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刃开天——一把剪刀的故事

 素笛轩 2020-08-22

本期河图洛书,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字——戤(gài),关于其意义和本文的关系,大家看完文章,应该就可以明白了。

稽古无征

人类基本生活需求中,衣裳蔽体是很关键的一条,所谓“但得一饱,即以周身寒暖为虑”。衣服的缝缀首先要用到刀尺,不过这对于兽皮和树叶时代的穿着是够了,但到了纤维织物时代,仅靠刀尺就有些力不从心。随着衣裳制度渐趋繁备,常有需要弧线剪裁之处,因此通过两个方向的剪切来割断布匹的工具也就应运而生。

剪刀的记忆,是慢慢磨出来的。

当然需要双刃剪切的还不止是衣物,粗细不等的硬物也需要一种全新的利器用以截断,而使用剪刀最大的优点是较为省力,便于控制方向。但最早是什么时候有剪刀的呢?最原始的剪刀究竟什么模样呢?这两个问题至今得不到权威解答——有人以诗经中《召南》的句子,来推证周初已有剪刀,显然过于轻率,毕竟诗中的用意仅在于断,真正器物的出现则要晚了许多。

先秦古墓中至今没有发现青铜剪。因为缺乏考古证据,有些学者推测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剪刀。

曲铁交缠

不过到了汉代倒是大量出现了铁剪,只是形制与今天明显不同:大致是把铁条扭成葫芦形,使其产生弹簧力,把两端捶打变薄形成锋刃,通过两刃相交将器物齐根斩断,所以当时剪刀叫做“剂”,也称为“铰”或“交刀”。由于供拿捏的部位为单环,没有固定的着力点,一松手就会弹回原状,使用起来颇为吃力,因此这种交刀的用途范围较为有限。单体剪刀在历史上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后来较多采用了U字形结构,更加接近于镊子,可剪指甲或剃除毛发。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白铜汉式剪,握柄远长于刃部,使用并不方便。

从画像石资料上看,汉代有一种可称为“铗”或者“钳剪”的厨房用具——两根长长的铁条,前端捶打出很短的新月刃,刃的基部用铆钉钉牢。这种铁铗确有实物出土,造型和现代园丁剪有些相似,它需要借助两臂发力,虽然也能剪断较细的物体,但更多的功能体现在便于夹物上。这样的工具用来裁剪衣服恐怕是不行,它的刃部太短也不便割断布匹,另外无法单手操作。

俊剪生辉

钳剪的优点不言而喻,只是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使用传统的单环交刀,大约到唐代之后才在钳剪基础上开发出了双环剪刀。这种剪刀的基本特征就是双刃环尾,中间相交铆合,拇指和其余四指握持稳固,可以最大限度发力,和今天的剪刀已经相差不大了。但在过渡阶段可能铰刀和剪刀曾经长期并存,而交刀的名称也一直保留。张敞在《东宫旧事》中记载太子纳妃时,聘礼中就有“龙头金缕交刀”四枚。

这样的剪刀放到你手里,你会用吗?

六朝宫体诗中常出现的龙刀,就是龙头金缕交刀的简称。龙刀在当时算是较为贵重的女工剪,但后人往往误读,以为这是一种锋利的匕首。不过唐代的交刀(或铰刀)是否和剪刀存在形制或功能上的区别,至今仍不得而知,因为有时候它俩会同时出现——诗人曹唐在《病马》诗中写到“欲将鬃鬣重裁剪,乞借新城利铰刀”,而另一首《小游仙》中则是“蛟丝玉线难裁割,须借玉妃金剪刀”。

但交(铰)刀的古称确实一直保留到清代以后:《红楼梦》中颦卿心生妒意,要弄坏给宝玉做的荷包,用的动词则是“铰”,似乎只有这样写,才更添一种幽恨在心的扭曲感。作为重要的女工物件,剪刀象征着闺阁主人的心灵手巧。辽代陈国公主墓中出土过玉剪,元末张士诚父母墓中则发现有银剪刀,当然这些都只是陪葬的明器,并不具备实用功能。

