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珠蚌养殖病多质差,养殖水域被破坏了,2条生态修复经验可改善

 乡民锋哥 2020-08-22

前言:

进行珍珠蚌、贝类养殖的规模及产量在每年我国都占有重要的比例,而某些地区的珍珠蚌、贝类养殖就是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及支柱产业。然而,没经验的养殖户们却不知道珍珠蚌的养殖场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3年左右的珍珠养殖场所产的珍珠质量最为优质,产量也最好。而偏偏在珍珠蚌、贝类的养殖水域循环使用几年后,蚌贝的病害发生率就会明显增高,所产的珍珠质量也急速下降,疵珠多、产量低,所以养殖户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养殖场所进行重新选址迁移,导致前期的投资大量流失,增加了养殖成本。因此,养殖水域循环使用年限短,是制约珍珠蚌、贝类养殖上规模、上品质的首要原因。所以采用适当的措施来延长珍珠蚌、贝类养殖水域的循环使用年限,是提高贝类成活率,增产提质、节省大量投资资金的重要因素。

一、珍珠蚌、贝类养殖水域使用年限短的因素

(一)、稀土缺乏

蚌类贝壳和珍珠中含有微量的稀土元素,土壤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稀土元素。但是,某些养殖水域却缺乏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对调节贝类的生理活性有一定的作用,对幼蚌可以进行促长。另外,镧元素是珍珠蚌“超级钙”的补充。若育珠水域的底土或水体中缺乏稀土元素或含量不足,育珠蚌和珍珠的生长就会变得缓慢,长期严重缺乏稀土元素的育珠蚌,体质恶化后还易感染微生物病原的疾病,可能会导致成批淘汰。地壳长期分化的结果产生地壳表面的可溶态稀土,而可溶态稀土则是贝类中稀土元素的唯一重要来源。若育珠的水域环境中缺乏可溶态稀土,育珠蚌同样会严重缺乏必需的稀土元素。幼蚌如果缺乏可溶态稀土成长缓慢,通常可以及时补充人工提炼和配制的可溶态稀土来促进其生长。

在生产养殖的过程中,幼蚌建议选用以轻稀土为主要成分的硝酸型稀土进行促长。需要注意的是,当水质的pH值≥7.6时硝酸型稀土将会全部沉淀,而pH值≤5.2时随酸度则会增加,溶解度也会陡升。因此在日常使用稀土元素时,建议将水质预先调节到中性或微酸性为宜。通常采用量为0.2毫克/升的稀土元素进行泼洒,用量稍微偏高亦无妨。使用一定量的硝酸型稀土添加在中性或弱酸性的营养土中,对幼蚌的促长效果更为有效。稀土满足贝类养殖需要考虑的3个因素为:①.稀土对贝类正常生长非常重要;②.需要使用可溶性稀土,并且水体pH值要偏酸;③.在没有外源施入可溶态稀土进入的情况下,养殖水体难以自然补充稀土。

(二)、碱度和硬度下降

育珠水域需要一定的碱度和硬度,即需要水中有一定增量的钙、镁和碳酸盐,钙、镁是生物必不可缺的营养元素。钙是动物、贝壳、珍珠和植物细胞壁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对蛋白质的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转化,以及氢、磷的吸收和转化等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钙能降低重金属离子和一价金属离子的毒性,严重缺钙时,育珠机体本身会对形成珍珠的霰石和方解石结晶的前身物质进行反馈性抑制,导致珍珠沉积减慢。钙是构成蚌壳及珍珠的主要成分,通常要求水中钙的含量在10毫克/升以上。为此,在育珠过程中,要定期向养殖水域中泼洒生石灰水,以增加水中的钙离子含量。镁是叶绿素的主要组成成分,缺镁则会影响育珠蚌对钙的吸收。

(三)、锰缺乏

在养殖过程中蚌类贝壳中锰的需要量较大。育珠蚌富集水环境中的锰构成碳酸锰作为珍珠的成分之一,结晶在珍珠的霰石晶格中。碳酸锰和碳酸钙一样,都是呈白色。因此,淡水珍珠无论天然产或人工养殖,多以白色或黄色为主。

(四)、磷缺乏

贝类在养殖过程中对天然水体中的磷消耗非常大,然而在天然水体中磷的含量却偏偏严重缺乏。养殖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溶解磷将极大制约贝类的生长,导致珍珠养殖池塘弃用。在用磷肥时,要注意使磷肥溶解彻底,最好用喷雾器施入水中,这样磷就可最大限度被利用。溶解性的磷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也可以转变为无机磷并为植物所吸收。

