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农艺天地6971 2020-08-22

花生,原名叫落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图1),又名"长生果"、"泥豆"等,经常食用花生,可降低胆固醇、延缓人体衰老,促进儿童骨骼发育,预防肿瘤。花生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广泛种植。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1 花生荚果和果实

花生属于蔷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直立或匍匐(图2),是连接叶片与枝条及根部的重要重要组织,担负着保持叶片直立,植株挺拔,并将根系吸收的营养和水分供给叶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又是通过它输送到茎基部及花生果实里,最后形成充实的果实,是花生重要的运输中枢,其作用不可忽视,所承担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所以,保持良好的茎枝生长极其重要。而在栽培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再加上不利的生长环境,花生容易发生茎腐病,造成茎枝部组织腐烂,营养运输功能丧失,导致植株倒秧,严重影响产量。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2 花生生长中的茎枝

花生茎腐病,农村种植户都管它叫倒秧病、烂腰病、掐脖瘟,对花生产量形成危害很大,是一种暴发性的病害, 一般年份病株率为15~20%,发病重年份,病株率高达60%以上,甚至导致连片死亡,颗粒无收。所以,种植户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好花生茎枝,及时防治茎腐病,确保植株茎枝强壮,田间不死棵,为促进荚果饱满、籽粒充实,保证营养上下运输畅通奠定坚实基础。

现在就与您一起探讨花生茎腐病的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

一、花生茎腐病为害症状

花生茎腐病,一般是由于病菌通过苗株上的伤口和幼嫩部(如子叶、幼嫩根等处)侵害花生,因此,花生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发病。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它的为害症状。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3 花生幼苗被茎腐病菌侵害后症状

1、幼苗期:病菌首先侵染子叶,使两片子叶发生黑褐色腐烂,然后侵染接近地面茎基部或地下的根茎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的病斑,逐渐扩成大型斑块,呈黑褐色,最后会围绕茎四周进一步扩展,形成一圈病斑后,根基部的纤维管组织腐烂,截断水分、养分的运输,导致苗株发生心叶黄化、植株枯萎死亡(图3、图4)。苗期病株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大约仅需3~4 天时间,应及时发现和防治。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4 花生茎腐病幼苗期受害症状

2、成株期:发病部位主要在第一对侧枝分生处或根茎的中上部。

发病初期,地上部叶色变淡,午间叶柄下垂,复叶闭合,早晨尚可复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整棵植株会发生叶柄完全下垂,中上部枝叶枯萎,根基部黑腐的现象(图5)。在天气干旱土壤干燥的情况下,病部表皮呈琥珀色透明状,紧贴茎上,内部组织变褐干腐,茎部髓干缩(图6)。在阴雨天或田间湿度大时, 病部表皮呈黑色软腐,后期病斑上着生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株会变为黑褐色腐烂状(图7)。成株期间病株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约10 ~30 天,发病时程较长,但是,一旦发病急速死亡。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5 花生茎腐病致使茎部受害初期症状

二、花生茎腐病发病规律

1、病原菌。花生茎腐病的病原菌为柑桔囊孢壳(Physalosporarhodina Berk.&Curt.),异名:P.gossypinaStev.,属于子囊菌门囊孢壳属真菌。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常突出于体表,呈黑色近球形,直径220~230μm,顶端孔口呈乳头状突起。其病原的2 种分生孢子都能萌发。其菌丝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3~35℃,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其抗低温能力较强,在- 3~- 1℃下经27天 仍有侵染力。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6 花生茎腐病受害症状

2、传播途径。该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粪肥中存在病残体也可带菌传染,这些都是第二年初次侵染的重要来源。田间病菌传染主要靠雨水径流、大风、农事操作等进行。病菌侵染最有利时期为苗期,其次为结果期,但在整个花期却是不利病菌侵染的。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7 花生茎腐病受害症状

三、花生茎腐病发病条件

1、气象条件:花生茎腐病发生适宜温度为23~25℃,苗期10 天之内若 5 厘米地温稳定在 20℃~23℃时,田间即出现病株。在遇到雨水多、湿度大,大雨后突然晴天的情况下,病菌传播加快发病重。

