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大庆谈InSAR(九)】如何认识SAR数据的作用?

 笑笑生77uvusv8 2020-08-23

一、数据的源头作用

数据是遥感工作的源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应该明白,绝好的餐食背后是顶尖的食材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去过河南洛阳的大概都知道,洛阳燕菜,其实是萝卜丝,吃过富春江酒楼的大煮干丝的人也明白,那不是简单的豆腐丝。前者是先进的工艺使得原材料不必出现,后者则是精美的汤汁使得原材料更为可口!这里,精美的食材背后,制作工艺很关键,厨子很关键!

打个比方,做遥感数据处理,搞各种方法技术研究的过程就好比“厨子在做菜”,基本目标是将各种数据加工、改进,或煮、或炖、或蒸、或煎,或炸,使之能让人可口的食用(提取专题信息满足应用)。对于InSAR从业者,我们离不开数据,数据质量千差万别,没有绝对完美的数据,而进行研究的任务就是解决面临的问题。

InSAR形变监测的成败在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参数设计,这里的参数设计包含两个方面,即InSAR技术系统参数和观测对象变形参数,而SAR数据显然属于前者包含的内容。InSAR形变监测对数据的要求,不仅仅包含数据自身的质量,还有合理的数据方案设计,此二者与所采用的InSAR方法共同作用,构成了形变监测过程中的InSAR系统参数,间接的完成了观测方案优化设计。

就数据本身,在类型固定的条件下,其质量取决于SAR的相位测量精度、信噪比等,其次则是与卫星相关的轨道控制精度、基线范围等。这些参数看似简单,实际上在形变监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SA从ERS到Sentinel-1a三代卫星的逐步发展就包含了对于上述参数的不断完善。


RADARSAT Constellation Mission星座与成像模式


TanDEM-L 卫星(反射面天线与DBF技术的结合)


面向地表三维结构与地表形变测量任务的TanDEM-L计划

二、形变监测工作对于SAR数据的技术要求

对于InSAR形变监测实际工作而言,SAR数据是前提保障。以地面沉降为例,目前常用的技术多是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PSInSAR技术、SBAS方法等。在高精度的监测结果要求下,需要工作区具有较长时间(1—3年,视沉降状况和数据累积量而定)同一类型、同一模式、同一卫星的数据积累。




Sentinel-1双星轨道控制与TOPS成像模式


InSAR技术研发应用时的相互促进

三、对发展我国民用SAR卫星的一些思考

谈到卫星,我们国家对于SAR卫星的需求十分强烈,全国每年可能要花费上千万甚至更多的经费去购买国外的雷达数据,而常常因为数据冲突而使工作延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民用卫星规划中已经将SAR卫星列为“十三五”重点发展计划。 

通过近20年以来SAR卫星系统与InSAR技术的发展的特点来看,二者互为促进,循序渐进。一方面InSAR形变测量与地形测绘的能力随着卫星能力的改进而逐步提升;另一方面,InSAR技术的研发又促使SAR卫星系统设计面向特定任务实现目标定制。

特别是近10年以来TanDEM-X系列与Sentinel系列卫星,由应用任务目标驱动卫星设计,进而开展SAR成像方法、卫星精确控制技术、卫星系统控制等分阶段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确保了SAR卫星系统的工作能力。这一发展模式为我国L-SAR卫星系统研发提供了诸多经验,是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

卫星是行业应用的“上游”,行业应用对于卫星能力的要求是具体的。立足于InSAR应用层面,需要卫星朝着高分辨率、短周期、长波长以及卫星星座编队方向发展,逐步从面向InSAR需求的“专业星”向“全能星”方向发展。同时,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某一个指标而决定卫星性能优劣的做法,而应该以系统的、综合的观点来设计和生产卫星。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增加卫星的能力,适应多领域应用需求。

结束语

面对InSAR技术的现状,我在2012年时曾这样说过:曾是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地学究天际,精研广用正当时!这与TRE公司 Ferretti博士对InSAR技术当前现状的认识极为相同,他说:“Till now,InSAR is a mature technology, and it is now time to use it(InSAR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现在正是用它的时候).” InSAR将如同其他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一样,以连续的观测方式实现由“面-线-点”的测量,而这,也必将是测量这一学科和技术系统的发展方向,以此,“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在应用中发挥InSAR测量的优势,则需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要求 “InSAR scientists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he object of InSAR observed and understand much beyond the technology itself(InSAR科学家既要学习更多关于观测对象的知识,也要懂得更多InSAR技术以外的东西).” 但同时,必须理性而清醒的看到,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InSAR应用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Failure is often perceiv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observers, so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ir philosophy(对失败来说,不同的观测者经常有不同的理解,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及其意图)”!

不仅仅对于InSAR,甚至测量技术,这一观点可推广至更为广阔的领域。解决好这个问题取决于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广义的)能力与特性的深刻认识,唯此,方能做到知行统一! 

最后,用InSAR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开拓者,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Fabio Rocca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Good ideas come out in weekend, but you must work for them in weeks(瞬间出现的灵感,源于长期的积累)!”与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