(五)、水质污染

流水育珠池底部和河蚌壳外附着大量含有“泥壳”的水蚯蚓,这是水质污染的生物指标。

(1)、外源性污染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部分区域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三废”通过河流搬运、雨水下降等方式进入贝类养殖池塘,构成外源性污染。从蚌苗培育到珍珠的收获,在蚌的生命各个阶段,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水质有密切的关系。蚌的饵料充足时,水质较好,能够满足蚌的需要,珠蚌的生长和发育就较好较快,也就可以得到好收成。相反,水质不好,甚至污染严重,蚌就不能正常生长,无法保证珍珠的产量质量,并有可能导致的大批死亡。

(2)、内源性污染 贝类在养殖过程中不断产生限制其他贝类生长的毒素,长期累积而引起内源性污染。长期培育河蚌的水体因贝类自身分泌的毒素会造成水质恶化。在日本著名的琵琶湖,育珠8年以上的区域,普遍产生水质老化造成死蚌而蒙受损失。

(六)、淤泥变厚底质恶化

(1)、产生有毒物质 珍珠蚌、贝类养殖水域使用几年后,大量的水体投入物和贝类的排泄物使培育蚌池中的污物越积越多,这些污物如不及时清除,将使底质恶化,培养成池底质老化,淤泥升高,池底变黑发臭,产生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许多珍珠蚌、贝类高产区变为低产区,并时常发生死亡现象,这与在高密度养殖的环境下珍珠、贝类的排泄物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硫化物的剧毒作用有很大关系。死蚌腐败可产生大量有毒物质(氨氮和硫化氢)而造成局部水体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死蚌往往集中在局部的小区域中。

(2)、缺氧 网箱或土池培育的幼蚌、暂养蚌常因放养密度太大或底部淤泥腐败而造成缺氧死蚌,一般在6~8月间最易发生。

二、提高贝类养殖水域使用年限的应对措施

(一)、挖除淤泥

当育珠池底淤泥过深时,必须挖除过多的淤积泥,减少池塘的负荷,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另外,降低蚌、贝养殖密度,也是提高池塘使用年限的有效措施。

(二)、适当使用投入品

1、防治养殖池淤泥变厚、池塘恶化的具体措施

(1)、每隔7天建议泼洒护底解毒相关的药液用 以快速去除硫化氢,比如使用“底净”或“双效底净”成“底改专家”或“底改先锋”或“多氧底改王”等对底质进行调节。当然也还有其他相应的产品可选用,可根据塘质的具体情况来使用。

(2)、注意池塘的溶氧 经常使用“鱼虾增氧剂”或“长效粒氧”或“氧立得”,保持池塘底质的有氧分解(发酵)。

2、池塘缺乏可溶性稀土、可溶性钙、可溶性锰的应对措施

针对池塘缺乏可溶性稀土、可溶性钙、可溶性锰,可使用相关的珍珠蚌营养液。使用后珠蚌运动能力增强、捕食力旺盛、分泌珍珠质机能明显提高、伤口愈合快;珍珠成珠快,珠形圆润、珠体大,珠质细腻、光滑、色泽鲜艳。其主要成分为:多种氨基酸耦合稀土、多种微量元素、活性钙、促珍珠分泌生长成分等。适用于各类珍珠蚌单养、鱼蚌混养水体,在幼蚌、成蚌的各养殖阶段均适用。其功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补充营养,促进生长,增长蚌池的使用年限。

②.促进珍珠蚌新陈代谢,提高珠蚌的活力。

③.快速提高手术蚌的恢复能力。

④.提高珍珠品质。

⑤.改良水质,改善养殖环境。

结语: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认清珍珠蚌、贝类养殖水域养殖使用年限补偿的原因,分析导致养殖水域遭受破坏的因素,及时有效地对池塘和贝类采用适当措施,一定会延长养殖水域养殖的使用年限,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调节珍珠蚌、贝类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你有什么好的经验与建议呢?欢迎在评论区内分享你的宝贵经验与看法,以此来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水产养殖户朋友!

我是乡民锋哥,每天分享农村农业相关的技术与经验,欢迎你的关注、点赞、评论与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