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南山友 2020-08-22

崇祯七年(1634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几名随从,由家乡长州(苏州)一路跋山涉水,远赴一千多里以外的福建寿宁县。

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的作者,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戏曲家。冯梦龙时年六十周岁了,花甲之年的他,此刻接受了朝廷的任命,赴任寿宁县令。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冯梦龙一生中,第一次做官。混到六十岁才出来做官,对追求功名的读书人来说,太难以想象了,尤其对冯梦龙这种“才高八斗”的仕子来说,他的仕途就是一部灾难史。

冯梦龙出身于理学世家,兄弟三人都是当地名士,被誉为“吴下三冯”。冯梦龙自幼嗜好经学,有人评价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这一点,翻翻冯梦龙著作的目录分类,就可以得到验证。

按正常轨迹,像他这种天才,早该金榜题名。让人意外的是,冯梦龙刚跨过了“秀才”的门槛,就一次又一次倒在乡试的大门外。

乡试是古代当官的最低门槛,历史上不乏十几岁就中举的奇才,比如张居正十五岁就中举,如果不是主考官故意压制他,人家十二岁那年就上榜了。

古人不像今天,他们通往罗马的路途只有一条独木桥,冯梦龙只能一次次从水坑里爬出来,再次上桥。恐怕打死冯梦龙,他也不敢相信,他居然整整考了四十年,成了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始终没能“举”起来。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估计冯梦龙把自己考成了全国名人,57岁那一年,他得到一个“拔贡”的机会,“走后门”进入国子监,获得“贡生”资格。贡生相当于举人的副榜,一般用于皇帝对功臣贵戚的后代、落榜的“优等生”、考成老头的“钉子户”,这些人的额外恩赐。总之,不是正常程序考上来的,有点施舍的味道。

大才子冯梦龙的科举之路,居然是“卖惨”换来的!

今天我们面对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人生活在重压下,都觉得自己是苦逼的屌丝,可是有谁像冯梦龙,在人生的起点上被折磨了四十年?

科举失意,情场上的冯梦龙,也遭受了严重打击。

年轻时候的冯梦龙,曾经与一名叫邵慧卿的艺妓擦出了火花。二人才情相得益彰,冲破了巨大的身份的差距,和世俗的眼光,相恋数年。几经坎坷,邵慧卿赎身离开了烟花之地,然而现实逼迫之下,她也永远地离开了冯梦龙。

面对情变,冯梦龙大病一场。梦醒的他,怀着对邵慧卿的思念,写下了三十多首诗歌,从此终生不再踏入青楼半步。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即便短暂的官宦生涯,冯梦龙也很不顺。他是一名有家国情怀的读书人,面对大明王朝的没落,他曾经给崇祯帝上疏,陈述时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像他这种不入流的“屌丝级”官员,怎么可能引起朝廷重视,结果冯梦龙一腔热血,浇在三尺厚冰上。

不久,大明亡了,七十岁高龄的冯梦龙,居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反清复明的大业。两年后,冯梦龙在忧愤中离世,民间也有另一种传说,冯梦龙死于清军之手。

看到这儿,估计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都是苦命的屌丝,同病相怜啊!可是,这才是冯梦龙的一面,如果我们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才会惊叹:屌丝也可以活出精彩的华章!

智慧的人生要学会转弯

假如冯梦龙早中金榜,大明帝国多了一位官僚,世上少了一位思想家。冯梦龙在官场能有多大成就,不好推测,不过以大明的没落,他的政治成就,肯定不会超过学术上的贡献。

所以,我们忍不住庆幸,多亏冯梦龙走进了岔道!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大多数人光知道冯梦龙的《三言》,其实这才是他著作的一少部分,他一生著书五十余部,涉及小说、戏曲、诗歌、民俗、时政、历史、笔记散文、杂记等多个门类。以著作等身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

这些著作中,除了《三言》,名气最大的要数《智囊全集》。它被康熙和乾隆称为“国之利器”,纪晓岚把它倒背如流,曾国藩睡前必读,当今企业家必读书目中,《智囊全集》名列前茅。

那么,冯梦龙怎么就从一名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变成了“畅销书作家”了呢?冯梦龙告诉我们,智慧的人生,要学会主动转弯!

连年的落第,让冯梦龙意识到一个问题:不是自己的学问不够,而是自己的才华与科举不合拍。既然如此,何必一棵树上吊死,为何不把自己的思想学说流传下来?

