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租房众生相——生活在尘埃里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中满集团 2020-08-22

大家好,月圆时节又与大家相见,甚是欢喜。

可能是由于刚过毕业季,疫情也才刚刚消散,市场还未回暖,所以最近收到很多应届毕业生们的留言。他们觉得刚毕业的生活甚是艰难,租房不易、工作不易、感情不易……是否应该换一种轻松点的生活方式,比如回老家,比如换工作,比如……放弃?

古人言:“未知他人苦,勿劝他人善。”很遗憾,我不能对每个人的遭遇都感同身受,所以就不讲那些鸡汤言语相劝了。在此,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里面或多或少有你我的影子,希望能给你以慰藉~

01

希望与落差,
生活的第一次毒打

有一个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从青岛坐火车到了北京。

因为没什么钱,她住进了一间由二室一厅改造而成的群租房。

这间房子一共住了24人,拥挤、肮脏,却很便宜。在这里,一个床位的月租只要600元。

不到3平米的厨房里,塞满了各种调料、砂锅、电饭锅,冰箱也填满了各种东西。

女孩搬进去后,只能先将东西放置在自己的床底下。

因为人太多,群租房内的卫生间用一块塑料窗帘,隔开了淋浴区和马桶区。

下班后的时间里卫生间内总会有人,要么在洗澡,要么在方便。

女孩为了避免尴尬,足足等上一个多小时,才抓到机会上了一次卫生间。

群租房内的灯光在晚上11点就会准时熄灭。

夏天的时候,屋内没有空调,只能风扇嗡嗡作响。那风扇既赶不走燥热,也吹不走蚊子。

群租房还有一个最让人崩溃的地方。

因为是不合法出租,时常会有警察上门排查。

为了避免出事,房东规定,早晨要赶在7点前出门,否则只能10点后见缝插针听房东的指令行事,晚上9点左右才能回家。

女孩说,在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里,她只有在半睡半醒间,才会短暂地问自己,当初来北京的意义何在?

曾经,她看到了那个巨大的舞台,如今窝在群租房这个小世界里,她的梦想似乎只剩下了一张狭小的床铺。

多么心酸却沉痛的现实。

她觉得,这是贫穷最悲哀的地方,什么都值钱,唯有自己的自由,甚至自己的梦想不值钱。

02

思考与妥协,
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

“要不是因为穷,谁愿意逼得自己一身才华?”这只是句玩笑话;

“要不是因为穷,谁愿意和别人共居一室?”却是真实的内心OS。

大四下半学期,米丽的工作已经基本有了着落——坐标北京五环外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天除了写毕业论文,她花时间最多的就是找房子。

米丽知道996的辛苦,不想再在通勤上耗光最后一丝气力,所以她只考虑公司方圆2km以内的房子,预算2000元/月。

“我没奢望过整租一套,能租下一个单间就已经很幸福了。”她没想到自己还是天真了,用尽微博、豆瓣以及各种找房APP,发现月租3000元才是现实。

那段时间,她几乎是一边叹气,一边找房,找房范围的变化像呼吸一样起伏。

“深吸一口气,决心花更多的钱或租更远的地儿,但看看钱包,查查路线,马上又泄了气,还是在最开始那几套房里挣扎吧!”

兜兜转转一圈,拼床是唯一的出路。从那天起,她开始在北漂的同学里物色拼友,但从不在校内论坛或者微信群里吆喝,而是定向邀请。

“不和陌生人共处一室”是她的底线,因为大一宿舍生活的那种拘谨不自在,她不想再经历一次。和室友一起吃着火锅唱着歌,才是米丽向往的生活。

强子的拼床过程又是另一种拉扯。

“我来深圳就是为了挣钱。”强子说,他专科毕业,来深圳打工对居住没有过多要求,也不纠结拼友是谁。在他看来,处得来是缘分,再不济只要不互相伤害就行。

他和室友是老乡,工作都在制造业,两家公司直线距离6公里。一样的高强度,俩人同款苦逼,也同样缺觉。

下班想要争分夺秒地补觉,必须离公司近,所以谁也不肯在距离上让步。最终,俩人在AB公司的中间画了一条中轴线,穿过一众小区,他们挨个搜了一遍在租房源。

本以为男生租房事儿少,但其实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坚持

室友看重房间的采光,强子在乎有没有电梯;室友认为安全最重要,希望房门是电子锁,强子更关心价格,反正也没什么贵重物品......强子没想到最大的谈判阻力不是房东,而是室友。

03

争吵与失去,
感情败给了油米柴盐

毕业拼房,跨过了找房这道坎儿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狭窄的空间内,人和人如分子般碰撞,生活习惯甚至是三观的不同会慢慢暴露出来。

