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区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罗非鱼套鲫鱼或斑点叉尾鮰技术,质效双收

 乡民锋哥 2020-08-22

前言:

罗非鱼相比于其它鱼类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与繁殖力,而且广泛具有以植物性为主食的杂食性、贪食性特性。并且摄食量大,生长迅速,对溶氧较少的水域同样具有适应性,是南方地区目前被广泛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随着各地近年来形成的多种水产混养模式的技术成熟,这些混养模式也因地制宜地与鱼种、饵料来源、养殖方式以及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罗非鱼与鲫鱼、罗非鱼与斑点叉尾鮰的生态混养就已有了成熟的经验。本文乡民锋哥就着重对自已所在的南方河源地区的罗非鱼混养鲫鱼与斑点叉尾鮰的生态增产养殖成熟经验跟各位朋友们共同分享。

山区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罗非鱼套鲫鱼或斑点叉尾鮰技术,质效双收

罗非鱼与鲫鱼的生态混养的模式

池塘在进行罗非鱼与鲫鱼混养的生产模式中,鲫鱼苗主要选择适应性强、生长优势明显的优质品种。鲫鱼苗如异育银鲫中科3号、丰产鲫等品种;罗非鱼苗则选择奥尼罗非鱼、吉富罗非鱼或红罗非鱼(彩虹鲷)等都是较为理想的混养鱼品种。

一、池塘的条件设施

罗非鱼鯽鱼的混养模式对池塘的设施一般无特别要求,面积大小均可。但水深则要求能保持在1.5m以上,塘底的淤泥最好控制在20cm以下,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鱼塘。增氧机是水产养殖必须配备设施,若塘边养鸭,配合养猪的效益更高。

二、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罗非鱼鲫鱼的混养模式对两种鱼的鱼苗均有明确要求。罗非鱼应选择雄性率在95%以上的罗非鱼种;而鲫鱼则要选择真正纯种的优质种苗,要求鱼苗体质健壮、无伤、体色鲜亮,规格均匀在45cm以上。罗非鱼最好选用过冬苗,也可放养当年的头批新苗,鲫鱼则用当年头批新苗为好。鱼苗下塘的时间同样宜早不宜迟,以锋哥所在的河源地区一般会选择在3月未或4月初气候较为稳定之前放苗。而罗非鱼的放养密度可按1000~1200尾/亩,优质鲫500~600尾/亩放养。另外,还可适量搭配鲢、鳙20~80尾/亩混养。

三、饲养管理

(一)、投饵

可依据塘中鱼的总量来计算日投喂量,同时同样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吃食情况来进行适当把握投喂量。饵料应选择新鲜、优质的罗非鱼全价颗粒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3次,并切实按照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饵原则来进行:①.定时:每天按固定的时间点来进行投喂,投喂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0.5小时,培养鱼形成良好的吃食习惯,提高罗非鱼的摄食量和饵料利用率。②.定量:应根据天气变化、罗非鱼的摄食情况和水质条件等灵活地调整饵料的投喂量,做到适量、均匀,避免饵料的浪费和影响到罗非鱼的消化与健康成长。③.定质:饵料要求兼备质优、新鲜、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高等特点。④.定点:分别在池塘中固定在投料机定点投喂。

(二)、水质管理

时常观测池塘养殖水质水色的变化情况。在高温季节时应定期加注新水排放老水,并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以改善池塘中的养殖水质条件。

四、适时捕捞上市

优质鲫一般比罗非鱼的生长速度较慢。通常情况下在河源山区的冬季水温显著下降前(11月以前)罗非鱼即可达到0.5公斤以上的成鱼上市规格,这时可以先将罗非鱼起捕上市,而优质鲫则继续留在塘中,养至第二年鱼种下塘前才捕捞上市。罗非鱼的养殖周期通常为6~8个月,而优质鲫的养殖周期为10~11个月。优质鲫上市时的规格一般情况下可达到0.5公斤,而罗非鱼起捕后可考虑改为投喂专用的鲫鱼配合饲料。

五、产量与效益分析

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混养模式与单养罗非鱼相比,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亩产一般在500公斤左右),但鲫鱼的产量却大大提高(亩产可达到200公斤左右)。由于0.5公斤以上的鲫鱼商品鱼价格比罗非鱼的高2倍,所以总体效益可提高2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养殖罗非鱼的市场风险,并明显地增加了养殖效益。

六、技术总结

该模式采用了轮捕轮放进行的养殖方式,即首批按此模式的放养量放足鱼苗,当部分成鱼达到上市规格后就及时捕捞上市,同时补充二批鱼苗下塘,一年之内可进行3、4次轮捕轮放。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域资源,又有效地增加了总体产量,同时保证成鱼均衡上市。本模式无论是以家庭式小规模的养殖还是集约化养殖均可采用,便于管理,推广性强。采用本模式后不宜再混养其他的底层鱼类,特别是鲤鱼类,否则不但影响到其优质的生长,而且到来年的2~3月可能诱发优质鲫产卵高峰期。

