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农资人实录 2020-08-22

在我国,农业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5%左右,也就是有6.3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生活,其余55%包括常住城市人口和从农村转移过来的农村人口。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晋北原平农民在地头了解土地流转模式

而这45%的农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占10%左右,也就是有大约6000万老年人在进行农业劳动,除去2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力的年轻人大约占农业人口的50%以上,也就是说20-65岁的从事实际农业工作的农民大约有1-1.5亿这个规模。

今天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农民的出路问题,这个话题有点大,但不得不这样说,因为我是从事农资销售的,也进行过相关的土地流转工作,当提到一些65以上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让一些有想法的农民去进行职业农民培训后,进行土地流转,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时候,很多农民不愿意接受,原因是:

1、不想包地出去,这是他们的命根子;

2、自己种地还嫌粮价低;

3、进城后生活不稳定,说不定哪天还得回农村。

照这样讲,农民就是没法子了,怎么做都是不行,我认为这是有一种固本思想在作祟。

在这里,我将按照农民的这3个想法和国家的农业战略,和农村的实际做一个分析,以解开农民的这个心结。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晋北原平农民在玉米田锄地,这样的老龄农民在农村非常普遍

一、为什么老人还在种地?

现在农村种地的人,老人居多,这是个社会现象,有好多原因。首先是我国近30年来工业化进程的需要;然后是教育体系的改变;再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1、不分析不知道中国工业有多强,农民工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知,我国早在2011年,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2.9万亿美元,比美国多0.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了。到2018年中国的GDP达到13.6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美国、德国、韩国工业产值的总和。

而在中国从事科学、技术、工程、教学的劳动者占全球同类劳动者的1/4,是美国的8倍,增长速度是美国的3倍以上。而其中为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从农村走进城市的那些农民工。

可以说,是历史机遇使得农民离开了农村,走进了城市,从事了我国工业现代化工作。而这其中出现了家庭中一个人进城打工、夫妻进城打工、拖儿带女一起进城的多极化现象,当然也有连带父辈们一起进城的现象。我们看出来,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发生了变化。

一些农村的小学孩子已经太少了,有的已经关闭了

2、我国教育体系的变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主要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变,农村留守儿童变多,但农村学校逐步关门,到现在只有少数乡镇有小学,大多数孩子只能上县城的小学,农村人口城镇化迁移形成了。

现在农村的实际人口就剩下了老年人,这就是近20年来形成的农村特殊状况。农村的土地也只能由这些老年人代劳了,形成了一种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3、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化进程并不是简单地让农村人走向城市,而是在城市建设的同时,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改造,特别是乡镇城市化的改造。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人口整体迁移到城镇中来,同时展开大幅度的农村扶贫工作,通过农业产业化和手工业的配套,使农村人口都有事做。而将一些重体力劳动逐步导向机械化,将种植、养殖工作偏向于职业农民中来。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土地流转后,专职农机手成为一个新型的配置职业了

二、为什么国家要进行土地流转?

有了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家整体工业化产值引领全球各国后,国家对于农村的改革就有了底气。

总体的思路是通过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负担,通过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知识人,通过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定耕作总面积,通过高产来确定小麦、水稻、玉米、土豆4大主粮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通过调产来决定各地主粮与小杂粮、果树、蔬菜之间的种植结构,通过开山平地、休耕轮作、退耕还林来树立作物的可持续性种植。

这是个大方向,然后在这个的基础上逐步释放劳动力,进行土地流转和生产托管,最大化地提高种植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是看到了希望的,同时也是有一些想法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对抗。主要体现在前面提到了三个问题上:不想包地出去;自己种地还不赚钱;担心未来。

而农民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说粮价不高,农民也清楚,现在从国际粮价看,我国的粮价还是算高的,比起进口的那些粮食来说高了不少,到哪里再去提高粮价呢?说种地不赚钱,那么土地确权后,把自己的地租给别人,自己当地主,也感觉是别人挣了自己的钱,自己就是贴点辛苦,城里乡下来回跑,也要自己亲自种,辛苦就不算了。而农民想的更多的是一旦把地租出去,以后再想拿回来自己种就难了。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晋北农民粮食收获后准备卖粮

这就如围城一样,出来的想进去,而进去的再想出来。一边是一些职业农民想着法子去租地,而租地就想成片,利于机械化耕作,一边是农民就是不租出去,两个想法,一是想涨点租金,二是就跟你对着干,这显然不是个好现象。

但要说租地吧,农民心里想着,我还挣不到什么钱,你怎么能够挣到钱呢? 这就是过虑了吧。

事实上,农村一部分劳动力是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其实也不想这样干下去了,但是有个农民情怀,不让自己种地在家里憋得慌,再说自己想吃点新鲜粮食也吃不上了。试想,靠着个人的那点体力,怎么能和现代化种植相比呢,效率错得多了。当自己没有了土地,就感觉自己没有了工作一样,那是自己的命根子,怎么能随意让给别人呢?即使有租金收,也是想不通这个理。

现在的土地流转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它是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虽然某些地区某些人在土地流转中赔了钱,但这并不影响农业改革土地流转的洪流。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可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劳动赚取工资

三、为什么要求农民也要有上岗证?

如果时间倒退40年,农民想着法子往城里钻,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农民因为有耕地,有宅基地,还有国家的一些惠农政策,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还“值钱”呢。

在这个节骨眼上,叫农民进城,农民就认为这是要抢他们的饭碗,但实际上这个饭碗农民自己是端不稳的,尽管这样,农民还是要争取自己的劳动地位。

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就产生了。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后一些老龄农民得到了休息,耕地规模化经营得到了实现,这是农业改革的历史洪流,谁都阻挡不了。

但是,在规模经济下,就会产生剩余劳动力,一些农民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就是要让我下岗?

听过一句话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农村人对这句话更有理解,土地流转是为了解放劳动力,让农民有更好的、更多的选择,一些农民非要一边打工,一边耕作,认为两不误,即使产量不高,也还是要做,还心里挺舒服,因为那是自己的选择。事实上也有城里打工的农民到收割的时候宁可花点钱让别人给收回来,也不愿意回乡收割了,因为性价比不一样了,回乡收割耽误的时间费用比粮食销售利润要高。

所以,种植业一定是需要一部分职业农民来做,专职做事情总是会比非专职更有效率。况且就如工业进程中的实践一样,农业的改变也是需要从机械化和智能化、专业化上推进的。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好在晋中租了20多亩地种植葡萄和大田作物,但还是没有成片,经营起来比较费事,浇水还得一片一片地浇

而在产业推进中退下来的农民怎么办?其实事实已经有了答案,农民也是职业,需要在农业基础上做种植、加工、经营、销售等一些细分工种,也可以在其它产业中寻求出路的。

任何行业变局都是有矛盾的,农业的改革涉及到几亿农民的生活和工作,相信在工业进程的不断进步中,农业进程也会更加顺利,农民的安置将会更加有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