“要是隔壁的邻居还可以敬而远之,共居一室却避无可避。”W说。W和H是多年好友,但从没在一起住过。毕业后,两人来到同一个城市,合租了套一居室。

W生活规律,H是个夜猫子;W习惯把屋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东西用完了一定会放回原地,H是一个不爱收拾的人,东西随拿随放,怎么方便怎么来。

再到饮食上,工作日都自己解决,周末会轮流做饭洗碗。轮到H那天,除非到下顿用碗的时候才洗,不然就一直泡在水池子里,W实在看不下去,经常不得不自己动手。

忍了很久之后,一次恰逢工作压力大,W爆发,和H吵了起来,气头儿上都说了重话。没多久,租期到了,两个死要面子的大男人就这样分道扬镳。

W说根本没想到,一场合租葬送了多年的友谊。后来W工作越来越忙,也早不存在什么怨恨,但似乎没什么联系的冲动,彼此成了对方的透明。

W的故事并非个例。曾经心心念的感情,那些长久的深厚的友谊,有时候也经不起放在放大镜下细看,经不起生活的细枝末节,柴米油盐。

@社畜007:周末经常带朋友来家玩儿,后来有了女朋友,我就是1000瓦的电灯泡,无处安放。

@欧小欧:太抠了!什么都要AA,精确到几块几毛那种。

@缺觉24小时:最怕不拿自己当外人的,衣服乱穿还不管洗,我的化妆品没几天就少一半!

04

坚持与抉择,
你的付出终有回报

大四那年,为了毕业后的去留问题,表弟和家人几乎要吵到断绝亲子关系了。

当时,他一心想要去大城市发展,但他收到的几个offer薪资都不太理想,月薪只有三四千左右。

当年的物价,这点工资要用来应付租房、吃饭、交通等全部生活开销,在大城市会过得很勉强。

而如果留在家乡工作,吃住都在家里,工资低点也没关系,上下班也方便,不用被高峰期的地铁挤成沙丁鱼。

家人不希望他过得这么辛苦,所以一直劝他留在家乡工作,但他不为所动。

我没有直接劝表弟回家,因为这样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而是问他为什么想要去大城市。

表弟说,因为大城市能够让努力的人看得到希望。

听完这话之后,我就很难说出劝他听家人的留在老家这种话了。

当时表弟选择的城市是深圳,虽然出发前已经做好打拼不易的心理准备,但来自租房的社会毒打还是超乎了他的想象。

找房子,是一个一步步向生活妥协的过程。

从刚开始的市区精装小区整租,一步步被房租实力劝退为郊区城中村合租,最后要求降低到能住就行。

兜兜转转,由于经济原因,最后表弟选择在城中村找一个便宜的房子先住下来。

交完押一付三后,他卡上的余额就只剩100块,为了不让家里知道自己过得不好然后趁机劝他回家,他坚持没有问家里要钱。

所以,在发薪日之前,他吃了两个星期的泡面。

还没毕业前,表弟对租房的幻想是住在舒适的小区里,有着ins风格的装修,房间有大大的落地窗,晚上站在窗边可以看到城市最美的夜景。

但现实是,为了减轻房租负担,他只能牺牲通勤时间和生活质量。

忍受着老房子布满霉斑的墙壁,隔三岔五就坏掉的热水器,和摇摇欲坠的老沙发,空气中还时不时传来楼下菜市场的腥臭味。

都说出租屋是打拼族在城市里的一方归属感,也是上完一天班之后的情绪落脚点。

但一个不理想的出租屋,却往往会成为情绪崩溃的导火线。

当下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20㎡的出租屋,吃着15块钱的隆江猪脚饭,因为约等于无的隔音效果,带着耳机都能听到邻居狂野的DJ,和辅导小孩写作业的叫骂声时。

表弟也设想过:如果当时选择了留在家乡,现在应该过得很好吧。

在家里住得舒舒服服,下班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连衣服都有父母帮忙晾好,唯一的任务就是上班。

还没有养家的责任,工资就是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钱,赚多赚少都不太所谓。

但同时,工作上每一点一滴的成就感,又都鼓舞着他再坚持看看。

最后表弟没有放弃,硬是咬牙熬了下去。

现在,虽然他还没有升职到管理层,但这近3年时间,他现在已经由毕业的月薪4千涨到了月薪1万,也搬出了城中村,算是闯出来了。

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表弟说,很多时候,放弃和坚持都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选择前者,虽然很快可以得到解脱,但以后免不了会有“我本可以”的意难平。

而选择后者,至少尝试过,争取过,就算真的输了,也能输个明白和甘心。

他很庆幸自己在很多个曾经想要放弃的瞬间,选择了坚持,有惊无险地一路走到了现在。

05

一边流泪,一边微笑,
大部分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这些只是个别人的生活故事。

根据贝壳研究院《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66.7%的毕业生在选择毕业城市时首先考虑城市发展潜力,其次是优质的工作机会,占比58.9%。