二月春风

古人对于剪刀的看重,宋代笔记曾有提及,上饶葛溪铁精而工细,有些錾刻“二仪刀”小字,用来馈赠亲友也不失体面。而真正称手好用的剪刀,古来首推并州——一剪仅在刹那之间,不可挽回,利在果决,因此霜刃如雪的并州快剪也成了文人骚客寄托意绪的物件。少艾赠青丝、思妇絮征袍,贞女毁仪容,都要用到剪刀,这往往会引发诗人的许多感叹。历来讽咏晋地剪刀的诗词不胜枚举,大家应该都读过清真居士的名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宋代的剪刀,握环较小,类似于现在的理发剪。

南宋初年钱申仲结识名士陈岩肖,两人诗赋唱和聊得十分投机。陈岩肖偶然拿起钱的剪刀裁纸,钱申仲有些吝惜,说自己这把剪刀是家乡所产,别处比不上。陈却说太原剪刀才是天下之冠,钱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说只听说当地产铜,未闻有名剪。陈便吟诵杜诗提醒: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钱这才恍然大悟。

余杭名铁

虽然称誉天下,但并州剪充其量只是地域名品,而称得上家族品牌的还要算明末清初起家的“张小泉”。世代制剪的张家原先在老家歙县开业,字号为“张大隆”。明代崇祯年间战乱频繁,于是主人张思家逃往杭州避难,在最繁华的城隍山脚下重开了剪刀铺。受到当地打造龙泉剑技术的启发,张思家创新出一种“镶钢锻打”的工艺,选料为浙闽一带的好钢,又用苏州产的极为细腻的泥砖来磨,其质量高出普通刀剪不止一筹。

除了日常实用之外,剪刀还是艺术品的缔造者。

品牌创出来了,却招来不良同行各种羡慕嫉妒恨,杭州城里冒出来各种“张大隆剪刀”。到了康熙二年新掌柜一气之下,果断放弃了原先的名号,改成了自己的名字——张小泉剪刀店。很快新的品牌盖过了老牌子张大隆,但壮士断腕并无法摆脱冒牌商家的纠缠,你小泉,我也小泉,不多时非但杭州的张小泉遍地开花,苏沪地区仿冒者也多如牛毛。

商道之思

据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某次在钱塘江畔突遇大雨,慌忙间躲进剪刀店避雨,无聊之余拿起剪刀玩赏,发现锋刃寒光闪烁,便带了几把回宫,之后便下旨年年送货,这一下使得张小泉剪刀身价陡增,成为了皇家贡品。但即便是皇帝亲自代言,张小泉走向全国的同时,依然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仿冒之风。

小泉之子张近高在店名下添加了“近记”两字,而冒牌商家更狠,有的谐音“谨记”、“今记”、“进记”,还煞有介事加上“老”、“最老”、“真正”等字样,甚至还有在店门口竖立石碑,刻上地方官员的“谕告”,令人哭笑不得。无独有偶,北方和张小泉几乎同时也兴起了一家剪刀名店——王麻子,所制刀剪削铁如泥,享誉四方。结果呢?自然也逃不过被“套牌”的宿命,一时间“老王麻子”、“真正王麻子”、“真正老王麻子”满天飞,还发誓赌咒——冒充字号,男盗女娼。

金字招牌的背后,都是一段艰辛苦涩的过去。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缺乏商标法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年代,傍名牌能快速圈钱,市场秩序根本无从谈起。中国近代以来很多品质良心、辛苦打拼的百年老店,都是被这样狗皮膏药式的手段给挤垮的。当劣币驱逐良币成为一种屡试不爽,近乎零成本的竞争手段,并能够每每赚得盆满钵满之时,谁还愿意踏踏实实,诚信经营?真正的工匠精神又从何谈起呢?

本期河图洛书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对工匠精神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旧拾

河图洛书 · 20050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