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乳山市北刘伶庄村,参观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

 胶东故事会 2020-08-22

这组图片仍是胶东村庄故事系列,要介绍的村庄位于威海乳山市冯家镇境内,名字叫做“北刘伶庄”村。
北刘伶庄与南刘伶庄相对,后者靠近原来的乳山三中,前者的位置更偏北一些,位于省道206沿线。

“杜康造酒刘伶醉”,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刘伶”这个名字,容易让大家联想到酒。南北刘伶庄村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是否与酒有关呢?
根据村志的记载,两者的确与“刘伶”有关,但此刘伶非彼刘伶。在清初的时候,这里是一位叫做“刘伶”的地主的庄子。当时一支从谭家口迁来的谭姓人来此建村,人们都称这里为“刘伶庄”,后来形成两个村,以南北为区分。

其中,北刘伶庄为谭姓建村,不过后来宋姓从史家疃迁入,逐渐成为村里的大姓。刘、张、冷等姓,也相继迁入,如今的北刘伶庄,有两百多户人家。
北刘伶庄是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村落,在革命年代留下了光辉的记忆。近几年去过的朋友都知道,在村里有一座“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
根据《乳山市志》记载:1932年冬,张静源受上级委派,从莱阳到牟海边区筹建胶东特委。经与 刘经三等人议定,在牟平、海阳两县交界处的霄龙寺建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站(以养鸡养蜂为掩护,对外称“鸡鸭公司”,刘经三任公司“经理”)。其主要 任务是联络胶东各地党组织, 检查部署工作。1933年3月,在刘伶庄建立了以张静源为书记,刘经三、刘松山为委员的第一届中共胶东特委。
如今在刘伶庄村,诞生地旧址、张静远故居、秘密联络站旧址都有展示。这个小村庄也在胶东红色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风云年代,北刘伶庄村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人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宋绍九(宋健华)。他的事迹在《乳山市志》中也有记载。
根据记载,宋健华(1911~1980) ,原名宋绍九,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人。1930年他考入瑞泉中学, 受学校进步师生影响,于1931年春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翌年10 月入党。天福山起义后,他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 三军一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 后奉命率队赴蓬、 黄、 掖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1945年10月调辽东纵队后勤处任政委。建国后,他于1958年11月调任空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1980年11月因病逝世。
以上展馆都是免费开放,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路过这个村庄的时候可以进来看一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