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之所至,佳作自成——阿宝老师的“作文经”(五十九)

 校园教育日记 2020-08-22

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

大家好!昨天课间活动时,有一个准四的孩子开心地告诉我:“阿宝老师,明天作文课写什么?我最喜欢作文了!”今天的六年级作文课上,准六的孩子围绕“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畅所欲言,讨论气氛轻松热烈。听到这样的话语,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内心是欣慰的。看来,这段时间的比较密集的作文训练成为孩子们的“快乐的负担”。

兴之所至,佳作自成——阿宝老师的“作文经”(五十九)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引导孩子们热爱写作,乐于表达,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呢?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

一.课本就是最好的“作文选”,何必舍近求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则以它独特的语言魅力成为其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而语文课本中,基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课本就是最好的“作文选”,只不过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所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领悟汉语独特的魅力,是培养孩子们对作文产生兴趣的最有利的条件。

兴之所至,佳作自成——阿宝老师的“作文经”(五十九)

阅读感悟中,独特的语言意境总会带给孩子们如沐春风的美感。与此同时,我还鼓励孩子们多看课外书,那些作品或如歌似画,或华丽深邃,或广博精深,或发人深省,孩子们就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跃动,体验作家的智慧。久而久之,那些精彩的文字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烙下印记,说话、写话时语言自然就会灵动起来。


二.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站”,无需弄虚作假。

小孩子喜欢做梦,一个玩具、一颗石子、一只小鸟,都可以成为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所以他们往往觉得想象作文无拘无束,趣味无穷。但是你要求他去写身边的人或事物的时候,他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写。平时,我借助课文里的素材,有意识地将语文的学习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联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孩子们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从稍纵即逝的事物中捕捉异彩纷呈的生活素材。但是仅仅会观察是不够的,一个心中缺乏爱的孩子,他的文章是难以打动人心的。

兴之所至,佳作自成——阿宝老师的“作文经”(五十九)

还记得在主持荷韵文学社工作时,文学社社员小娲写的《十元钱的爱》这篇作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写的是“三八”妇女节来临时,她想到离婚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买股票碰运气的妈妈时,特别难过,就从爸爸给她买学习用品的 30元钱中拿出10元钱,偷偷放到妈妈的包中。事情很小,但是用情很深。当时我都落泪了。在这个孩子的心里,一切都是那么值得珍惜,所以她的习作有着深刻的内涵。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可以从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爱这方面去作尝试。


三.赏识是激发写作兴趣的“加油站”,无需过高过严。

面对孩子们的习作,用挑剔的目光去对待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语言去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孩子们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否定只会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缺点,会对写作丧失信心,而肯定却会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哪怕他的习作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赏识是激发写作兴趣的“加油站”。所以,我批改孩子们的习作,就给他们“戴高帽”,不管是标点符号、写作素材、习作构思还是思想内容,总能找到“亮点”夸奖一番,孩子们很喜欢看那些评价。常常是一篇习作上交不久,他们就开始催:“老师,作文改完了没有啊?”我的作文讲评课没有固定的时间,什么时候改完什么时候讲评。讲评的时候,一双双眼睛都盯着我手上的作文本,听得非常认真,他们都盼着自己的习作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是选取他的文章中写得好的几个词、一句话。相对那些铺天盖地的作文书,他们更喜欢欣赏同学的习作。

渐渐地,孩子们爱上了写作。假期回校,有的孩子们除了上交自己的假期作业,还会骄傲地交过来一大叠作文稿,请老师欣赏。题材很广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发感想、甚至书写青涩恋情。这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是什么时候写的佳作,我都会及时整理,然后在班级“妙笔生花”栏目里面展出,这是孩子们引以为豪的事情,他们心中还有对作品登上社刊《荷韵》的向往。

孩子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从哪些方面去辅导孩子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辅导,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实践,去总结。但兴趣的激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兴之所至,才能顺其自然的发展孩子的习作力,才能实现“文思泉涌,佳作自来”,也只有这样,“主动创作,乐于表达”才不是一句空话。我想,这也是我撰写“作文经”的初衷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