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台的梦想 从这里起航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分享鹦鹉咖 鹦鹉君在上期《张国荣GG居然也唱过“大戏”》中有讲过,粤语流行音乐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地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粤剧粤曲的盛行。那么粤剧粤曲为何能在当时稳居泰山之巅呢?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香港主力人群集中在19-45岁,伴随他们长大的正是这些粤剧粤曲。这让我想到林肯公园粉丝说的一句话:你带走的是我的青春!粤剧粤曲对他们来说就是童年和青春的回忆,也是他们茶余饭后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主要纸媒,如“伶星报”、“明星日报”、“娱乐之音”、“丽的呼声日报”等,一看名字大家想到的是啥?娱乐报道!确实,这些报纸刊登的内容大多是粤剧粤曲、名曲、乐评等,如此大力度的推广岂能不流行?这里提到了“丽的呼声日报”,不得不跟大家讲下“丽的呼声”,因为若没有它,广播事业发展也许就没有那么迅速! 香港“丽的呼声”电台开播于1949年3月1日,是香港首家有线广播电台。安装费是25港币,若要分机再加收5元/机,每月支付9港币即可享受24小时播送,这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基本都可以承受。因此这只外表平平的木箱扩音器成了当时家庭娱乐的必备之物。想知道丽的呼声到底有多威猛嘛?咱们用数据来说话!“丽的”开播前,基本用户只有70左右,开播后不久用户迅速飙升,1950年2月已快接近3万,直到同年年底,用户数已达4万3千多户。当然,丽的呼声之所以能兴起,这得益于香港政府对“香港电台”扩张的限制。香港电台是香港广播史上首家广播机构,最早由香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所创办,后被香港政府接办,是香港极具公信力的公共广播机构。粤剧粤曲在广播事业发展的推动下走入了千家万户。 粤剧粤曲的盛行必将带动人才的流动与引入,除了之前与大家介绍的几位大家熟知的大咖之外,以下几位红伶在粤剧界是有相当的威望的,且作出了杰出贡献。 马师曾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1929年,年薪已是全行之冠。他大胆创新,独创“乞儿喉”,还常常巧妙地将广州俚语融入唱词,是近代粤剧艺坛最具声望的演员之一。在广东、港、澳、东南亚和美洲华侨等地都享有很高声誉,代表作品有:《苦凤莺怜》、《贼王子》、《刁蛮公主戆附马》等。 红线女 粤剧一代宗师,马师曾前妻,红老师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了京腔、昆腔以及西洋美声技法,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中最具影响力的唱腔流派之一的红派艺术,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品有:《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刁蛮公主赣驸马》等。 薜觉先 同被称为粤剧一代宗师,不仅擅长文武生,但还能反串女角兼演红生,因此被称为“万能老倌”。薛前辈不仅能编善演,秉着“融南北戏成一家,合中西乐为一体”的理念,还创立了“薛派”表演艺术,在以梆簧曲调的主的基础上融合了地方小曲,并在唱词格律音调中突破创新。代表作品有:《姑缘嫂劫》、《胡不归》、《西施》、《宝玉与黛玉》、《花染状元红》等。 那个时代,名伶之多真是举不胜举,除了这些前辈之外,还有不少后期之秀。 吴君丽 19世纪60年代香港粤语片红星及著名正印花旦,被称为“八牡丹”中的“白牡丹”,享有“玉喉艳旦”之美誉。代表作品有:《香罗冢》、《白兔会》、《双仙拜月亭》等。 林家声 当代香港最杰出的粤剧演员之一,出演过不少大家熟悉的角色,如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武林圣火令的尹天仇,还有一代南拳宗师方世玉。林老师是粤剧一代宗师薛觉先的最后一位入室弟子,曾获“全港十大艺人金球奖”、“戏曲终身成就奖”,亦为一代宗师,真可谓是名师出高徒啊!代表作品有:《雷鸣金鼓战笳声》、《无情宝剑有情天》、《周瑜》、《楼台会》、《三夕恩情廿载仇》。 这些新秀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同时期的还有罗剑郎、郑碧影、梁无相、苏少棠、陈好逑等,鹦鹉君就不在此一一介绍了。一个热门行业总是容易集聚人才,同时人才往往会进一步将热门行业推向鼎盛。但是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周期,粤剧粤曲也不例外,虽然它受到了报纸、电台,还有电影的大力支持,使得它在某个时期能够稳居高位,但它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变革,传统根基即使再稳固也经不起新思潮的撬动! 注:该文为鹦鹉咖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