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方】山东《美丽新家乡——杨河村》 作者:明月几时有 朗诵:枫韵

 远方诗歌文化 2020-08-21

作者:李金梅

主播:枫韵

编辑:小鹿

我的家乡——杨河村


放眼瞭望,如今我的家乡旧貌换新颜。全村铺上了水泥路面,直达村民家门口。下雨天,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走泥泞道路了。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村里卫生也干净多了,绿树掩映的新瓦房坐落有序,窗明几净,家家户户沐浴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几年前,杨河村还是另一番景象。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脏乱差是挥之不去的印象。如今沉寂许久的杨河村,被新时代的浪潮唤醒,破茧成蝶。

村民们选出了“一肩挑”的优秀负责人,带领大家搞养殖,种农作物,老百姓的口袋渐渐鼓起来了!

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村民门口投放了垃圾箱,村子的“颜值”靓起来了!“现在我们村越来越美了,以前是土墙、土路,现在铺上了柏油路,土墙改成砖墙,自来水也通了。”村民马大爷激动地逢人便说。

新班子,推进农村新治理,工作有了成效,乡村面貌有了巨大改善!

村子南端,建起了新的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宁静温馨的书屋,独具韵味的文化礼堂,让大家对过上好日子有了更多的畅想。村里把大伙儿的事放在首位,和困难户结对子,老百姓的难事就是自个儿家的事。

村干部帮助残疾人马大叔一家脱贫,走上正常生活轨道。

    ‘教育要先行’’,村干部进村入户讲述着,只有念书,才能走出大山!村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流行这样一句话:“宁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

杨河村还建立了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新时代思想宣传教育,群众性志愿服务,文化惠民,体育健身等活动,以文化为理念建设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清晨,村头大喇叭响起了“早新闻”,大家都放慢脚步,洗耳恭听,互联网使人人手里有了“掌中宝”,村里的微信群、线上的“微宣讲”,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拿起手机轻轻一点,那些暖心的话语,便飞入寻常百姓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乡村讲台上,“养牛能手”、“养蜂专家”传授着“致富秘诀”,讲述着自己勤劳致富的故事。大家明白了,幸福不是祈祷来的,是靠奋斗得来的。

全村招募了四十多名志愿者,搞起了“4+N”志愿服务。“红马甲”志愿者像随风而起的蒲公英,将文明的种子撒满杨河大地。他们不辞劳苦清理街头路边垃圾,帮助孤寡老人洗衣,打扫房屋。村民汪大爷说“志愿者给我在这儿量血压、理发、照相都不要钱,这比我去外面剪得还好!”

志愿服务队队员小喜说:“我们虽然累一点,但是每次看到路面整洁,心里觉得很值得,也很高兴。”在独居老人马主麻家中,志愿者们扫地、擦窗户……家里变得亮堂起来了。马主麻非常感动,他说:“志愿者们过来帮我打扫卫生,房子干净了,连空气都清新了,非常感谢他们”。

7月18日一早刚刚下雨的时候,保洁员小吕沿河岸附近进行清扫,她每天使用的“25号”电动三轮车,被停放到街边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为早高峰期间匆忙赶路的人留了便利出行的空间。大风裹着雨水,树叶、纸张等垃圾紧贴路面不方便笤帚清扫,她干脆用手拾捡垃圾,再倒进三轮车后的废品箱内。她说:“一般赶上下小雨,我们都不避雨,不停扫,趁着雨水冲刷,还能把果皮箱收拾干净!看雨下大了,选择就近地方避雨,待雨小了再继续扫。”

上午9点多,雨渐渐小了,路也清扫好了,我想这下她该休息了吧。我可以和她闲聊一会了,谁知她接到清扫分队队长的电话。一声“对不起”!说着她骑上三轮车又赶往南川路段去了。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思绪万千。从“人帮我”到“我帮人”,越来越多的人,都想穿上“红马甲”,用一技之长帮助别人,邻里守望蔚然成风……

志愿者不仅清理垃圾美化环境,还向村民宣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村民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

周末,走进村部,你会看到活动早已安排满满的。广场舞表演、红色电影展播,合唱队更是拥挤得水泄不通。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文化礼堂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传递着对祖国的依恋。

孩子们除了学校的课程外,还有了文化礼堂,这文化活动简直就是“催化剂”,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懂规矩,学科学文化知识,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马天龙,家境贫寒,父母靠打工供他上学,十年寒窗,考上了武汉大学。张萍萍,品学兼优,高三毕业,顺利进入清华大学……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成为农村政策的关键词,乡村的发展和振兴逐渐成为新的时代热点。杨河村顺应了时代潮流,以己之力,用智慧和汗水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原创

首发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