2、使用霉捂种子: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容易出现霉捂,种子霉捂后,病菌即可在荚果及种子上潜伏下来,成为播种出苗后的初侵染源,苗期发病就重,通常不霉捂的种子带菌率仅为2%左右, 而霉捂的荚果带菌率可达37 % 以上,籽仁带菌率可达65 %以上。因此,霉捂种子成为病害的主要传播者。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8 做种用的花生收获后要晾晒

3、施用未腐熟生粪: 病菌腐生能力强,而且耐干燥、耐水浸能力极强,因此,用花生病株作为饲料的牲畜粪肥、混有病株的土杂肥及病区的土壤均是感染、传播蔓延的重要菌源。

4、重茬连作:连作田块土壤病原菌基数大,发病率高,受害严重。

5、田间管理不当:种植田块土壤瘠薄,种植密度过大,整地质量差,田间排水工程欠佳,降雨后易积水湿度大,肥料施用时重氮、缺磷钾等,都很容易导致植株生长势弱,给了病菌侵入的机会,加大病菌的危害。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9 花生田间保持排水良好状态

四、花生茎腐病防治措施

花生茎腐病的防治,应以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为突破口,搞好种子选用和消毒处理;以强化田间管理预防为重点,搞好田间监测,及时开展药剂防治,培育健壮植株,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适合本地生产的抗病品种,做好花生籽粒精选,防止应用发霉种子,保证种子质量。如:四粒红、豫花9 号、豫花10号、鲁花11 号、远杂9102、豫花14等都是较好的品种。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10 花生应做好控旺长防茎腐工作

2、收好管好种子。目前各地农户多使用自留种子,为避免种子被病菌侵染,用做种用的花生,应避开发病田块选种;确定种用的花生要及时收获、晒干贮藏(图8),保证含水量不超过10%;存放时应避免种子受潮,防止发霉捂种;播种前要精选、晒种,以利于发芽出土。

3、播前种子处理。备耕前要做好精选种子作业,选择籽粒饱满、颜色鲜艳的,不要选用发霉、变质种子作种源。种子消毒处理有2种方式,一是药剂拌种(图11):用25%菌百克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进行拌种,或用38%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135~162 克拌100 公斤花生种,并可兼防田间蚜虫,但药种搅拌一定要均匀;二是药剂浸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浸泡24 小时,对水量以淹没种子为宜。在浸泡过程中要翻动几次,以使其药液浸泡均匀。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11 做好种子拌种工作预防茎腐病

4、轮作换茬。利用水旱轮作,采用水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结合利用玉米—花生间(套)作,可以大幅度降低花生茎腐病的发病率。

5、清洁田园。种植播种前应清除田间病残体,生长期间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将其带出田外深埋,并用新高脂膜600~800 倍液喷施土壤表面,即可保墒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保温防冻、防土层板结,又可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12 加强花生田间管理,促进健壮生长

6、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整地,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微肥。需要注意的是,施用有机肥料做基肥时,一定要充分发酵腐熟,杀灭肥料中携带的病菌,对于酸性土壤,可适当增施石灰,促进花生生长。生育期间可追施草木灰,补充钾元素提高茎部韧性。同时要实行垄作,最好是覆盖地膜,降雨后田间积水能够及时排出(图9),确保雨止田干,降低了田间湿度,不给病菌创造繁殖环境;田干后应浅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13 花生茎腐病药剂防治应及时

7、药剂防治。花生茎腐病防治,应在花生齐苗期、开花前和盛花下针期,及时进行田间监测,发现病情后及时进行用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菌百克乳油1500倍液,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洒植株,连喷2~3 次。对于田间旺长的田块可在药剂中加入15%的多效唑300倍液控旺(图10),为提高植株抗性,还可在药剂中添加0.3%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但要注意药剂配伍时做到随配随用,尽量喷布茎基部。

花生种植要保护好茎枝,7项措施预防茎腐病,确保荚果饱满产量高

图14 花生收获

五、总结

保护好花生茎枝,就是在维护好花生营养运输的神经中枢,确保植株上下营养运输保持畅通。花生茎腐病是茎枝生长中的致命病害,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搞好种子留种、选种、晒种和消毒工作,实行轮作,减少病源,强化田间管理。其次是做好田间监测,发现病情及时药剂防治。同时,要结合田间控旺、防虫、施肥,提高植株抗性,这样才能有效防治茎腐病为害,保证茎枝生长健壮,减少烂秧、死棵,促进结荚多,产量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