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军 / 图:堆糖 我生长在美丽的竹乡,因为工作关系,离开竹乡已经三十多年了。可是每次当我回访竹乡,看到山坡上那葱郁翠绿的竹林时,心情自然会愉悦。 齐白石把竹子在大自然中的神韵,画得栩栩生辉;郑板桥在诗句中描述:“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风与蝶。”赞美竹子朴实无华、清淡高雅的气质;用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竹子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闲暇时,栖身在茂盛的竹林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让竹子的清新拂去尘世的烦恼和忧愁,看那竹林风起涌动的英姿,听那竹子与山林协奏的优美乐章,该是何等惬意啊!置身于竹林之中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竹子在微风摇曳下扭动的舞姿,是那么恬静、优雅,它们呼吸新鲜的空气,率性地成长,不惧风霜雪雨,不因四季的变换而颓丧,依旧挺拔、靓丽。 竹乡人最擅长的劳作就是砍成竹和挖竹笋了,成竹上经常有剧毒的竹叶青蛇盘在枝叶间。竹乡的老人们曾经告诉我,人和大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你要砍成竹,先用柴刀轻轻敲打成竹的最下端一会儿,让枝叶上的竹叶青蛇有时间重新换个地方栖息,你再砍成竹时就不会有危险了。 说到砍竹,我又联想起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一件趣事,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准备强渡乌江,先头部队紧急砍成竹扎竹排,一位竹乡长大的小红军大声提醒:“同志们,一定要注意,竹子是有公母的,最下面一节一个杈就是公的;最下面一节两个杈就是母的;要砍公的,不要砍母的,母的被砍完了,这座山就再也不长竹子了!”红军战士们按照他的提醒砍扎竹排,为当地百姓保住了那片竹林,从此成为传世佳话。竹乡的老人也曾告诉我,挖竹笋也是这样,看清楚笋子最后一节的包节,留住母的,第二年的竹子依旧会满山遍野地生长和扩大。 竹子已经深深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来,故而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做篱笆,求人不如求己。”竹子的美不仅能让人观赏,人类还可以用竹子做成竹篮、竹筒、竹席、竹篾、竹篓等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久居竹乡的人们还把竹子劈成各种形状的材料绑扎篱笆菜园,建成竹楼房屋,子民世代传承,百姓安居乐业。 有人说,因为我在竹乡长大,才对竹子如此地赞赏。我回答说,因为竹子自身焕发的能量和美韵,生来就赢得人类的喜爱。或许,这就是竹子与人类自然联结的缘分吧。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徐军,大学教师,中国铁道出版社《现代推销实务》主编,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鲜早世界栏目首届最受听众和读者欢迎的十五位作家之一,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和国家级网站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数十篇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等各项征文大赛中获奖。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