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庭爸谈育儿 2020-08-21

时间管理有多重要?

有时间观念和没时间观念的人,就可能是成功与失败的差别。

场景一:眼看时间已经到了7点05分,萱萱还赖在小床上,叫了好几次都说再睡一会,再睡一会。最后给妈妈硬拽了起来。萱萱起床后发现时间很紧,一迭连声怪妈妈没早点叫自己起床,早餐没吃就赶紧往学校跑,最后还是因为太慢,导致上学迟到。

场景二:7岁的妍妍坐在自己的粉色小书桌前写作业,只看她写一会就站起来摸摸旁边的大熊玩偶,再写一会又对橡皮感兴趣,眼睛直勾勾的看了半天。再看作业本上,语文要写的字词,也都没写几个,时间已经过去半个钟头,照这样的进度,恐怕又要写到晚上十一点,妍妍妈妈不得不解下围裙,坐在旁边监督。忍着火黑着脸已经是随时要爆发!

场景三:乐乐数学考砸了,妈妈抢过试卷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因为试卷上前面写得很好,但后面几道大题却是空白,一问孩子,原来是时间不够,前面写得太慢,后面的题都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问题已经出现多次了,妈妈一下子焦虑起来,该怎么办呢?

很多时候,父母们都有这样的疑惑,怎么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如何让他能把时间利用好,这已经成了很多家长很想解决的问题。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为什么要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1、时间管理是人生必修课,同样是24小时,别人可以成为学霸,而自己的孩子却往学渣之路上前进。成功,一定有方法。对时间的利用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让孩子变得自律,自律与时间息息相关,自律的孩子往往是遵守时间的孩子。不自律,也一定是从破坏时间安排上开始。

3、让时间变得有序

这两天,清华大学公布的学霸作息表、计划表上了热搜,那些密密麻麻的学习,都安排得有条理又合理。一个学霸的养成,时间管理与利用是必修课,有序的时间安排之下,孩子成长到成才,就成了早晚会有的结果。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什么是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

这样的定义,理解起来就是,时间管理,一是规划,二是技巧、方法和工具,达到时间的良好运用。

时间管理的范围太大,我们需要做落地和具体化,可以从这4个方面来入手。

1、从时间单位入手,把握好时间颗粒度;

2、从计划上入手,做好计划表规则;

3、从目标上入手,主次分明;

4、从行动上入手,形成“立刻、马上行动”的习惯;

后面我们来具体的说一说。

怎么从4个方面来打造时间管理能力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一、从时间单位入手,把握好时间颗粒度

时间是有单位的,不论是年、月、日,再到时、分、秒,对时间的划分,就是时间单位的体现。

同样,时间管理上,我们需要打造自己的时间颗粒。

一件事情,如果需要一个小时完成,这件事的时间颗粒就是时;

一次电话,用时5分钟,这件事的时间颗粒就是分;

时间颗粒更像是单位时间里的产出,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以上事例就能看出来。

很多父母对时间颗粒的认识,只要家里有一个学龄孩子,就一定感同身受。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写同样的作业,只需要30分钟,而你,却需要2个小时。时间,都跑哪里去了?

30分钟的孩子,时间单位是分,他的时间远比2小时孩子要细一个层级。2小时的孩子,他的时间效能上很低,效率是30分钟孩子的25%,按这个比例去成长,能否跟上学习还是问题,更不要说和别的孩子争优秀了。

家长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往往却束手无策。用得最多的一招,就是批评讲道理。

我曾经见到一个孩子写作业没写好,妈妈整整花了1小时给他讲道理,这样,浪费的时间更多,时间颗粒就更粗。

最好的做法,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1、父母以自己为榜样,带着孩子改变时间观念。

很多不遵守时间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不遵守时间的家长。

家长对时间没有观念,怎么可能要求孩子也有时间观念。就算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这种严于律娃,宽于待已的做法,就注定了没有效果。

双标式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自己的做法,而不是口上的说法。

所以,要孩子不拖延,先从自己做起。

从“你来做”,变成“跟我做”,榜样的力量就出来了。

2、将要完成的事情,告知具体的时间。

把时间颗粒化,做一件事情,加上时间并且与孩子确认。

写完语文作业,30分钟能完成吗?孩子回答,能完成!好,送上鼓励。

回家的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跟孩子一起计一下时,感受一下时间流逝的感觉。

事情配合时间,形成孩子的思维惯性,就会影响他对时间的认识与感受。

3、与孩子协商,并形成计划表。

制定要完成的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与孩子协商。

因为,他是行动者,你是制定者,我们如果一厢情愿的制定计划,最后却没考虑孩子情况和现实,就一定会落空,会被现实打脸。

协商不是这样:“宝贝,妈妈制定了这个计划,一定要这么做,你没意见明天就开始。”

这种不叫协商,这是命令和强制。

协商应该是这样:“宝贝,妈妈做了个计划,我们来商量一下,说说你的看法,有哪些需要修改吗?”

