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来发病加重,5项措施有效防治

 农艺天地6971 2020-08-22

苦瓜又名凉瓜,古时候人们也称其为锦荔枝、癞葡萄,是葫芦科苦瓜属种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因其果实内含有苦瓜苷,具有特殊的苦味而得名。苦瓜以嫩果供人们食用,即可生食、炒吃,也可制成苦瓜泡菜、蜜饯、饮料等方式食用,苦瓜具有清热解毒、养颜嫩肤、降血糖、养血滋肝等功效,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许多农民通过种植苦瓜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来,由于种植苦瓜地难免重茬连作,导致土壤中病菌基数增多,感染机率增加,枯萎病发生逐年加重,引起整株萎蔫死亡,给苦瓜生产带来毁灭性危害,严重制约了苦瓜产业的发展。

那么,苦瓜枯萎病是由什么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有哪些发病规律,田间发病症状是怎样的,如何有效防治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和交流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技术。

一、苦瓜枯萎病的病原菌是怎样的?

1、病原菌形态。引起苦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fom),属于半知菌门的真菌。从发病植株病部分离的苦瓜枯萎病菌,在PDA 培养基上培养病菌发现,病菌呈现白色浓密棉絮状的气生菌丝。主要有大小型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和厚垣孢子等。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0~1个隔膜,大小为2.4~3.1μm×8.5~13.5μm;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2~5 个隔膜, 3 个隔膜居多,顶端细胞稍有弯曲,足细胞明显,大小为2.7~4.9μm×20.3~45.5μm; 产孢细胞短,大小为2.5~3.6μm×6.2~27.5μm;厚垣孢子为圆形至椭圆形,透明至浅灰色,表面光滑,直径为7.6~13.8μm。

2、病原菌特性。苦瓜枯萎病的病原菌属于专化型病菌,据测定,病菌除侵染苦瓜外,仅使瓠瓜的幼苗和成株、低苗龄葫芦幼苗发病,对大苗龄的葫芦及其成株及其他瓜类及蔬菜作物不侵染。病菌多从根部或茎基部侵入,在植株的输导组织中繁殖,释放致病毒素,造成导管堵塞,引起萎蔫枯死。

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来发病加重,5项措施有效防治

苦瓜枯萎病症状

二、苦瓜枯萎病的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苦瓜枯萎病病原菌主要是以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带有病残体的农家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大、小分生孢子后,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灌溉水、雨水飞溅和田间耕作进行,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土壤育出的幼苗并转移种植而引起病害蔓延。病原菌从苦瓜植株的幼根、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地下害虫如根蛆、线虫等为害产生的伤口也能引起病菌侵入植株根部。

2、发病条件。苦瓜枯萎病的病菌在土壤温度20~34℃均可发育,24~28℃最适宜,土温越高则病害潜伏期越短,发病越快;高温高湿环境或高温多雨季节发病较重。一般情况下,黏重地、低洼地、酸性土壤、土质瘠薄地、易积水地、地下害虫较多的地块,苦瓜枯萎病发病率较高;连作重茬、施用未腐熟农家肥、偏施氮肥、种植过密、灌水过多的地块发病率高;不同品种表现的枯萎病发病率也是有差异的。

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来发病加重,5项措施有效防治

苦瓜枯萎病症状

三、苦瓜枯萎病发病田间识别

苦瓜生长发育期内均可感染发生枯萎病,其中以伸蔓期至坐果期发病最为严重。

1、幼苗期染病症状。苦瓜幼苗被病菌侵染后,初期子叶发黄,病情持续发展会出现根、茎的基部变为褐色并开始缢缩,叶片发黄、叶脉黄化,最后整个植株凋萎枯死。

2、伸蔓后染病症状。苦瓜在伸蔓期被枯萎病菌侵染后,植株表现为藤蔓生长缓慢,长势较弱或矮化,根和茎的基部开始缢缩,剖开维管束输导组织变为褐色,病株叶片的叶柄与掌状叶连接处呈褐色,叶片因得不到水分供应而表现为脱水发黄或萎蔫,继而整株干枯死亡。

