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精选

 西安国康马YH 2020-08-2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幸福的能力。

而拥有内驱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时代的孩子成绩更好,也能帮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里的达人,更有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今天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到内驱力的真正含义,并利用内外驱力的区别,解决孩子教育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沉迷游戏怎么办?

文中还有一些观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有启发,比如:

惩罚和奖励,都是外驱力,它们有时候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没有内驱力,碰到复杂的知识和问题,花多少时间和力气都没有意义。

任何试图操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自主感,从而直接减少孩子的内驱力。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惩罚不能带来

预期的教育结果

在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里,由于家长总是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于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

家长每迟到15分钟,就要交一份罚款,迟得越多罚得越多。

结果,家长的迟到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60%。

这个结果令幼儿园管理层大为震惊。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家长以前其实是非常努力不想迟到的,他们有强大的内在动机——他们不想耽误幼儿园老师的时间。

尽管家长有时候工作所迫,确实忙得不可开交,但也尽自己最大可能来减少迟到。

图片来源:电视剧《丧失名字的女神》

现在有了罚款机制,原本那种内在的道德束缚,就被外在的动机完全取代。

家长认为,既然我可以交罚款来迟到,那就相当于我花钱给孩子报了一个延时班。

所以我想迟到就可以迟到了,迟到多久都没关系,反正我出了钱。

从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往往并不能带来人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随着教育学的主流观点的普及,很多家长已经知道惩罚的局限性了。

图片来源:电影《蒂莫西的奇异生活》

于是很多人会想,惩罚错误的行为既然不管用,那我们肯定应该奖励正确的行为了。

真是这样的吗?

可预期的物质奖励

会破坏孩子

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这是我十五年前,刚上初中时看到的文章,印象深刻,记忆至今。

有一个在胡同里独居的老人,每天傍晚吃完饭,喜欢坐在家门口安静地乘乘凉。

忽然有一天开始,一群小学男生放学后,每天都跑到他门口的空地上玩踢罐子。

乒里乓啷,又喊又叫,好不热闹。

几天过去了,老人对这种巨大的噪音感到难以忍耐。

于是他客气地把孩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能不能不要踢罐子了。

为首的孩子一口回绝了他:

“我们最喜欢踢罐子了,你管不着!”

孩子们不仅不走,还把罐子踢得更响了。

老人万分苦恼,跑去找他的朋友倾诉。

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虽然将信将疑,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试。

于是,第二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叫过来,跟他们说:

“我昨天不应该赶你们走。

这样吧,你们好好地踢罐子,给我表演你们最精彩的绝活儿,我给你们每人五块钱。”

孩子们一听,踢罐子还有钱拿,都高兴坏了,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踢罐子给老人表演。

最后都拿到五块钱,开开心心走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又是一顿大汗淋漓地表演。

最后老人给他们每人两块钱,他们觉得也不错,仍然心满意足地走了。

第四天,孩子们在筋疲力尽的表演过后,老人表现出很为难,说:

“你们表演得不错,但是我实在没钱了,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一听,都气急败坏:

“我们踢得这么辛苦,你才给这么一点钱,是打发叫花子吗!

我们以后再也不来给你表演了!”

老人的生活从此恢复了宁静。

太奇怪了,奖励居然也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这个故事会不会是编的?

为了证明“可预期的物质奖励”确实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来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

他们找来一群非常喜欢画画的孩子。

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孩子自由活动时间最常选择去画画。

实验随机分了两组:

有奖励组:

让孩子们开始画画之前,先告诉他们,画画之后会得到一个漂亮的奖章。

当孩子们画完了,每人都得到了奖章。

没奖励组:

让孩让孩子们直接开始画画。

之前不提奖励,之后也没有奖励,就是随便让孩子自发去画画。

实验完成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在孩子的幼儿园自由玩耍时间,实验者偷偷观察,并记录下孩子们选择画画的概率。

结果发现:

有奖励组:8.6%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没奖励组:16.7%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我们看到,实质性的奖励确确实实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内驱力直接减半。

本来热爱画画的孩子,现在由于得到了奖励,反而不那么爱画画了。

内驱力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真心喜欢,特别想做,做了就很开心很满足。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得到好处,为了追名逐利,即使不想做也咬牙坚持去做。

或者有时候被逼无奈,不得不做,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后果。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驱动力是外在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躲避惩罚,这些就是外驱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里设计了2个趣味题,快来试试:

1. 头悬梁锥刺股,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

A.内驱力

B.外驱力

B. 外驱力

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说这个人本身是不想学习的。

但是他意识到了学习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功成名就,或者意识到了不学习的后果,比如穷困潦倒。

总之,他用更大的痛苦来威胁自己,逼迫自己去选择相对小一点的痛苦——学习。

2. 股民炒股,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

A.内驱力

B.外驱力

职业股民往往是外驱力,业余股民往往是内驱力。

业余股民很多时候不仅赚不到钱,还会不断亏钱。

但只要偶尔赚到一点,就像赌博赢钱一样刺激和快乐。

所以驱使业余股民不断去被割韭菜的不是外在的钱,而是内在的“我可以”的错觉。

职业股民就不同了,他们以炒股为生,对产出和回报有很高的要求,有短期和长期目标,每天承受着市场的压力。

一旦亏损,后果可能比普通人被裁员还严重,所以很难保持内驱力。

内驱力好在哪?

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内驱力呢?

内驱力和外驱力相比,究竟有什么好处?

很多家长非常看重孩子的分数,我们直接拿学习成绩来对比一下。

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

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

实验结论:

小学一到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成绩越好,二者高度相关。

一到三年级时,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

然而到了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相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图片来源:电视剧《美雨》

这意味着,真正的学霸,即使在小学阶段,也不是靠家长督促(鸡血)出来的。

只有孩子真正喜欢学,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才有可能在学霸的路上持续前进。

作者简介:邱天,布朗大学心理系毕业,就职于清华THBI儿童认知研究所,公众号“阿肉阿团”(ID:yiqiuyiyang)创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