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义无双的刘备为什么对“老大哥”公孙瓒见死不救? | 刘三解

 where5 2020-08-23

上期节目我们回顾了刘备的家世和青年时代,尤其是讲述了他和公孙瓒的“友情”,一直为老大哥担当“白手套”的角色,却在公孙瓒被包围200天的“危亡时刻”无所作为,理由何在?

答案很简单,这友情本来就是刘备“经营”来的。

在刘备还是个靠母亲“织席贩履”供养他读书的穷孩子时,好看的衣服、美妙的音乐和飞鹰走马的玩乐,就是人生的理想,而他要得到这些,唯有通过学习儒学经义,被举为“孝廉”,沿着祖父和父亲曾经走过的“小豪族”入仕的道路亦步亦趋,触手可及的天花板可能就是“举孝廉”之后担任一个县令终老。

更不幸的是,此时的东汉社会世风日下,满是衰世的腐朽,正如桓灵二帝时民间流传的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秀才”本来要求擅长精义文学,被举荐者竟然不识字,“孝廉”主要看品行、名声,被举荐者却和父亲分居,属于当时公认的不孝子。

既不富也不贵的刘家,没有关系网让刘备扬名天下,也没有财富支持他走以上的入仕捷径,走最正统的“道德”路线,比如“孝子”、“廉吏”,又需要克制自己所有的欲望向整个世界“做戏”。

与这些希望渺茫的道路相比,刘备只需要将老大哥公孙瓒琢磨透彻,假装自己是一个不爱读书,精通算计的“商贩庸儿”,就可以参与到他的利益团伙之中,获得他渴望的一切,何乐而不为呢?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臆断。

作为后人,我们看刘备面对公孙瓒时,明显是在藏拙

试问,平原人刘子平都知道刘备有武勇,他身边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为“御侮”,也就是护卫,公孙瓒为什么不知道?

如果他知道,刘备十五岁时外出求学,也就是公元175年两人相识为友,到公元184年黄巾之乱时,公孙瓒已经统帅了幽州突骑三千为“都督”,没有提拔刘备,公元188年公孙瓒升任骑都尉统兵的时候,也没有提拔刘备,一直到他公元189年从辽西管子城脱险回来,升为降虏都尉、都亭侯,兼领属国长史,还是没有提拔刘备。

14年间,“深厚”的友情,连拉兄弟一把都做不到?

道理很简单,两人的关系自开始就不平等,属于刘备单方面地迎合公孙瓒。

随着刘备经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 ,这段过往已经成为他前途的污点,就如上期节目提到的刘平,因为深知他的底细,所以“素轻之、耻为之下”,否则一个连“名士”都不算的“郡民”凭什么看不起武勇过人、礼贤下士的刘皇叔?

那么更了解底细的公孙瓒,自然更不会将刘备当做“士人”看待。

正因为刘备与公孙瓒的这段过往,他在与曹操在沛国分手之后,解决生存问题的首选,就是自己为公孙瓒长期经营的青州平原郡,靠着老关系,当上了高唐尉、高唐令,在被流寇打败之后,又直接投入到了老大哥的麾下,成为别部司马,又跟着青州刺史田楷,回到平原,担任平原令,直至平原相。

然而,当陶谦向田楷求援,派出刘备进入徐州时,刘备这个一郡之长的兵马实则少得可怜,史书原话是:

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解释一下,就是有1000多兵和一些幽州来的乌桓、杂胡,游牧民族的骑兵,剩下的就几千跟着跑的饥民。

所以,到了徐州,陶谦只是给刘备配了4000丹阳兵,刘备就跳槽了。

说得直白点,就是公孙瓒一直没把刘备当做一盘能上席面的菜,他的印象里,刘备一直是那个贪财、好玩的商贩子弟,实则是看走眼了。

近似于公孙瓒的还有吕布。

刚刚投奔徐州的吕布对于刘备非常尊敬,《英雄记》中记载吕布对刘备说:

我与卿同边地人也。

也就是吕布以远高于刘备的官爵,对他套近乎,说咱俩都是边疆来的人,自然应该亲近。还请刘备坐在自己的内寝床上,让妻妾跪拜伺候饮食,并称呼刘备为弟弟,刘备的反应呢?

史书原话是:

外然之而内不说。

也就是表面客气,心里不爽。

其实,吕布出身并州九原郡,也就是南匈奴与汉人杂居的地方,他让妻妾伺候跪拜,已经摆出了胡俗中的“至亲至高”的礼遇来对待刘备,但是刘备并不以“边地人”自居,反倒觉得吕布“无礼”,不讲究。

这个“无礼”到什么程度呢?

咱们之前谈到曹操的天使投资人卫兹有个儿子叫卫臻,他年轻的时候,夏侯惇任陈留太守,提拔他担任“上计吏”,是卫臻的“举主”,也就是“主公”了,没想到,夏侯惇一次命令卫臻带着夫人出席宴会卫臻直言这是末世才有的败俗之举,不合正礼。

原话是:

末世之俗,非礼之正。

这话非常重了,直接引得夏侯惇大怒,将他投入了监狱。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刘备这个人的“城府”之深,他不是小年轻,不会当面大骂吕布,而是心里记下一笔,此后对吕布,一直厌弃,直到白门楼。

听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了,以上这些只能证明刘备对边地人的身份和早年经历有心结,怎么说他是装的呢?

这就要看他的朋友圈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太史慈北海救孔融的桥段,这是对历史的改编,甚至连刘备得知孔融求救消息时震惊的话都是一样的,即:

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孔融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学者名士,他知道刘备,那是绝大的殊荣,可两人的交往还不止于此,在陶谦让徐州时,孔融还劝说刘备“天与不取,悔不可追。此后,刘备还曾举荐孔融担任青州刺史。

作为孔子之后,与李膺这样的党人名士有过交往的孔融,固然名满天下,在刘备周旋于青州和徐州之间的几年间,他还与两位更牛的“儒宗”,也就是公认的儒学大宗师有过交往,并关系亲密。

这个历史细节,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揭示的,他说:

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

翻译过来,就是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我当年在曾经向陈元方和郑康成二人请教国家治乱之道,就没提到过“大赦”这一项。

元方是陈纪的表字,康成是郑玄的表字,他们二人,在蔡邕死后,可以说是当时东汉国土之内最大的学问家

试问,如果刘备真的是“不乐读书”的不学无术之辈,这种交流就像文盲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请教量子力学,怎么可能“周旋”、“请教”呢?

那么,他面对公孙瓒时的“人设”,又怎么会是真的呢?

更何况,刘备与这些学问家的交往,绝不只是学学知识那么简单,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到底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