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莓枯萎病发现病情时根治很难,4项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减轻危害

 农艺天地6971 2020-08-22

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形状如同红心,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被人们称为"水果皇后",因其在北方多以秋季定植,元旦、春节期间即可上市,又被称为"早春第一果",也成为节日期间走亲访友首选的馈赠佳品,市场销售价格高,而且草莓具有耐寒性强、产量高的特点,许多农民通过种植草莓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草莓开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连作种植不可避免,尤其是北方温室大棚种植倒茬成为难点,各种病害不断发生并有逐年加重趋势。草莓枯萎病就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在连续种植的情况下病害发生逐年加重,连续种植3~5年后,发病率即可达到10%左右,条件适宜病菌繁衍的情况下发病率可达30%以上,致使植株结果少、品质差,果实的商品价值逐渐下降,甚至造成大面积植株枯死绝收,即降低了产量和质量,也严重影响草莓果农的经济效益。

那么,草莓枯萎病是什么病菌引起的病害,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如何防治呢?

一、草莓枯萎病病原菌

1、病原菌。引发植物枯萎病的病原物很多,主要病原菌有2大类,一类是细菌性病原,如玉米细菌性枯萎病,另一类是真菌性病原,如瓜类枯萎病。而引发草莓枯萎病的病原属于真菌性病原,是一种叫做半知菌亚门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这种病菌只危害草莓。该病菌的菌落有3种形态,即大、小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弯曲状,无色,有3个左右隔膜,基部有脚胞,大小13.0~36.4微米×2.6~5.2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多为肾形或卵形,单孢或双胞,0~1隔,大小3.9~13.0微米×2.6~5.2微米;厚垣孢子则呈球形,多数为单孢,在病部顶生或间生,大小5.2~13.0微米×5.2~13.0微米。

草莓枯萎病发现病情时根治很难,4项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减轻危害

电子显微镜下的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病原菌

2、病原菌习性。草莓枯萎病的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以及其产生孢子的适宜温度在 25~30 ℃范围内,最适温为28℃,当气温低于5℃和高于40℃时则不能生长和产生孢子;适宜pH值为4~6,最适pH值为5,pH值低于2 和高于8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产生的孢子很少,有的干脆不产生孢子;菌丝在相对湿度90~100%条件下或在水滴中均可萌发产生孢子,低于90%病菌则不萌发。

二、草莓枯萎病传播途径

草莓枯萎病的病原是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和厚垣孢子等其中任何的一种形式在田间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的,或在种子上越冬。带菌的病残体若做基肥时,在未充分腐熟情况下也可存活下来侵染植株。而种植过草莓的土壤中以20厘米的耕层内病菌密度最高,防治时要重点处理该土壤层内的病菌为主。

1、初侵染。利用带病种子培育幼苗,病菌会直接侵染幼苗成为带病苗,完成初侵染;用带有病菌的土壤培育幼苗时,土壤中的病菌会通过根尖、根部伤口或侧根生长点侵入,完成初侵染。

草莓枯萎病发现病情时根治很难,4项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减轻危害

草莓枯萎病初期病株症状

2、再侵染。被侵染的病株在分苗时就开始传播蔓延病菌了。病原菌先浸染母株,然后通过匍匐茎、导管再传给子苗,形成带病幼苗,定植后病菌遇水萌发,通过土壤或水进行扩散传播,但在苗期症状表现不明显。侵入根或茎的病菌在维管束内进行发育繁殖,形成小型或大型分生孢子,并在草莓的输导组织导管中由下向上移动、不断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营养和水分的输导供应,导致叶片气孔关闭、萎蔫,甚至整个植株枯萎死亡。

草莓枯萎病发现病情时根治很难,4项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减轻危害

草莓枯萎病前期症状

3、发病条件。连作地块因病原菌基数大,患病率高;从病区引种(苗)是新种植区染病主要来源;病菌可通过灌水、田间耕作和气流等传播。从栽培环境来看,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适宜病菌萌发繁殖,发病较重;长期低温,土壤过酸,过量施氮,均能引起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感染病菌机率高,病害加重发生。

三、草莓枯萎病症状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由于病菌苗期侵染植株后,在输导组织中需要萌发繁殖,引起萎蔫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苗期发病不明显。待到开花至收获期发病时,输导组织已经被堵塞,病情迅速蔓延,很难根治。

