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和事实,左右着“人性”的偏见

 陆老师的后院 2020-08-22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颠补不破的真理
并非所有的经验都是无与伦比的智慧

标题,起的,可能有那么点“厚黑”。但个人觉得real。

利用”这个词,隐含的内在动机,实在太过强烈。要知道,生存在这个世上,任何一种超越现实的解读,都有可能在他人眼里成为一种“偏见”。

禅宗云:“了却分别心,才能自在”。

把一切的好与坏,错与对,美与丑,黑与白,是与非,都用相对的平衡的心态去理解。了却那些静止的片面的偏执的观念,才能看到人、事、物,原原本本的形态和状态。

在佛法层面,讲的是一个“如何,不着相”。在马克思的主义里,讲的是一个“唯物主义辩证法和事物的主要矛盾”。

要想“利用”“人性”,做点事情,需要先做到三步:

第一步,化解自身的“分别心”。
第二步,“深刻”的理解,何谓“人性”。
第三步,严格遵循第一,第二步的操作。

从第一步说起,究竟该如何化解“分别心”呢?首先要弄明白何谓“分别心”,谁有“分别心”。

“分别心”即,区别之心,是脑中先入为主的一种错觉。是把人事物粗略的进行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上与下,左与右进行“分别”的一种不自觉的意识。

人常常会陷入“分别心”的错觉中浑然不知。下意识的注重“分别”,即容易形成“对立”,所以也就看不到事物的“统一性”。看不到事物的统一性,也就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说的,在直白一点。分别心,也就是一种“线性思维”,一种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非美即丑的主观臆断。

心理学上给出的:晕轮效应,刻板效应,首因效应,就是对“分别心”表现形式最完美的诠释。

孔子讲究的中庸之道,在混官场仕途的生存立场里,被后人运用的也可谓炉火纯青:不在对与错的立场里纠结犯浑,而在中间的立场里审时度势,适时而抉择。

懂得人的“立场”会变,“时空”会变,“度”有量变质变。清醒的在“度”、“时空”、“立场”三者的交集和区间内思考、归纳、推演、总结规律。

打破固有二元对立面,化解“分别心”,站在上帝的视角上,以全局思维审视人事物,即看到对立面,也尊重统一性。

深入浅出的举个例子:


仔细观察上图,你会发现:

以左边为角度,是四。

以右边为角度,是三。

这时,如果让你决定谁对谁错,你又该如何设定标准,判定是三还是四呢?才合情合理呢?

很显然,你如果能给自己上升一个维度,以立体的视角去观察,既可以是三,也可以是四。那么,其结果,就是不三不四。

但答案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我们必须弄清楚,必须“综合分析”为什么左边是四,右边是三。

再度仔细观察之后,会发现,是线条的“重复”使得左边的角度看上去是四。 

而右边的角度,正因为比左边少了一根线,所以是三。

好,那么多一线,少一线及站位的角度就成为了有“分别”的条件。


正如马库斯,所说“我们看到的一切声音,只是观点,而非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也只是一个角度,并非完整的真相。”

很显然,我们看待人事物的观点,取决我们已占有的条件,已拥有的经验和信念。

因“时空”和“立场”的限制,作为人,作为个体,不可能完完全全时时刻刻掌握最客观信息,站在上帝视角观察人事物,获得真相。

所以,我们需时刻谨记,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和法律层面的问题,不要用“分别心”去分辨好与坏之类...

天生的色盲,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如果你带着有色眼镜看风景,注定得不到“色彩斑斓”的世界。

在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对的立场里,你若仅仅以二元对立的角度,去看人事物,受制自身人性喜好的影响,看到好的,你就会厌恶坏的一面。看到坏的,你就看不到好的一面。

长此以往,“偏见”必会左右人生,控制你自身的“人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