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自然成了梦想之地。

十年间,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涨了一倍不止,北上广深从平均3000起到如今近7000元,新一线城市从2500左右到五、六千。

前辈们看着新人总是会说,“哎呀,你们真幸福,一毕业就拿着我们工作很多年才能挣到的钱。”可另一边,毕业生们最大的支出--房租,也翻了一番。

拿北京来说,10年前,1500元能在人民大学旁边花园一般的小区里租个大主卧;10年后,3000大洋只够在北京五环外租个10平米的小单间,如果愿意再往外挪几环,城中村里倒是还能找到千元以内的蜗居。

在北京,700元能租到什么样的房子?

工资在变,房租在变,但毕业生对租金成本的心理承受力却几乎没什么变化。在《报告》中,十年间,愿意花1000-2000元租房的始终最多,占比四成。

城市的租房地图像年轮一样,随着租金降低,一层层向外晕染。那么,2000元能租到哪里的房呢?《报告》告诉我们,这个价钱在北京是距离城市中央20公里开外的地方。

如此,实现“租房自由”在大城市更是奢望。《报告》显示,月租8200元能在北京整租到城市95%以上的一居室,广州在一线城市中代价最小,也要5500元。

这意味着毕业生们几乎要all in工资才能换来“租房自由”,而大多数毕业生的房租支出不会超过收入的30%,以免生活被房租压榨。

相比之下,新一线城市要友好很多,除了杭州6000元的水平令人咋舌,大部分城市三四千足矣,沈阳甚至更低,2800元就够。

实现不了“租房自由”的毕业生们,在租房时又最在意什么呢?《报告》显示,离公司近、交通便利是最重要的考量。

各种主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把毕业生们的租房之路指向了一个无可逃避的方向--合租一间房,共睡一张床。

《报告》中,70%的毕业生合租过,其中87%是“拼床族”,相当于6成毕业生曾与人拼床。

06

趁着年轻,用力生活,
别等青春不在才知道后悔

记得电视剧《蜗居》里有一幕场景,看得让人思绪万千。

海萍和她的老公苏淳为了买房,省吃俭用,甚至会吃清汤挂面来充饥。

后来,苏淳在坐公交时弄丢了一元钱,回到家后,海萍因为此事跟老公闹个不停。

海萍:你去找人要,你为什么不去找人要。

苏淳:总不至于为这点事去找人要,没干过。

海萍:你没干过,你干过什么呀,你这辈子干过什么。你对这个家有什么贡献啊,我问你有什么贡献。一个月统共挣几个钱,一块钱一块钱就这样随便乱扔,你一辈子就挣几个一块钱啊。

苏淳:不就一块钱嘛。

海萍:对,就是一块钱。

因为一块钱,两人甚至吵到了离婚的地步。

没钱的苦,真的,尝过一遍,就会让人刻骨铭心。

连岳老师曾说过一段话:

“20岁时,你可以没有钱,因为你有大把的未来。但是要知道钱的重要性。

不然的话,你到了30岁,还是会没有钱,那时的处境是这样的:你无法为你亲爱的人,买一间房,买一辆车,甚至无法去一家好一点的餐厅;甚至,买不起巧克力和鲜花;甚至,用不起贵一点的安全套。

到了40岁,如果你仍然没有钱,你的妻子就会因为压力迅速苍老,你的孩子因为学费读不了好大学,你的父母不敢生病。

到了50岁,如果你仍然没有钱,你就会给你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你会害怕自己的后半辈子的老病;

而其他50岁的人,如果赢得了财富,却依然可以有年轻的身体,充满魅力,有能力帮助别人、改变世界,甚至,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爱情。

钱,跟你没仇。不要让它成为你的主人,不要让它成为你的敌人。

你要尽力拥有它,你越没有钱,钱就越是大爷。

07

愿您坚强、温柔、善良,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关于毕业后的选择,我想和大家分享3句我感触比较深的话。

第一句话是: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看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时代大背景,顺势而为,往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像李佳琦,过去只是一名普通的门店美妆销售,因为懂得顺势抓住直播的风口,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如果他只做线下工作,传播范围是有限的,怎么能接触到这么多受众,达到1小时上千万的销售额呢?

第二句是:很多时候,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再怎么努力向前走,也只是南辕北辙。

如今这个时代,一味埋头苦干是行不通的,你要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对城市和行业作出选择。

比如说,如果你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往大城市朝阳行业靠拢;如果你想要安稳的小日子,可以往事业编的方向发展。

第三句:每一个选择的本质都是在做取舍。

世界上没有必然正确的选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做出取舍后,努力把自己的选择变成正确答案。

即使生活在尘埃里,也永远不要放弃仰望星空的权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