凡是有孩子参与,共同制定的计划,天然就比没参与的计划更有生命力,因为里面有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我定你做”,变成“共同制定”,效果又会不一样。

二、从计划上入手,做好计划表规则

做计划,很多家长都做过,得到的结果往往就是计划难执行,执行难持久,久而久之成为空谈。

这是因为,很多家长陷入了计划的误区。

误区之一:计划不是作息表,我看过很多家长的计划表,看得出来妈妈非常用心,计划看上去也很周详,唯一的问题是,安排的时间太过紧凑。

有的家长说了,你上面说我们要注意时间颗粒度,要把时间观念做到分的层级,现在又说太紧凑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没错,计划表应该准确到分,但我们常犯的毛病是,所有事情不论轻重缓急,一率都是紧凑的时间安排。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不拖拉有行动力成学霸,这4招家长值得学

这样的时间安排,太过理想化,也没考虑意外情况。同时,往往高估孩子能力,低估问题难度,总觉得写个数学作业,30分钟就够了,谁知道这次老师给的作业难度大量又多,结果孩子奋斗60分钟还没完成。

误区之二,目标太多太杂。计划表上,各种目标都有,哪一个是应该先做,哪个后做,都没有很好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要有目标的主次分类。

那么,计划表太紧凑,我们又不是神仙,无法预知完成的情况,又该如何来建立计划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变计划导向,为目标导向。

三、从目标上入手,主次分明

我们先来看个真实的故事。

在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艾维说能帮舒瓦普把他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

舒瓦普承认公司不尽如人意,可是他说自己需要的不是更多知识,而是更多行动:“应该做什么,我们自己是清楚的。如果艾维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执行计划,我听你的,在合理范围内价钱由你定。”

艾维递来一张白纸,请舒瓦普在这张纸上写下明天要做的6件重要的事:“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和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

艾维接着说:“现在把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拿出来,作第一项事。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一件事,无所谓,因为你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一切都值得!”

艾维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该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后,叫公司的人也这样干。如能带来价值,请给我寄来支票,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几个星期后,舒瓦普寄去一张2.5万元支票和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我们在上面已经发现,如果以作息表一般的做法,罗列各类目标要求孩子完成,往往难以实现目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习惯,叫做要事第一。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对目标进行排序,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考虑:一是紧急程度;二是重要程度。

由此,会形成四种类型的目标:

1、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比如对于学生来说,每天的作业就属于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2、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下周二要英语考试,考试前的复习很重要,但还有时间来安排。

3、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孩子上学忘了带语文课本,不重要但却一定要赶紧送过去。

4、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除以上三项以外的,都可以归类到这里。

安排目标的顺序一定是:重要又紧急的事情>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不紧急重要的事情>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把这些目标做好归类,之后安排孩子每天要完成的目标。

目标一定要是可视化的,比如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写在作业簿里。

目标不可过多,最多不要超过6个,日常生活中,我们安排的也尽量别太多。

完成目标的过程,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不要打乱,如此,这种有计划又自律的状态会让孩子更好的找到感觉。

比如一天下来,孩子要做这些事情:

拿上画画本去上交,做学校黑板报,写语文和数学作业,复习第二单元下周考试,带孩子去买件换季衣服,读一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模型,预习明天上课内容,背诵一篇课文中的三段,带孩子去买个一直想买的玩具。

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会怎么来安排这个时间呢?怎么形成目标计划的呢?

四、从行动上入手,形成“立刻、马上行动”的习惯

行动意味着会有结果,如果行动会带来困难,完不成的心理预期会让人难以迈出第一步。

心理学上,人往往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来证明这件事可以安排到后面再来做。

实际上,越重要的事情,往往越具有挑战性,如果总是把这样的事情往后推,时间一久,重要的事情大量积累而没有完成,内心对自己的自责,和浪费时间的悔恨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拖延症的现象出来。

我想做的,但迟迟不行动,就是内心潜意识在对自己做怪。

我们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有同样感受。

要跳出如此怪圈,不是简单讲讲道理,或者是道德的批判来起作用,我们要打造一种行动力。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面对压力和不舒适区域时,会因为警觉而在潜意识上让人停止行动。我们显意识告诉自己应该行动而潜意识却恰恰相反,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如果只是迈出微小的一步,大脑感觉没有危险,它就不会阻止这个行为。头脑中那个无形的阻力就消失了。

利用这种人类大脑的特点,美国人斯蒂芬·盖斯完成了自己的逆袭:

从2012年开始,他每天至少做1个俯卧撑,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他养成了好的读书、写作和健身的习惯,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而曾经,他是宅男,懒鬼一个。

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要进行一项重要的目标,只需要迈出第一步,很简单很容易,只需要告诉自己:先打开书本,写下一行字即可。

当你发现这么做毫无难度时,惯性会驱使你继续写下第二行字,第三行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能保持愉悦的状态,用这样的状态去完成目标,过程中的痛苦程度会大大降低,同时,我们的成就感却在此过程中点滴的积累。

最后的收获,是目标的完成,时间的充实,自我的满足。

这样的心理状态与写作业、学习挂钩之后,就种下了心锚。

原来一想到学习,心里的感受就是:痛苦、迷茫、难受、害怕和恐惧;现在写作业的内心感受是轻松、愉悦、有趣、成功。

这样,孩子的内在动力很容易被激发,因为追求快乐和满足,可以从学习上得到,由此进入正向循环,学习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最后总结

面对磨蹭拖拉,写作业拖延等等现象,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所在。帮助孩子打造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从4个维度上来进行。

一是时间颗粒度的打造,时间颗粒越细,时间利用效率越高;二是计划表的规划,一定要跳出罗列式的作息表,避免进入误区;三是对目标进行合理安排,越重要越紧急的放在首位,集中精力攻克,切忌贪多求全;四是立刻、马上行动,从微小一步开始。

庭爸有话说:这种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是极其长效的做法。越早打造越好。培养的过程,家长也会同步得到成长,共同的改变会让整个家庭都发生变化。

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留言讨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

​庭爸,7岁女儿的奶爸,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达人,欢迎关注我,让育儿更轻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