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鄱专栏 | ​蛰居斋主:偏方

 香落尘外 2020-08-23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蛰居斋主 / 图:堆糖

偏方,是指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但在民间流传对某些疾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方。土话有叫土方子、单方子、便方、祖传秘方等。属于民间草药郎中秘不外传的特殊处方,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过去,偏方解除了很多因疑难杂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它们绕开了正规医院检查、观察、临床治疗等一系列烦杂环节,简单直接地对症下药,从而疗效明显,使患者免除了不少痛苦,减缓了经济压力,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

一次牙龈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肿痛,令我头疼欲裂、夜不能寐。在小诊所里开了三天西药,还挂了几瓶点滴,丝毫不见效果,且被头孢的副作用弄得胃很不舒服。晚上到广场散步与朋友说起此事,大有抱怨诊所医生无德无能之意。其中一个朋友叫我到明珠花园对面的朱德华诊所去买药,三十元钱包好。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买药回家。四包淡绿色粉末散发出草药的香味,再加上四粒乙酰螺旋霉素片,只喝了一次的量,立马肿消痛除。仔细一打听原来是祖传独家秘方,用了的人都是药到病除,除了牙疼,对于痛风患者也有对应的偏方,虽不能根治,但可解当时之痛苦。我在诊所打针吃药花费了两百多元,还受了三天的罪,饭菜难下咽,深夜难入眠,结果让十五元的偏方药一次解除了痛苦,真想为朱医师送面锦旗来致谢。

感慨之余,不禁想到老村子里的几桩人和事,都是与说不清道不明的偏方有关系。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因战争中的残酷和饥饿所至,落下了胃痛的病根,疼起来大汗淋漓、坐立难安。也是在村诊所久治不愈、药石难宁,令人大有痛不欲生之意。所幸天无绝人之路,邻村一卖油条的老妪见状暗暗传授一偏方,嘱其痛时吞食适量小苏打粉,即食用碱。老兵服后疼痛即消,以后随身用塑料袋装着小苏打粉,一痛就吃,效果特好,老人活到七十多岁才死,都是偏方的作用。想来胃酸过多则痛,而碱与酸中和方能抑制,不知是不是这个道理,仅是揣测。

村里远房堂婶三十多岁起就有胃气痛的毛病,年轻时身体好发作的时间少,勉强能扛得住。随着年龄大了,生产队农活又重又劳,家里吃喝条件又差,慢慢胃气疼越来越严重。堂婶身体弱小,但发起病来几个壮劳力都难控制住,实在受不了时用手在地里乱抓泥土吃。一次无意抓住一只小蛤蟆,就是田间地头常见的那种不能烹饪食用的“土机蛤蟆”。当时痛得难过就不管不顾,顺手往嘴里一塞,生吞了下喉,结果痛苦还真的平息了。堂婶以为是痛停止了,未曾想到是什么发挥了作用。后来第二次再痛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抓了只小蛤蟆吞下,反正死马当作活马医,不料想又止住了疼。再后来屡试屡灵,这“土机蛤蟆”就成了治胃气痛的特效药了。堂婶娘家有个与堂婶一样情况的人,经堂婶告诉后也是百发百中。这也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误打误撞找到了一个治病的偏方。

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的乐友,一次聊天的时候,姓程的老哥讲起他的亲身经历:年轻时一场伤寒病,让他辗转于南昌、上海求医未果,其时耗资几千元让贫困的家庭接近崩溃,本人也伤心欲绝,哀莫大于心死。回到家来母亲痛哭流涕,以泪洗面,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拯救儿子。邻村一赋闲在家的老中医闻讯前来,用三味村前屋后常见的草药煎水与其服用,不几日便病体痊愈。一家人病急乱投医,大城市大医院到处求诊,却敌不过几味草药的偏方,真是悲哀。

其实民间很早之前,确实流传着许多宝贵的有疗效的偏方,包括病人术后医生推荐多喝乌鱼炖汤,可有利于创口恢复。马齿苋能清热、止泻、抑血糖等食疗方也属偏方范畴。但偏方因为没能收进正式医药验方,没有系统性的保存,许多好的偏方都成了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更加上良莠不齐,难免受到许多正统医药专家的不屑。所以偏方以其冷、僻、偏,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但在一段时期又确实给穷苦病人带去了福音,免除了现在医院里的层层检查、收费昂贵等问题。所以真希望民间多一点悬壶济世、救苦救难、行之有效的偏方。然而中医偏方治病有时候虽然有奇效,但有利也有弊,需要辩证对待、综合考虑。生病了还是得尽快看医生,不能只依赖于偏方。再者说,使用偏方时也不能道听途说和盲目使用,也得征询医生的意见。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治病不成反而贻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那就后悔莫及了。毕竟是:沉疴用猛药,乱世宜重典。矫枉可过正,庸医需偏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