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牌鸡汤了解一下

 地瓜5gbq29yd5l 2020-08-22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人生的智慧》选段


伏尔泰曾经说过这样精妙的话语: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

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

所以,在我们探讨幸福问题的最后部分,很适合考察一下人生各个阶段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们在一生中都只活在此刻当下。不同阶段的此刻当下之间的差别在于:生命初始,我们面对的是遥远的未来;但当走到生命的终点时,我们看到的却是身后那漫长的过去。虽然我们的性格并没有改变,但我们的心境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同阶段的“此刻当下”因此具有了不同的色调。




青年期

我们前半生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青年时代,拥有的优势要比后半生多很多,但是在青年时期,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反而成为对我们造成困扰、为我们带来不幸的原因。我们坚守这一假设: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幸福。因此,我们的希望一个接一个地落空,因而产生了不满情绪。我们期望得到的形象模糊的幸福在我们眼前变幻出各种各样魔幻的图景,而我们则在不停地追逐这些图景的原型,然而只能是徒劳。所以,在青春时期,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状态之中,我们都会感到不满意,原因在于,我们刚刚了解到人生的虚无和可悲——我们之前所期待的可是完全不同于此的生活——这种虚无和可悲是无处不在的,但我们却以为我们的环境和状况是罪魁祸首。

如果人们在青年时代能够及时得到教导,从而消除这个谬误,也就是误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尽情收获,所以就能获得很多好处。但事实却与此相反。早年间,我们是通过诗歌和小说来认识生活的,而不是通过现实。我们处于旭日初升般的青年时期时,我们看到的是诗歌和小说中描绘的景象;我们有着强烈的渴望,迫切盼望那些景象变为现实,急不可待地想要抓住空中的彩虹。年轻人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够像一部充满趣味的小说一样。因此他们也就获得了失望。我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三百七十四页中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那些图景之所以这样迷人,原因正是这些并不真实,而只是单纯的图像罢了。所以,当我们对其进行观照时,我们的状态是宁静而自足的,只是单纯的认知。如果想要使这些图像全部实现,就表明必须投入于意欲中,而意欲活动必然会导致痛苦。有兴趣了解这一点的读者可以参考我的上述著作的第427页。

所以,如果说人的前半生是以苦苦寻求幸福而无法满足为特点,那么,人的后半生则以对遭遇灾祸的恐惧和担忧为特点。原因在于,到了后半生,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到:一切幸福都是虚假的,只有痛苦才是真实的。所以,这时我们只想努力获得一种没有痛苦和烦扰的状态,而不是追求快乐和愉悦,最起码具有理性的人是这样的。当我年轻时,每当传来敲门声,我就会感到开心,因为我认为:“幸福来敲门了。”但以后的日子中,相同的情况发生后,我却变得有些害怕:“灾祸终于降临了。”普罗大众中有一类卓尔不群的杰出人物,既然他们是这样,那么就并不真正属于普罗大众,而是遗世而独立。

所以,他们以自己程度不同的优势,对生活大多只感受到两种完全相反的感觉:青年时期,他们觉得人群遗弃了自己;成年之后,却觉得自己逃离了人群。前一种情况令人不悦,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人生;后一种情况却让人感到愉悦,因为他们已经对人生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后半段人生,就像乐曲中的后半部分一样,与前半段相比奋斗和追求减少了,安宁和平和却增加了。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在年轻时总认为:这个世界到处都能获得幸福和快乐,人们的痛苦只不过是因为找不到获得它们的方法和途径而已;但在老年时代,人们就明白了,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和快乐,所以他们能够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勉强过得下去的现状,甚至能够从凡俗生活中觅得乐趣。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消除偏见,解放思想;由此,他会发现世界和他小时候和年轻时看到的截然不同。我开始用朴素、客观的态度观察和对待事物。但是,对于少儿和青年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幅由头脑中稀奇古怪的想象、念头以及先入为主的流行观点一起组成的歪曲不实的幻象。因此,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那些在青年时期就在我们头脑中生根发芽的幻想和虚假概念;但是想要使青年人远离这些是非常难的。

只有最理想的教育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虽然这种教育必须是否定的。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最初就将儿童的视野限制在一个尽量狭窄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之中,让他了解清晰、正确的概念;只有当他对这一范围之内的事物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慢慢地扩大这一范围。同时,还有随时小心避免不够清晰、不够透彻、不够准确的认识进入他们的头脑。

这样一来,他对事物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就是非常狭隘的,但却是很朴素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就会得到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只需要不断地拓宽这些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勘误。这种教育要一直延续到青年时代。在进行这种教育时,千万不能读小说,而只能读适合的人物传记,例如富兰克林传记、莫利茨所著的《安东·赖斯》等。

我们年轻时错误地认为,生活中那些重要人物的出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有盛大的场面。然而,年老之后,通过对生活的回顾和思索,我们明白了,这些人和事都是默默地、无意间从后门走进我们生活中的。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叔本华赤裸裸地道出了关于人生方方面面的残酷真相,并给出了自己诚恳的忠告。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充满抽象哲学术语的读物,正相反,叔本华的语言风格和观点非常通俗,相信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不同程度的共鸣。在此与君共同干下这碗毒鸡汤——

“对人的幸福有直接影响的是一个人自身如何,他自身拥有的东西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他的个性和价值。除去这些之外的所有东西都只有间接影响,因此这种影响是可以消除的,而个性的影响则永远无法消除。”

'对生活稍有了解就能明白: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我对这一点进行以下补充: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也就是远离第一个敌人的时候,离第二个敌人也就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时强时弱。”