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来发病加重,5项措施有效防治

苦瓜枯萎病症状

3、成株染病症状。苦瓜成株期被枯萎病侵染后,从基部位置的叶子开始叶片发黄、萎蔫,并逐步地向上发展。被害植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表现为萎蔫下垂,如同缺水症状,萎蔫叶早晚可恢复原样,呈现"假死"现象;经过3~6天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致使整株叶片焦枯、死亡;切开病茎观察,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发病植株茎基部常出现红褐色纵裂条纹,表皮腐烂,病部常见有粉红色霉状物,最后木质部干缩成麻状。

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来发病加重,5项措施有效防治

苦瓜枯萎病根茎部症状

四、苦瓜枯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苦瓜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的特点,因此,在苦瓜栽培过程中应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办法,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1、选用抗病品种,搞好种子处理。各地在栽培苦瓜过程中,应培育并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为防止种子带菌,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方法有2种,一是温汤烫种,即将苦瓜种子放入容器中,倒入56 ℃温水并不断搅拌、浸泡15 分钟,待水温降到室温后再浸泡2小时。二是在播前将种子浸泡在40%福尔马林100倍液中30分钟,或浸泡在50%多菌灵1500倍液浸中60分钟,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播种。

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来发病加重,5项措施有效防治

2、合理轮作,改良土壤。苦瓜枯萎病菌在土壤中6~12个月内仍能存活,因此,采取2年以上轮作,特别是与禾本科、豆科作物(如玉米、大豆等)轮作,可有效地减少病原基数,防治该病发生;为缩短轮作期,可采取水旱轮作效果更好。对于适宜病菌生育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降低土壤酸度,减轻枯萎病发生。对于发生枯萎病严重地区或重茬连作地块,可利用太阳能加热土壤高温杀灭病菌办法,对土壤消毒,具体方法是,在炎热夏季休耕期,对土壤浅耕后日光暴晒30~60天,可减少10厘米表层土壤中的枯萎病菌数量,延缓病害发生;也可选用土壤熏蒸消毒剂"棉隆"对土壤消毒,即可灭菌,又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根线虫,具体方法是:先旋耕整地,浇水保持土壤湿度,每亩用98%棉隆微粒剂20~30kg,进行沟施或撒施,旋耕机旋耕均匀 ,盖膜密封20天以上,揭开膜敞气15天后播种,若整地同时增施生物有机肥防病壮苗效果更为明显。

3、实施砧木嫁接,开展生物防治。苦瓜枯萎病菌侵染寄主专一,主要从根部侵入。因此,可采取嫁接换根方法达到预防枯萎病发生的效果,提高苦瓜品质和产量。其方法有插接法、劈接法和靠接法,用于嫁接的砧木主要采用黑籽南瓜和丝瓜,其中以黑籽南瓜为最好。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一些有益生物产生的对病原菌寄生有害的物质、通过竞争营养与空间等途径,减少病原菌数量,从而减少枯萎病发生的一种有效防治方法,各地可根据当地资源有选择地应用生物制剂,如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内生细菌、哈茨木霉等,即可有效降低枯萎病的发生,又能调节土壤微生物菌落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结构和肥力状况,减轻病害发生。

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来发病加重,5项措施有效防治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调控肥水。首先应选择无病苗定植,合理确定密度,避免过密植株后期营养跟不上体弱易染病;其次应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要偏施氮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第三应适度浇水,尤其是做好田间排水工程,降雨后田间积水能迅速排除,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湿润状况,促进根系健壮生长。苦瓜进入伸蔓坐瓜期可适时喷施促丰宝800倍液或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植株生长,也可减轻发病。

5、发现病害,及时用药。苦瓜枯萎病发病后容易迅速蔓延传播,防治缓慢会导致病害控制难度增加,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拔除并带至田外消毁,同时应对病穴及邻近的植株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5%敌克松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喷施防治,严重的可用上述药液进行灌根,每株灌药液250ml左右,隔7~10天1次,连续用药2-3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