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与孩子谈话需要艺术

 展言老师 2020-08-22

谈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家长通过谈话,传递自己的信息,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相互表达各自的内心世界。针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家长在和孩子谈话时应该掌握一些要领。首先来谈一下谈话的特点有哪些。

一、谈话的4个特点

谈话是语言表达的艺术语言的含义很广,分为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包括了文字、图形、符号以及表情、动作。有声语言就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讲话”,讲话的形式也有多种,比如作报告、演说、讲课、谈话等。但在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经常是交叉使用。谈话这种形式有别于其它讲话形式,演说、作报告、讲课一般是你讲我听,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谈话就不一样了,谈话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过程是互动的。谈话是一种双向交流,也就是说,它不单单是你讲我听,而是你讲我也讲,我要倾听你所讲的,你也要倾听我所讲的。双方是平等的。双方谁都不能强迫对方,有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应是静心的坐下来平等对话。态度是平和的。谈话时,不能高声训斥,而要像春天的和风细雨,浸润心田。态度是谦虚的,总是以讨论、商量的口气,以充分说理的方式取得对方的认同。而不能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说的是错的,要以理服人。感情是真诚的。与人谈话要说自己的心里话,实在话,而不是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谈话要本着理解为原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想一想,当你理解了对方的难处后,再说话肯定不一样。你以一颗真诚心打动别人, 叫做“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意思是说:你的心诚了,顽石也会打得开。由于谈话是近距离接触,人际距离小,使人感到亲近,心理隔阂小,那么,提出的观点容易被对方接受,沟通就容易多了。

上述是谈话方式的特点,跟孩子谈话时,要牢牢把握以上四个特点,充分发挥谈话方式的优势,同时,谈话时还有艺术上的讲究。谈到艺术,我们要理解艺术的含义;所谓艺术,首先要进行有意识的精心加工,体现人的智慧,另一方面,艺术的本身就是创造美、体现美,只有美的东西,才谈得上是艺术。

二、不打无准备之仗

有些人与孩子很随意,觉得不用做任何准备。其实,我们在和孩子谈话时,孩子全方位接受了我们传递的信息。没有准备的谈话,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相反,还有可能把事情弄砸了,产生负面效应。特别是有时的疏忽大意,很可能使谈话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驰。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才能无患。比如说:我要跟孩子谈什么,从哪里入手,还要了解孩子现在想的是什么,有些什么困惑,性格特征是怎样的,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等,了解得越全面就越好。只有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如果没准备好之前,最好不要跟孩子谈话。

三、谈话要旗帜鲜明

谈话主题要突出,观点要正确,重在旗帜要鲜明。比如说:我今天找孩子谈话,主要谈什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引证什么范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在谈话时,随着情境的变化,谈话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变化,但自己要把稳,谈话的主题不能变,主线不能变,自己正确的观点不能变。要对孩子谈出自己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不要含混、模糊不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知识面、社会阅历都有限,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偏激的,还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点拨,不能任其发展。家长、老师的驾取能力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能把稳事态发展的方向,引导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四、把孩子垫高,把自己降低

家长与孩子由于年龄上的差异,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存在着“代沟”。如果我们总是居高临下,以老子的口气跟孩子讲话,甚至还有些霸气、蛮不讲理,那就很难跟孩子沟通,跟孩子贴近,要逾越这条“代沟”那就很难了。

舍得放下架子,不要以父母自居,而是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平等对待,,当把自己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的时候,平等对话,孩子容易接受。而我们的一些家长总是以老子自居,总喜欢高高在上,训人、骂人、打人,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着想,不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聪明、理智的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垫高,把自己降低,让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充分展示自己。这样,在交谈中孩子才能找回自信、找回克服困难的勇气。

五、保持威信不在于以势压人

谈到要跟孩子平等对话,与孩子交朋友的问题。有的家长不禁要问,跟孩子平等对话、交朋友,那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还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父母的德行、学识、胸怀以外,还要靠以身作则,言之有理,言而有信,理解宽容,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特点,承认差异,培养个性等。威信不是靠摆架子、要威风、居高临下到处训人建立起来的,而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渐渐地树立起来的。

六、谈话需要较高的内在修养

与孩子谈话还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你与孩子谈话,你必须要充分说理,要以理服人。我们有些家长,说话东一头西一棒子,说话没有一个主题,没有一个中心, 自己提出的观点,讲出的理论可能还出现错误,有的时候还出现后面所讲的观点又否定了前面的观点的现象,前后不一样,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孩子怎么会信你?你讲的道理不成道理,孩子又怎么服你?有的家长向我提出:我讲话,我的孩子就是不听,是不能教好自己孩子的。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讲的话孩子不信,是因为水平不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根本弄不懂你在讲什么,他怎么去信。你说的道理他不服,是你讲的所谓道理不成道理,没有按照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去讲,因此,他就不服。还有谈话的时间、场合、孩子的心理、包括你自己的心情、说话的语气、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到你谈话的效果。比如说:你与孩子谈话时,双方的心情都很好,谈话的效果肯定会好得多,有一方心情不好,或者双方的心情都不好,谈话的效果肯定要差得多。

七、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

我们不要认为教育只是简单的、肤浅的,枯燥的说教,而要将教育内容渗透到你讲的笑话、故事、寓言、名人名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去,让孩子在欢乐、愉悦的心情中得到启迪,逐渐醒悟。教育的契机随时都有,只要处处留心,我们随时都有教育孩子的机会。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与孩子谈话的效果还与家长、老师的人品有着很大的关系,通情达理、宽容大度、乐观上进、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以身作则、虚心好学的家长或老师纵然你讲话的水平低点,艺术性差点,孩子也会相信你、理解你,教育效果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综上所述:谈话是一门艺术,也是门学问。谈话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让孩子感觉到你是一个博学的人。你要随时观察孩子的表情,来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内心活动。你有时候跟孩子谈问题,孩子却没有什么反应,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孩子的兴奋点,孩子对你说的事情,讲的道理不感兴趣,谈话的艺术表现在哪里?除了传递一种美感,让对方与你谈话是一种美的享受以外,还能够抓住对方的心,激活对方的热情,牢牢掌握主动权,善于调节谈话的节奏和气氛,使对方能相信你、接纳你,对你的观点、意见、建议产生认同,那么谈话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