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景物为情思的典型·品《李商隐·锦瑟》(一)

 野有雅兰 2020-08-24

诗歌理论·诗之志和诗之物象

诗,也。

诗人用其才学,抒发持此志的过程。就成了诗。

诗人之持通常隐现为诗旨和诗意,它是诗人一生学识,人生理念、品味境界及哲学造诣的具体显现。

诗人之志(诗旨),是诗人的人生理念和追求。具体到一首诗,就是诗人在此诗想说什么。它是诗歌的中心,也是诗歌之体。诗歌的景、物、事描摹则是此体之用。它体现了诗人的文字驾驭能力。诗人想说什么,决定了诗歌采用什么形式的景、物、事来表达此志向或理念。简单说,意义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意义。

诗人的志向理念,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向,诗歌意向是诗人个人风格、品味、境界的直接体现。这一点,唐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述最为完备。

诗人用来表达此意向的景、物、事,我们称之为诗歌的物象。出现于诗歌里的物象有真虚之分。虚建立于真之上。高明的诗人在物象意向的真虚之间都能无痕转换。且真与虚都不能违背物性、物理及自然生活常识。如若有违,必须交代为何如此。

今天,婴孩将和诸位诗歌爱好者一起,来品读有最具诗歌空灵优雅之美,物象最具争论、诗意最晦涩,最难懂的具“小李杜”称号的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他将给我们展示诗歌空灵的极致,化景物为情思的典型。

徒骇河白鹭

锦瑟·李商隐 ·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题解

瑟之弦,知音律者弄之始堪成曲,若不遇知音,纵雕饰华美终为弃物;人之才,遇明主,得其时位方能施展。管仲若不遇鲍叔牙,难脱小白之囚;魏征不遇太宗终为罪臣;知与不知,遇或不遇,时也?命也?

婴孩说《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瑟,中国传统古典弦乐器,样子像琴。《周礼·乐器图》有“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的记载。“五十弦”之说出于《史记·封禅书》。考虑到《周礼》、《史记》的年代、目前出土的文物(有二十五弦、二十三弦,并无五十弦琴)和首句中“无端”一词的出现,婴孩大胆推断,引发李商隐这首著名《锦瑟》诗的琴弦是二十五根,而不是有些赏析中所说的“五十根”及二十五“断弦”为五十的脑洞拼凑。

那么为何原本二十五根弦的锦瑟在诗人眼里成了五十根?是小李子人到中年(脑洞一下:也许诗人正好是五十岁?)花眼了?还是天生散光重影了?再或是因为睹物思人伤己泪眼迷离,导致出现的重影错觉?

根据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和整首诗的诗意,婴孩选择后者——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晚唐政治失意外加丧妻的诗人李商隐,也许是因睹物思亡妻,也许是闲来无事,无意抚弄着几案上闲弃的琴弦,本想弹奏一曲一抒胸臆,可不知为何,一时心绪烦乱,泪水模糊了双眼……瑟兮,瑟兮,缘何五十弦兮?

此时,真实的世界已于不经意间被诗人转换为他的芸芸心念世界。诗人泪眼模糊中,手指下意识抚弄根根弦琴、琴柱……  此时,在诗人眼前,现实的一切已经被过往如烟岁月的纷纷弹幕覆盖了……

锦瑟琴弦原本二十五根,如今变成五十根,正是缘于诗人心思迷离导致的恍惚致使现实世界发生了改变,此为诗歌艺术的“移世界”。

首联以古代文人雅士常用之物锦瑟琴比兴,以“无端”一词发问,开启诗人心中思绪的大门。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从首联开始至尾联结束,诗人行云流水般给我们展示了《二十四诗品》中提到的“典雅、含蓄、缜密、超诣、流动”至少四种诗歌的风格意境,让我们彻底见识了诗人是如何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诗中的物象转化为心中情思的,(或者说,怎样用诗歌物象来表达心中情思——诗旨)从而让我们一睹晚唐诗人“小李杜”诗歌艺术中的典雅、含蓄、缜密、超诣、流动之美。

颔联中,“晓”与“梦迷”是此诗“实转虚”“化景物为情思”的钥匙。

庄周《齐物论·蝴蝶梦》言:“蝴蝶”比喻无所待而自生自化之物。若想齐世间人事是非之争论,就需要心智如蝶,只有做到不被世间万物之物形所迷惑、万事之表面假象所役役,到此原始返终,化生死以觉梦,参万殊而一成纯之境界,才能在世间作一只栩栩然适志之翩翩蝴蝶!