无聊真正的来源就是内在的空虚,它促使人永远不停地向外部寻求刺激,努力用某些事物来激活自己的精神和情绪。”

“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于他的意义也就越小。因此,一个拥有杰出的精神思想的人往往不喜欢与他人交往。

“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价值越高,他就越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反之亦然。”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无意提到了一个观点,我将它看作人生智慧的第一戒律:‘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这句话包含了以下真理:一切快乐的本质都是具有否定性质的,而痛苦则有着肯定性质的本质。”

“每一种快乐其实都是意欲受到的限制被消除后,意欲得到解放而产生的。因此,任何快乐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短。”

“‘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应该理解为‘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也就是可以勉强忍受的生活。的确,生活并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需要忍受和克服的。

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要看他缺乏痛苦的程度。如果完全没有痛苦,也并不无聊的话,就是世上真正的幸福,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

“人生的智慧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着眼现在和放眼未来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只有这样现在和未来才不会发生冲突。”

“永远都要记住: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定的;相较而言,将来的发展总会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出入,就连过去也和我们的记忆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无论是将来还是过去,都没有看上去那么重要。

“虽然记忆的美化工作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却可以立刻开始。”

“每个人都无法看到自身以外的事物——我是说:每个人都只能在他人身上看到与他自己相等同的东西,原因在于人只能用自己的思想智力去认识和理解他人。

“如果一个人缺乏精神思想,那么他就看不到别人具有的精神思想。事物的自身价值加上判断者的知识就构成了对这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因此可以得知:我们与别人交谈时,就把自己降到了对方的水平,原因在于我们相较之下所具有的优势都不存在了,而且我们的屈就也不被别人了解。”

“总的来说,我们对他人精神思想水平的要求降得越低,我们受人欢迎的程度就越高,而且,我们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地降低要求,不能是因为容忍,因为容忍来源于鄙视。”

“一个人的自身越是丰富,就越难以忍受世俗常规的安排,脱离世俗人群的愿望也就越强。”

“精心修饰一番,装作拥有某样品质,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并没有这样品质。无论一个人假装具有勇气、机敏、学识、智力,还是说大话冒充情场高手、富翁、地位很高的人还是什么别的,这种冒充行为都可以说明:这个人所冒充的就是他所缺乏的,因为如果我们真的具有某种品质和优势,我们就不会故意显示和炫耀它——只要我们想到自己拥有它就已经很满足了。“

“大多数人都无法脱离主体的‘我’,根本上来讲,他们唯一感兴趣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此外别无其他。

“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要给予刚认识的人过高的评价。不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失望和羞愧,甚至招致不幸。”

“如果一个人认为比起他需要我来说,我更需要他,那么他就会立刻觉得我欠了他什么东西;他就会试着获得补偿,把欠了他的东西要回去。只要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依赖他们,并且让他们认清这一点,我们就能在与他们的交往时占据优势。正因为如此,无论对方是男是女,我们都要让他们感觉到对我们来说他们并非不可或缺。这样做对友谊有益。”

“要是一个人误以为通过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就能获得人们的喜爱,那他肯定是个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年轻人!”

“表现出聪明才智就等于间接指出了他人的愚蠢和无能。而且,如果一个人本性庸俗,那么他在面对一个本性高尚的人时,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而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就是嫉妒。我们可以发现,最能够使人感到快乐的莫过于人的虚荣心,但是只有通过和别人进行比较才能获得虚荣心的满足。

“一个人哪怕是表现出最谦恭的态度,也无法让别人原谅他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

“真诚、不虚伪的友谊是以这点为前提的:用一种强烈的、完全客观的与利害关系无关的同情去对待朋友的不幸和苦难。这就表明我们与朋友之间能够真正地感同身受。但是,人的天性却与此互不相容,因此,真正的友谊就像巨大的海蛇一样,或者只是传说,或者存在于其他地方,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除了在需要朋友提供帮助和做出牺牲以外,检验真正友谊的最好方法就是告诉他们我们遭遇了某种不幸。

“朋友们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实际上,真诚的是敌人。因此,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指责、批评当作是逆耳忠言,并且通过这些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们信任他人,告诉别人自己的秘密,通常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懒惰是我们宁可相信他人,而不愿自己去发现、观察,保持警惕;自私是因为想要谈论自己而告诉别人一些秘密;虚荣,是我们总是谈论令我们骄傲的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他人给予我们对他们的信任以尊重。”

“我们不应该以他人为标准评判自己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因为每个人的处境、关系都不一样,而个性上的差异也会使人们对事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两个人做一样的事,这件事就已经不一样了。’”

“全部人生智慧的一半都包含在‘没有爱也没有恨’这句话中;另一半智慧则包含在‘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中。不过,对于这样一个需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则的世界,我们当然是避之不及的。”

“我认为运气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一生比作一条船的航程。运气——是顺是逆——就像航行中的风一样,既可以加速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推向远离航线的地方;我们无论怎么努力和奋斗都无法改变。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只起到船桨的作用。我们费尽心力使劲划了几个小时的桨,总算向前移动了一些,但这时突然袭来的强风就会让我们一下子退回原点。然而,我们尽量不要听任命运的摆布,因为运气这种力量是邪恶而危险的。”

“无论我们能活多久,我们能够享受的只有无法分割的此刻,此外别无其他。人们的年纪越大,世上的诸多事件对他来说越不重要,在青年时代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生活,现在看起来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罢了。我们懂得了生活的无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