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如何做到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

 江南荷叶 2020-08-21

我们现代人最普遍的困惑:平常,一颗心总是忙要死,有事的时候,固然是忙不可开交,找不着北;没事的时候,也往往是“百种须索”“思绪万千”。天天活这么累,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累,其实都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心累。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阳明告诉我们:天地之间的生机,本来就是没有一刻中断的,所以人活着,就是处于不停的活动中,这其实也正常。但是在忙中要有个主宰,生命才是属于自己的。当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好恶、欲望,并且摒除厉害计算和患得患失之心,以纯然的理性来面对事物,从而我们内心就有了一个强大的主宰。

正如累主要是跟心有关一样,忙也是这个道理,身体的忙不会要人命,心忙才要人命。

如何才能在面对大量纷繁琐碎的事情时,做到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呢?

答案很简单:只动脑,不动心。

大多数人平常对待事情时,往往是脑子没动心先动,很容易被自己的情感、情绪、好恶、欲望等控制,只有极少数有修行的定力深厚的人,才会只用脑子(理性)去对待处理事务。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喻成采石场上的搬运工,把每天等待我们处理的工作看成是一大堆石头,那么,每天带着情感、情绪、利害计较、患得患失之心去上班的人,就等于平白无故往自己身上加了一大堆脚镣、手铐和枷锁。试问,这样的人能够搬得动石头吗?就算搬得动,也会把自己活活累死。

而善于用理性对待事物的人,就等于轻轻松松地空着两手去上班,面对那一堆可以把绝大多数人累死的石头,他却能愉快胜任,有条不紊地一一搞定。

由此可见,要让自己能够日理万机而又保持身心泰然,能够用最少的精力处理最繁杂的实物,成为职场上的高效能人士,其秘诀在于:只动脑,不动心。

民国的上海滩大佬杜月笙,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本事指什么?本事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是指这个人面对事情时能够理性思考,从容应对。

脾气指什么?脾气不仅指一个人容易发怒,更是指这个人的情商有问题,不善于管控自己的情感、情绪、欲望等等。

一个人究竟要怎么做,才算“理性面对事物”呢?

不把任何事情为手段

我们做事情之所以容易感到累,绝大多数情况是应为我们不喜欢这些事情本身,而是想要事情背后的东西。比如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工作就是为了挣钱,活着就是为了成功,等等。如此一来,人生中所做的事,都成了追求别的东西的手段,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很少能够体会到事情本身的乐趣和价值。因此,我们会觉得读书很累,工作很累,挣钱很累,连活着都很累。

事实上要想生活不这么累,我们就必须去发现每件事情本身的乐趣和价值。比如读书,就要去体会求知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工作,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活着,就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美好,而不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功成名就。

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要求你做什么事都不要设立目标,但不能把过程当成手段。能够纯粹地欣赏“做”本身,也就是既能够享受“到达”的乐趣,又能够欣赏“前往”的乐趣。

我们必须帮自己培养起一种更宽广、更智慧、更具兼容性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仅能容纳对目标的坚定追求,还能容纳对过程本身的体验、欣赏和享受;不仅让我们朝向最终的目标努力,还能让我们富有创造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被赋予某种意义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世界上有多少人,应该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但我们要记住这一点: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被赋予某种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

只要你活着,就始终要面对事情,当我们不喜欢的事情降临时,你可能只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1,以抗拒的、消极的心态去面对,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痛苦万分,感觉生不如死;2,以坦然的、积极地心态去承担,告诉自己既然这件事无法逃避,那与其他被它摧残得公布余生,还不如以勇敢的姿态,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去应对,就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弗兰克尔那样。

当然,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天灾人祸,比如事业和感情的挫折,比如生活的磨难,等等。但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态度的选择,尽最大可能去减少这些事情给我们造成的压力、痛苦和伤害。

我们能够赋予一件事情以意义,不并不意味着你要去欢迎他,或者硬要把它当成好事,而是说你可以用一种理性的、智慧的方式,去把一件被动接受而且难以接受的事情,变成一件勇敢面对而且主动承担的事情。

正如弗兰克尔的狱友在面对死亡时做的那样,在心里跟上帝签一份契约,用自己的死亡,去换取亲人从痛苦中解脱。无论这份契约从现实的角度看有多么荒谬,它都足以现实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自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当死亡变成这样一种有目的的牺牲,变成在当时条件下最具主动性和最富有意义的行为时,在常人眼中无法接受的死亡,也就变得易于承受,而且可以坦然承受了。

如果连苦难和死亡都能以这样的方式被我们超越,那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们不能面对、无法承担的?

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说过一句看似矛盾却内涵深刻的话: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

因为,它昭示了一种勇气,一种可以超越任何外在打击的心灵的力量。

马可奥勒也认为,当你发现有一件不幸的事情在你生命中发生时,你不要固执地认为它是不幸的,因为你可以在任何不幸和痛苦面前保持内心的自由。他说:记住,在任何可能使你烦恼的场合都采用这一原则,那这(发生的事情)并非是一个不幸,而高贵地忍受它却是一个幸运。

一次只做一件事

现代都市人之所以每天活的匆忙、紧张、焦虑不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不合理的心理习惯;总是在潜意识中,企图把今天必须完成的所有事情一次性搞定。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这种错误的心里去从事每天的工作,其结果就是把自己搞的疲惫、沮丧、焦头烂额。

有趣的是,这种近乎强迫症的错误习惯,却是从我们身上某些很好的品质衍生出来的,比如义务、责任感、敬业精神等等。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职场上越是优秀,越具有严于律己的精神,就越有可能患上这种心理病症。

职场上真正的高效能人士,都会对这种心理倾向保持警觉。他们会把一天中要做的所有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安排停当,然后集中精力,各个击破。

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轻松高效地处理繁杂事务,不仅要要养成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还要有意识地训练一种高度的专注力,那就是:当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只有这件事,仿佛世界上也只剩这件事。这种状态,就是儒家常讲的“敬”,也是佛教常讲的“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