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仁见智的咏史诗

 素笛轩 2020-08-22

众所周知,咏史诗是我国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诗人通过咏史诗表达出自己的历史观点或者对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

由于诗人们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不同,常常会出现几首吟咏同一位历史人物而观点却截然不同的咏史诗,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其中两个著名例子。

咏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留下了诸如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脍炙人口的传说。

由于中国文人常常对悲剧英雄颇为眷顾,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开始,历代咏叹项羽的文学作品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有褒有贬,可谓百家争鸣——请看下面三首咏史诗。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都是吟咏项羽的,但其观点和角度却截然不同。杜牧在诗中表达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儿应该包羞忍耻,批评项羽死要面子,若他当年能够渡过乌江重整旗鼓,则凭借江东诸多才俊,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而王安石的诗似乎是实名反对杜牧的观点,他认为多年征战已经使民生疲敝,士气低落,项羽一旦在垓下惨败,就极难扭转乾坤。虽然江东还有不少子弟,但在天下大定之后又有谁肯为项王卷土重来呢?

李清照的诗则不对项羽能否卷土重来发表意见,而是认为人贵有气节,活着要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即便死了亦要气壮山河,赞扬了项羽的铮铮铁骨,不愧为一代雄杰。

这三位诗人的观点虽然相去甚远,但并无对错,因为诗词和历史本就极其主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咏昭君

王昭君是西汉宫中的一名宫女,因为出塞和亲,维持汉匈双方数十年和平而广受赞誉,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中口碑最高的一位,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创作素材。

由于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后人常常将昭君称作“明妃”。下面介绍两首有关昭君的同题诗作。

明妃曲二首

宋·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其二

宋·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这组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当时辽、西夏连年入侵,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人皆写有和诗。诗人们借汉言宋,因此通过咏叹明妃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看完本期的学而时习,相信各位诗友对咏史诗有了更多的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肯定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期待与您的交流。

栏目主编:剑雪;图文编辑:亦竹

学而时习 · 181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