草莓枯萎病发现病情时根治很难,4项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减轻危害

草莓枯萎病叶柄症状

草莓枯萎病的病菌侵害根部后,病态主要表现在地上部分。发病初期,植株仅心叶变为黄绿色或黄色,有的呈现卷缩或波状畸形叶。病株生长衰弱,叶片无光泽,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变窄小或呈船形,质地变硬,叶片变黄,叶缘变褐向内卷,然后萎蔫、枯死。老叶呈紫红色萎蔫,然后叶片呈现枯黄色,最后全株枯死。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也变成褐色与黑褐色,匍匐茎明显减少,地下根系多数都呈现黑褐色,白根数量少,不再长新根,潮湿时近地面茎的基部长出紫红色的分生孢子,纵剖根部镜检时可见长的菌丝。病情较轻的植株能够结果,但结果量明显较正常植株减少,果实膨大也不够,口感不佳,品质下降。

草莓枯萎病发现病情时根治很难,4项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减轻危害

草莓枯萎病根部症状

四、草莓枯萎病防治措施

草莓枯萎病属于土传病害,病菌主要通过阻塞导管致使营养和水分不能及时输导供应,引起萎蔫、枯死,发现病情时多是病菌危害晚期,即使用药,很难根治,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连作有菌源的地块;新开发地区应建立植物检疫制度,不到病区引种(苗),减少病菌的传入侵染。

草莓枯萎病发现病情时根治很难,4项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减轻危害

草莓枯萎病后期症状

1、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苗圃。选择适合当地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降低感染病菌机率。引进种苗时要深入了解幼苗生产基地的疫情,不要到枯萎病发生区引种(苗);培育种苗时采用无菌土壤,或对育苗土壤药剂处理,消灭菌源;有条件的要建立自己的无病苗圃,选择无病株苗作母苗进行繁育。

2、实施轮作,合理施肥。采取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并进行深耕,可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基数,减轻病害发生,有条件的可采取水旱轮作。田间施用农家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高温杀灭农肥中病残体所带的病菌;基肥中最好增施微生物菌肥,活化土壤,达到以菌治菌目的;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摒弃偏施氮肥陋习,增强植株抗病力。酸性土壤可施用土壤专用调理剂降低土壤酸度。

3、清洁田园,合理浇水。收获后的草莓园应及时清洁田间病残体,并对耕作的农机器具进行消毒;种植管理过程中若发现根发黑带菌病苗时,及时拔除集中烧毁,病穴周围再撒施生石灰及时进行消毒。实施高垄覆膜栽培,采取小水浇灌或滴灌技术,降低田间湿度,不给病菌传播创造条件,减轻病害发生。

4、药剂预防,因地施策。

(1)栽前土壤消毒。对于病害较重或连作地块,可在定植前进行氯化苦土壤消毒灭菌。具体做法:在土温在15℃ 以上、土壤相对含水量70%条件下,选择晴天进行施药。 先将农家肥结合翻地全层施入,形成高垄再覆盖地膜,草莓定植前每 100㎡用氯化苦 3升,打眼投药,迅速用土将坑眼封严7~10天后揭去地膜,15天后定植。

(2)浸苗消灭病菌。对于在病区引进的幼苗或怀疑幼苗带病时,在幼苗定植之前,用 20%甲基托布津 300~500 倍液浸苗5分钟,也可在此基础上加新高脂膜500倍液浸苗,消灭植株上的病菌,防患未然,然后再进行定植。

(3)栽苗带药防病。对于老园区为防止土壤病原基数过高引起发病,定植时可用碘制剂菌立停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一边栽苗一边浇灌苗的根部,每株浇灌药液150~250毫升,杀灭幼苗周围的土壤中的病菌,减轻发病率。

(4)发病初期治疗。草莓枯萎病症状表现在地上部分,但病菌多是侵染在根部或茎的基部,所以,应以药剂灌根为主,地上部位喷施药剂为辅。田间发病初期,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带出田外烧毁,并撒施生石灰防止病菌扩散。全田要用 70%敌克松或 50%多菌灵或30%噁霉灵水剂1000 倍液,25%吡菌醚菌酯悬浮剂 或 25%嘧菌酯悬浮剂2000 倍液灌根,连续灌根2~3次,每次间隔7~10天。为保险建议在灌根同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淋茎基部。

药剂防治枯萎病时要注意交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