诗人借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蝴蝶梦”这一典故含蓄的道出自己曾经的“梦”与“醒”。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梦”代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理想和追求。此梦或伟大或卑微或实现或成泡影,总之,梦实现了就志得意满,不能实现则悲观颓唐。那么,诗人“华年”中曾经的“梦”是什么?其“梦”结果如何?答案就在颔联下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

根据历史记载,李商隐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他的老师和第一个恩主令狐楚所在的“牛党”与他岳父王茂元所在的“李党”的政治漩涡,这是他一生政治抱负不得意的根源。

前面诗歌理论部分说过,一首诗,诗人想寄托、抒发什么样的志向理念,决定了诗歌采用什么形式的景、物、事来表达此志向或理念。简单说,意义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意义。而且,出现于诗歌里的物象有真虚之分。虚建立于真之上。真虚无痕转化衔接处就是诗歌的意象。

那么,此句中,“望帝”“杜鹃”又代表了怎样的诗歌意象呢?

“望帝”,周末蜀王杜宇之号。其国长期苦于水患,后得贤人鳖灵为相除了水患。望帝见他治国有方且治水功高,便主动按当时惯例禅让帝位于鳖灵,自己则隐居于西山。但后又因困于羞愧让位谣言而含恨逝去。杜宇之魂不忍离开蜀地,化身为杜鹃鸟,其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昼夜不止,声音凄切。川地之民,为了纪念杜宇,称此鸟为“杜鹃”。别名“ 布谷鸟、子规、伯劳、杜宇、杜鹃 、古帝魂……”皆源自此故事。自此“望帝啼杜鹃”就成了冤魂悲鸣的形象。

杜鹃鸟,山东河南名曰布谷鸟,根据李时珍和诸多诗人记载,此鸟鸣于暮春、初夏更替之际。此时麦子将熟,夏种开始。宋·蔡襄有诗:“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诗中催耕的布谷鸟。即杜鹃鸟。

“望帝”,失意的政治冤魂。杜鹃,出现于春夏更替之际,虽是催耕的象征,此鸟之物象的出现更代表了大自然岁月时令的转换。

如此,诗人“华年”中曾经的“梦”、其“梦”结果如何就出来了——历史记载,诗人有明确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他的第一个恩主和老师是隶属“牛党”的令狐楚。令狐楚死后,李商隐被后来成为其岳父的王茂元欣赏并招为女婿。但王茂元属于“李党”,这样,诗人在“牛党”的令狐楚家人看来就成了贪图荣华富贵而背叛师门的叛徒。“背叛”之名,无论真假,都是人生的污点。诗人虽无心背叛而阴差阳错成了“背叛”之人,这在李商隐那里,不仅是耻辱,更有被冤枉而又无法自证清白,无法言说的切骨之痛!他一定经历过无数个彻夜难眠,苦苦思索过用什么方法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以化解一边是恩师阵营,一边是岳父阵营的恩怨纷争,最终消除他的第一任恩主和老师所在派系对他的误会。诗人苦苦求索要做的不就是当年庄周所要做的事吗?此时,庄周蝴蝶梦之事自然就成了诗人之事——“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是历史的重叠。这是跨越千年的相遇……

春夏四季更替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政治局势的变幻莫测更不受小人物的控制。被时人误解冤枉的“望帝”即使化作暮春初夏间昼夜哀鸣不止的杜鹃鸟又能改变什么呢?

因庄子梦蝶、望帝杜鹃这两个历史典故自带的物象意义,诗人虽无一字言昔日的理念追求、政治抱负及现实的失落、忧伤、郁愤,但是通过这四个物象,满屏的追求、抱负、忧伤、失落、郁愤字幕乱飞!可算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的典型!

今天先到这里,明天说颈联和尾联!

计3001字


去蟾宫何必为折桂 来世间不妨叩东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