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水稻抽穗后的稻田,稻穗平展有序整齐一致,一派丰收景象。但不要高兴太早,有2种病可能潜伏在田间,如不及时防治,秋后就会出现稻穗上有黑粒或是出现白穗现象,到那时再想防治为时已晚矣。 秋后稻穗出现“黑粒”现象,其实是稻曲病危害的结果,而稻穗出现白穗现象大多是水稻穗颈瘟引起的。这两种病害大多在水稻抽穗后开始在田间侵染,然后蔓延扩展,最后影响到产量。 水稻稻曲病、穗颈瘟病会造成哪些危害呢?1、稻曲病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通常只危害水稻的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开始发病,但却是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就已经感病,主要为害水稻穗的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减产幅度可达5-10%左右。 田间怎样识别是否发生稻曲病:田间注意检查稻穗,感染病菌后受害病粒的菌丝会在谷粒内形成块状,逐渐膨大,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颜色初为乳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墨绿色、黑色,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有毒。孢子座表面可产生黑色、扁平、硬质的菌核。 水稻稻曲病为害症状 该病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的情况下,一般发病较重,需要稻农注意防治。 2、水稻穗颈瘟 水稻穗颈瘟是水稻稻瘟病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真菌病害。稻瘟病在水稻各个时期都可能传染致病。而穗颈瘟主要是在水稻扬花灌浆期,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水稻也很容易感病发生。一旦穗颈染上稻瘟病,会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大发生年份可造成50%以上的大幅度减产。 田间怎样识别是否发生稻穗颈瘟病:水稻被病菌侵染之后,随着病菌的繁殖与危害,穗颈节会出现坏死,输送到穗子上的养分因其而造成通道被阻断,得不到养分供应的稻穗从而形成白穗或瘪粒。 水稻穗颈瘟症状 如何防治稻曲病和穗颈瘟呢?防治这两种病应在病菌侵染前期或侵染过程中进行施药效果为好,一旦感染病菌后,特别是发病后再防治,效果不佳。 1、稻曲病防治 防治最佳时期: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应选在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 防治药剂的选择:每亩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150克;或每亩用18%多菌酮乳粉500克加水60公斤,在水稻孕穗期喷雾。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加水50公斤各喷雾1次。 2、穗颈瘟防治 防治最佳时期: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都应注意防治,但是,防治穗颈瘟关键时期是水稻15%抽穗期和齐穗期。 防治药剂的选择:可选用25%的使百克(咪鲜胺)、75%三环唑、40%富士一号、40%克瘟散、40%稻瘟灵叶面喷雾。 防治这两种病时,喷药时间要掌握好,应选择晴天的上午露水落下之后或下午3点以后,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打药,并保证打药10小时内不下雨,如遇下雨应补喷药剂。药剂兑水量要充足,药时喷雾器的喷嘴要朝上,从下向上喷药,以利于提高喷药效果。防治稻曲病和穗颈瘟至少要防治2次,并且要做到药剂轮换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