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治茄子黄萎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农艺天地6971 2020-08-22

茄子黄萎病是近年来露地和保护地茄子栽培中最主要的土传病害,在茄子主要产地均普遍发生一般发病后期产量损失30-40%,严重时达80%以上,有的地块近于绝收。

防治茄子黄萎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茄子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是一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在茄子整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一般在5-6叶开始发病,结果时期发病最为严重。病害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脉间或叶缘出现不规则黄绿色圆形斑块,并逐渐扩大,可布满两支脉之间,通常情况下只有半边叶发病,因此茄子黄萎病也常被人称为“半边疯”。初期病株在午间强光照射导致叶片萎蔫,早晚可逐渐恢复,若长时间强光照射不再恢复,叶缘部向上卷曲,叶片变褐色,并不断由下向上发展,最终导致整株枯死,继而叶片脱落。发病植株茎节间距缩短,病株根部和主茎的维管束逐渐变成深褐色,发病严重的植株分枝、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也变成深褐色,故称“黑心病”。植株结果率少,果实小、表皮褶皱且质地坚硬。

防治茄子黄萎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茄子黄萎病由大丽花轮枝孢属真菌侵染致病。除茄子外还可侵染甜椒、番茄、马铃薯、瓜菜等多种作物,但以茄子受害最重。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等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也可传播病害。病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所以连作田发病重。土壤中的病原菌在茄子定植后从根部的伤口侵入,或在生长期直接从幼根表皮或根毛侵入,引起发病,逐渐蔓延至茎、叶、果实和种子。播种时病菌进入茄子幼苗,从而引起发病,成为无病区病源。在田间,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刮风、雨水及人、畜、农具和农事操作等。

防治茄子黄萎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茄子黄萎病病叶

一般温度在20℃-25℃的条件下茄子黄萎病易发生,超过28℃时病害受到抑制。连作田块发病重;土壤湿度高的地块定植以后,不利于根部伤口愈合导致病原菌容易侵染感病;茄子定植到开花期,若日平均温长时间低于15℃,或雨水多导致田间湿度大,或久旱后大量浇水使地温下降,可导致病害过早发生且较为严重;地势低洼的田块,灌水不当及常年连作地病害发生严重;若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缺肥、偏施氮肥也可使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茄子黄萎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茄子黄萎病茎基部剖面症状

对于茄子黄萎病的综合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结合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保证蔬菜生产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防治

选用产量高、长势旺的抗病品种,例如娜塔莉、爱丽舍、长茄一号等;实行轮作换茬,与非茄科作物进行6年以上轮作;深耕改土,土壤高温杀菌;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施肥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利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对田间已发病的病株应及时摘除清理深埋或烧毁。

物理防治

病原菌在温度高于30℃,低于5℃条件下可丧失活性,可对种子进行60℃经10分钟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病菌;在晴天高温环境下覆盖深色地膜10天左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苗床也可通过烧土、烘土来杀死病原菌。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可杀灭种子表面病原菌;定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处理,可预防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次。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屎酸或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灌根处理,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