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仁政的那些事儿

 素笛轩 2020-08-22

在孟子的哲学中,“仁政”思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

行仁政是天下人对于“仁”的呼吁和向往,普天之下都需要君主施行仁政。性善论为仁政的普遍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意义。

尚仁

仁政的展开首先体现在“尚仁”,通过“尚仁”的方式最终可以行“仁”事,这其实是一个“推恩”的过程。“恩”可以理解为人的“不忍人之心”,即是从自我推及众生,由“亲亲”推为“兼爱”,真正能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张载《西铭》)

仁政的体现

仁的最终完成是使人人皆有“仁”,这个我们在讲孟子性善论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

仁政”即是把“仁心”用于政治社会,核心是“爱民”。强调为政者要以仁心对待人民,“以民为本”是孟子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主要表现在:“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跶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即是说: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成年男子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这也是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出处。

仁政与王道

仁政又和王道有着联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王道之始在于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而想要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从“食”和“用”两个方面阐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并通过“不可胜”三个字的重复,强调遵循规律的效果。

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孟子又提到了礼义教化,但是光有礼义教化是不够的,还需要法律的配合。“徒善不足以为政”,并且“徒法不能以自行”,管理人民需要王道与霸道的结合,做到“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民贵君轻

仁政还表现在孟子的“民贵君轻”。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认为政治得失的标准完全在于是否符合民心的要求。因此孟子指出要顺应“民心”。“三代之得天下,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音同“仇”)(《离娄下》)君有过错,身为臣子可以规劝,如果屡教不改便可以推翻他。

孟子的仁政思想,尤其是“民贵君轻”所表现出的是天意与民意的相连,一反之前“天赋神权”的观点。“天赋神权”即君主的权利由上天赋予,无论君主是否贤德,百姓都得承受。而孟子的仁政思想则真正强调了重视人民的作用。

本期『知行合一』到这里就结束啦!本期讲到仁政的观点,还讲到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

联想到疫情期间,为更好地控制疫情发展形势,我国许多行业均不同程度地按下“暂停”键,这不正好印证了以民为本吗?

栏目策划:清圆;图文编辑:微雨

知行合一 · 200329

素笛轩:sudixuan01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