近似估计。
 
其实管理好现金流对企业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不是管理好自己的利润率,这个也是更接近于商业本质的。我们不应该期望公司为了实现会计利润而脱离现有的竞争阶段,脱离它应该有的经营弹性。
 
我们看到很多反面的例子,有些公司为了实现短期的会计利润,反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例如两到三年,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这个现象在很多成长性行业是屡见不鲜的。
 
因为它要么是涸泽而渔,要么就是把应该用于投资和经营的弹药全部都用来吃光分掉,这显然是更加短视的行为。

三个词评价:

全面、控制风险、聚焦公司

聪明投资者:如果用三个词总结你的投资风格,你会用哪三个词?
 
吴任昊:第一,相对全面。我不希望简单地用低估值、高成长,或者专注个别行业等的标签来刻画自己的风格。本质上我们希望能够长时间为投资人服务,所以对我们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会更全面。
 
第二,控制风险。我一直以来都比较注意防范下行风险,“先为不可胜”,努力控制好风险,不把自己摆在容易被一拳打倒的位置上。
 
第三,聚焦公司。公司的全面发展是回报的核心来源。
 
聪明投资者:平时如何控制组合回撤?遇到市场的调整怎么应对?
 
吴任昊:整体上,长期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优质企业的价值创造。
 
我认为组合本质上就是一个控股公司,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控股公司的整体成长性和估值水平的变化,也能够回溯去看整个组合赚了多少估值水平的钱。
 
从历史经验看,比较快地赚了比较多的估值水平的钱,就是应该比较谨慎的时候了,因为这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们的初心,也就是长期收益来自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而不是来自于市场阶段性的定价。
 
所以在组合层面上去做这样的分解和客观的归因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智,从而努力减轻估值水平波动对组合带来的伤害。
 
聪明投资者:到高毅之后有没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吴任昊:我之前工作的几个地方看起来差别比较大,但实际上我觉得把投资做好都是要努力跳出自己背景,建立框架性的思维
 
不管在哪种类型的机构,都要把自己对标在行业中最好的投资人身上,而不应该简单地定义自己的属性。我们把最优秀的人作为标杆,就像优秀的业绩基准一样,时间长了你就会越来越接近你的标杆。
 
所以对我个人来说,高毅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能够近距离接触到非常优秀的同行,大家可以一起探讨,共同的提高。高毅建立了一种大家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投资人俱乐部文化,这是我目前感触最深的一个地方。
 
聪明投资者:有没有觉得比较好的书推荐?
 
吴任昊:我曾经特别热衷于给别人推荐书,那个时候我所有的分析员都要读一堆书单。但后来我觉得读书是一个挺个人化的事,就不随便推荐书了。
 
我的读书范围很广很杂,不仅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书,也有专业技术性的书,还有一些理念性的书。我对历史一直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我觉得投资本质上是一个努力从历史推断未来的过程,很多认为要发生的事,其实在历史上都已经发生过了,所以我是比较推荐历史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