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丨了解“人造肉”,这篇文章就够了

 果然悠 2020-08-22

“人造肉”曾在今年早些时候登上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在当时引起了网友朋友的广泛讨论,而在8月11号《长江日报》的一篇名为《中国第一代“人造肉”预计9月上市》的文章再次将“人造肉”公众面前。对于人造肉网友朋友褒贬不一,熟悉这个行业的人员认为人造肉更绿色健康,也更环保,是未来可能替代养殖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明所以的网友更多的是关注“人造”二字,认为人造肉属于“假肉”不应该得到推广。为了让大家做个明明白白的吃货,下面就为大家揭开人造肉的神秘面纱。

“人造肉”概念的提出

最早的“人造肉”概念并不是科学家提出的,而是由科幻作家拉丝维兹在其小说《双星记》中提出的,书中将人造肉描述为火星人引入地球的合成食品。在上世纪30年代丘吉尔将“人造肉”的概念推向民众,当时其发表言论称:“再过50年,我们就不用再做'为了吃个鸡胸、鸡翅就把整只鸡养起来'这种荒唐事了,我们可以在何时的媒介里分别培养它们。”正如丘吉尔所预言的那样,现在使用媒介培养人造肉已经成分人造肉的发展方向之一。

“人造肉”的第一

而最早将“人造肉”的研究付诸于行动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当时是为了解决长达几年时间航空之旅中宇航员的吃肉难题。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01年开始进行人造肉的研究,他们选择了火鸡的肌肉细胞进行培养,很不幸的是最终他们仅获得了薄薄的一层组织,并未能研究成功,最终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放弃了这个研究项目。第一个可以“食用”的人造肉,是在2000年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用金鱼细胞培养的人造鱼肉。而第一个人造肉的国际专利是在20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皮肤病专家韦特霍夫、内科商人库顿和内科医生艾伦申请的。

“肉”和“肉”的不同

广义的“肉”指的是动物身上可食用部分,而“人造肉”并不是动物身上的肉,所以属于狭义的肉,但是其组成成分同肉相近,都是由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组成的。因不同肉类中的有利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种类不同,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含量不同,所以不同的肉类拥有不同的味道,再加上不同肉类的物理结构不同,所以其口感也不尽相同。

虽然国外有科学家已经让人造肉有了肉纤维,有点“真肉”的感觉,但是因为人造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88%,而真肉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99”,使得人造肉看起来软瘫瘫、粘糊糊的,并不像真的肉,而且尝起来的口感也有明显的差别,目前人造肉研发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如何提高人造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从而让其口感更接近真肉。

“人造肉”的研究进展

为了研究人造肉,各国科学家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而且各国的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目前走在人造肉研究前列的是美国和荷兰。

美国科学家米罗诺夫利用的是从火鸡中提取出的成肌细胞,将其浸泡在牛血清营养液中,然后让成肌细胞附着在甲壳素制成的支架上生长,这些成肌细胞就长成了一条条火鸡肉。而荷兰的科学家研制的“第一代人造肉”是利用从猪肌肉细胞里提取的干细胞,将提取的干细胞放进含营养液的“汤”里,就可以长出长约2.5cm,宽不到1cm的肉纤维,然后把肉纤维堆积在一起,制作出人造猪肉饼了,但这款“猪肉饼”并不算成功,因为煮出来后毫无猪肉的味道。后来荷兰科学家又从牛身上提取成体干细胞,通过添加营养液刺激其生长成为牛肉,并将其制成“牛肉汉堡”。

我国的人造肉目前主要是以植物蛋白为研究方向,通过剔除植物蛋白中的异味成分,加入肉类的风味物质,从色香味模拟动物肉,另外再通过加强人造肉的口感和仿真出加工肉制品的哧啦哧啦声,达到5D仿真的效果。

据媒体报道,我国研制的第一款人造肉产品是仿老上海鲜肉月饼,通过很多老上海人的对比测试,具有非常高的仿真度,甚至很多人分不清哪是真肉哪是人造肉,这款人造肉月饼预计会在今年9月份上市。

“人造肉”研究的意义

  • 1)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全球的肉类生产属于碳密集型产品,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动物排放废气中的甲烷,其导致温室效应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大25倍,另外畜禽养殖还需要使用全球30%的不冻土地面积。若是人造肉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可以减少畜牧业35%-60%的能耗,减少98%的土地占用,以及80%以上温室气体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

  • 2)人造肉更健康

不管是人造猪肉也好,人造牛肉也好,其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都是人为添加的,可以在生产中将可致高胆固醇的脂肪酸欧米加-6替换成健康的脂肪酸欧米加-3,另外因为人造肉不涉及疾病也就无需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属于真正的“无抗肉”。而使用植物蛋白生产的人造肉其关键性的优势就是其中不含有胆固醇,对食用人的健康更有利。

  • 3)解决“肉荒”难题

就拿此次国内遭受非洲猪瘟来说,因为发病大量生猪被迫扑杀或者抛售处理,导致国内生猪存栏量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生猪供应不足,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均大幅上涨,上涨幅度已经超出了部分消费者的承受范围。若是可以生产人造肉,就可以通过人造肉及时填补猪肉空白,解决我国的“肉荒”难题。而更大的“猪肉荒”是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到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达到90亿人,对肉制品的需求也将会翻倍,全球将难以支撑如此大的肉类需求量,但是通过人造肉理论上一头猪身上取出的肌肉干细胞可以培养出几吨猪肉,解决肉荒难题。

“人造肉”可能面临的问题

  • 1)“人造肉”真的健康吗?

受制于目前的研究技术,现有的人造肉口感还比较差,可能人们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相信随着人造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造肉终会达到天然动物肉的风味和口感。至于人造肉的健康度,因为其是在干净卫生的车间内生产的,其对细菌、病毒的控制会更加容易,所以理论上人造肉比天然动物肉的健康度更高。

  • 2)“人造肉”如何让消费者接受?

在多数消费者心中都认为,只有天然的动物肉才能被称为“肉”,而通过人工合成的,车间生产的并不能被称为“肉”,即使其拥有真肉的口感和风味,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假肉”,后续如何让更多消费者接受人造肉将会是人造肉推广的一个难题。

  • 3)“人造肉”伦理道德问题如何解决?

虽然现在的人造肉都是用猪肉、牛肉做研究,但是从理论上讲各种肉类的培养技术是非常接近的,一旦人造肉技术成熟,会不会有不法企业利用人的细胞制作人肉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需求,再就是会不会利用一些濒危物种的细胞制作人造肉给濒危物种造成进一步的危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人造肉彻底商化之前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新华社综合消息.跟着科学家,有“人造肉”吃;

新华社电.人造肉,造得出,吃不起;

科技金融时报.人造肉有望取代畜牧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