冯梦龙的主动转弯很重要,也很艰难。放在古代,著书立说只是官宦们给自己贴金的副业,除非仕途无望,极少有人能说服自己走向这条“绝路”。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用“绝路”二字形容冯梦龙其实一点不为过,他的学术思想既不主流,还很离经叛道。冯梦龙一生受李贽影响极大,他的作品里充满情愫,充满童心,充满乡俚之气,也充满对经学严肃面孔的嘲讽。这种反主流的作死行为,居然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冯梦龙能做出这个改变人生的决定,源于其内在的自信。《智囊全集》里有很多故事,很不合传统儒家思想,却是冯梦龙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比如,在《识段卷》中,冯梦龙批评诸葛亮“胆为识掩”,让魏延不能尽其用。其实这何尝不是冯梦龙对科举不识才的讽刺?又何尝不是自我肯定的文化自信?

情怀是第一大智慧

不过,弯不是那么好转,生活中大多数人转成了“妥协”,甚至“投降”。冯梦龙用他的智慧告诉我们,能把握这个尺度的方法只有一个:情怀不能丢!

冯梦龙科举不顺,以至于对科举产生痛恨,甚至对传统经学都嗤之以鼻。不过,他“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却始终没变。所以,当他被任命为寿宁县令后,他能不顾年事已高,也无视山高路远,依然就职。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冯梦龙在短暂的四年县令生涯中,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发展农业减轻税负,消除匪患,改善民风。时至今日,当地政府还在号召学习冯梦龙。

可见,当官绝不是冯梦龙的“职业”,而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科举行不通,著书立说宣扬思想,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途径可以变,情怀不能变,因此,冯梦龙的转弯很华丽。

有一双慧眼才能活得通透

当然,冯梦龙人生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在于他的通透。翻开《智囊全集》,由他精选的1200多则历史故事,以及他的分类和点评,处处闪耀着生活的智慧。

比如,人际交往中如何快速识别一个人的本性。《箕子》篇中讲了一个故事,说纣王即位不久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让人给他制作一双象牙筷子。

箕子忧心忡忡地说:一个用象牙筷子的人,绝不会用陶瓷餐具,恐怕将来要更换美玉的杯子。有了美玉的杯子和象牙筷子,他绝不会吃粗食,也不会穿布衣,更不会住茅草房。我担心他会堕落到无休止的奢侈,那么天下离灭亡不久了。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读到这里,是不是联想到陈平等人为何离开项羽?陈平直言不讳,项羽常常把财宝和官印摸得发亮,也舍不得赏给部下,这种人你只能供他驱使,不可能跟他分享成果。

所以,你要想你的事业顺利,你要先摸清楚你的领导、同事和合作伙伴,从细节把握他的本性,才不至于走弯路。

又比如,冯梦龙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位开当铺的尤翁,某一天碰上一位不讲理的客户,空着双手要来赎当,伙计气得要轰走这家伙。尤翁赶紧拦住,在没有当票的情况下,让那人拿走几件衣服。

就当伙计嘲笑尤翁脑子进水时,街上传来消息,那位客人在另一家店铺自杀了!原来此人破产了,活不下去了,就想以死讹诈商家,在尤翁那里没得逞,就跑到另一家了。结果,这家被讹诈的店铺,与死者家属打了几年的官司,损失惨重。冯梦龙借尤翁的话,给后人留下一段经典的论述:

“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想想米国,像不像那位以死讹人的家伙,聪明的人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反常举动背后必有所图,要冷静。

《智囊全集》就是由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构成,它不需要你咬文嚼字,可是越读越有味。所以很多人名人,把《智囊全集》翻烂了几套。

《智囊全集》全篇都在谈“智”,识人的智、辨势的智、见微知著的智、临场决断的智,还有说话的智、女人的智,覆盖面极大,受众面极广。

奇怪的是《智囊全集》全篇不说“慧”。这正是冯梦龙的“真”,不做作,不虚张声势。他认为“智”是可以借鉴的,“慧”只能看各人的功力,我冯梦龙可以给你“智”,“慧”需要你慢慢悟。

所以,如果你慢慢从《智囊全集》中读出了人生的智慧,恭喜你,向你的人生目标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比如,曾国藩就读出了“德位匹配”关系,他认为一个人地位高于德行,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当你地位始终不能提升,那你首先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德行有没有先行一步。

四十年落第的冯梦龙,凭什么活得那么潇洒,《智囊》就是人生

仔细想想,这是多么凝练的智慧啊,看看身边,有多少一夜间身败名裂,倾家荡产,乃至家破人亡的事例,有几个是意外事故?

所以,读透了《智囊全集》,就掌握了“由聪而明”,“由智而慧”的途径,我们就具备了和冯梦龙一样通透明澈的生活。诚如是,不中科举又如何?

再悄悄告诉大家一个《智囊全集》广受欢迎的秘密:《智囊全集》跟“故事会”一样好读,还有精彩点评,睡前读一读,闭眼想一想,增智又长慧,赶紧行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