罗非鱼与斑点叉尾鮰的混养模式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国,为肉食性鱼类,由于其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价值高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国内已将斑点叉尾鮰列为产业化开发的对象,在我国有较为广阔的前景。本模式通过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混养,少量鲢、鳙搭配养殖的方式,可有效地增产提质。现乡民锋哥就将该模式在其所在河源地区养殖的具体经验技术分享如下。

一、池塘的条件设施

选择水深为1.5m左右的池塘,池底的淤泥有10cm左右,进排水方便,每个池塘配备有功率为3Kw的增氧机,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无污染,无杂害的水域。

二、池塘处理

首先排干池水后再用100公斤/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暴晒几天至池底龟裂,以尽量杀灭塘中的病原菌、有害生物等。待干塘5~6天后开始注入新水,水位保持在1.2~1.5米左右。随后进行施肥操作,先施放绿肥400~500公斤/亩,同时添加尿素1.5~2公斤/亩,磷酸二氢钙0.5公斤/亩。经过10天,塘中便能培育出大量的浮游生物供鱼种前期摄食,同时便可以安全放养苗种了。

山区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罗非鱼套鲫鱼或斑点叉尾鮰技术,质效双收

三、苗种放养

当池塘的水温保持在20℃以上时方可投放罗非鱼苗。放养前用浓度3%~5%的食盐水浸洗鱼种消毒8~10分钟,之后逐渐往鱼苗袋内灌入塘水,使袋内的水温、水压与池塘的水体环境基本一致,再将鱼苗投放到池塘中。斑点叉尾鮰鱼苗在投放前需用3%食盐水浸泡5分钟后轻轻投放到鱼塘中。

苗种放养时,可先投放规格为3~5cm的罗非鱼苗1500~1800尾/亩,20天后再投放苗种规格为8~10cm的斑点叉尾鮰鱼苗250~280尾/亩,再少量搭配80~100尾/亩鲢苗和30~50尾/亩鳙苗。

山区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罗非鱼套鲫鱼或斑点叉尾鮰技术,质效双收

四、饲养管理

(一)、饵料投喂

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鱼苗下塘后,投喂粗蛋白含量在35%以上的粉状料进行标粗,日投4次。罗非鱼标粗结束,改用全价配合成鱼饲料投喂。斑点叉尾鮰可以通过摄食池塘里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有机碎屑、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等生物。随着罗非鱼的不断生长,投喂量也相应增加,可按池鱼总重量的3%~5%投饵,早7:00~8:00晚5:00~6:00时段每日投喂2次。

(二)、驯食

首先沿塘四周泼洒投喂饵料,投喂前敲打料盆,目的是让鱼形成条件反射。在投料机旁多投饵料,形成固定的摄食点。驯化结束后,按照“四定”原则采用投料机投喂饵料。

(三)、水质调控

时刻观察水质情况,特别在养殖后期,随着饲料投喂量的增加,水质容易恶化,病害暴发。要适时换水注水,并使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以定期调节水质,使pH维持在7.5~8,保持肥、活、嫩、爽的稳定水质。

山区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罗非鱼套鲫鱼或斑点叉尾鮰技术,质效双收

(四)、坚持巡塘

每天坚持巡塘至少3次,观察鱼群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并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开启增氧机,防止鱼类因缺氧而浮头,甚至泛塘。通常晴天时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月开,傍晚不开,浮头则清早开。

(五)、病害防治

通常每月两次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以改良水体环境,并且防治鱼病的发生。对于发病的养殖鱼应及时查明致病原因,对症治疗。死鱼应及时捞出做土埋无害化处理。

山区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罗非鱼套鲫鱼或斑点叉尾鮰技术,质效双收

(六)、做好日常养殖生产记录登记

做好池塘的日常生产管理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鱼苗的来源、投放量、日期、饲料投喂量、日常水质监测指标、水质调控指标、养殖病害防治用药、诊治等相关记录。做到认真、严谨细致,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止养殖事故发生。

五、技术总结

混养充分利用了斑点叉尾鮰食肉性的特点,能够吃掉池塘中的小罗非鱼,解决池塘中因罗非鱼苗繁殖过剩而影响整体生长的问题。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养殖密度合理搭配,能有效地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因为斑点叉尾鮰能将发病死掉的罗非鱼及时消化,防止了微生物及病原体的大量繁殖,从而有助于改善池塘的水质。同时,斑点叉尾鲴的市场价格一般比罗非鱼高出1~2倍。因此,合理的搭配混养不仅没有影响罗非鱼的生长,而且提高了整体养殖的综合效益。

山区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罗非鱼套鲫鱼或斑点叉尾鮰技术,质效双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