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坛这些村的村名由来

 银标 2020-08-24

王坛这些村的村名由来

——————

新华村                         六岸村


网络的发达,给了我们很多的便利。每每看到许多美丽的图片把家乡的美景尽情绽放,也看到更多的文字爱好者用美丽的辞藻赞美家乡,很自然地引起对家乡最美的回忆。回想当初对家乡的那些地名无知和无畏的理解,不免自责。今天看到为之自豪的热土,回望文化积淀深厚的家乡,细数家乡地名,探索那些湮没在历史尘烟中不为人知的历史,是每一个赤子的义务和责任。


东村                                将相村


青坛村

古有清水潭,以水潭得名,演化为今名。一说禹舜巡狩会稽山,在此筑坛祭地,坛上插青色旗帜,主祭者穿青色服饰,故名青坛。如今的青坛村包括了六岸村和越明村。

六岸村

相传,该地历朝出过六个翰林,故名陆翰村,解放初期,陆翰从俗简作六岸。

越明村

越明原名七十二岙,地处偏僻山岙,素有72个岙82个峁之称,“文革”期间改越名村。

南岸村

位于小舜江支流北溪之南,故名南岸村。

青峰村

青峰原名响岩头,村旁有凸起岩石,敲击能发出响声,故名响岩头。村因岩得名,后更名为青峰。

童岙

无文字记载,问询了一些当地人,也不知其缘由。

新华村

村位于皇(王)古(顾)岭下,原称岭下。1956年冬,农业低级社并高级社时,童岙村加入,取社名为新华农业生产合作社,此始新华取代了岭下,一直沿用至今。

新联村

1967年,由岭登、同心、合心三个低级合作社合并,取名为新联高级合作社,新联是由多个自然村联合起来的村,故村由此得名。

越联村

1956年,越冬、一心、青峰三个初级生产合作社合并联合,取名为越联社,村由此得名。


银沙村                       九曲芝坞山


王坛村

王坛得名有二说,一说虞舜巡狩会稽山,在此用黄土筑坛祭天,坛上插黄色旗帜,主祭者穿黄色服饰祭天,故名“黄坛”。二说因当地村中有2棵高大黄檀树,因为黄檀,从俗简为王坛。

溪东村

村位于小舜江上游南溪之东,人们便以此为特征,取名溪东。

南子口村

境内南有樗山,因地处旧时绍嵊两县之峡口,故名南樗口村,从俗简作南子口。

沙坞村

民国时期名“娑湖”,从俗简为沙坞。

沙地村

村位于小舜江南北溪汇合三角地带,原是一片沙滩地,以此为特征,取名沙地。

民兴村

原名俞家,钱家山。解放后两村合并建村,取名民兴村,取人民事业兴旺发达之意。

肇湖村

小舜江南北溪交汇于此,古时受蛇山、龟山、海螺山阻挡,水位升高,曾引发成湖泊湿地,故名肇湖。如今的肇湖村包括了双岭村。

双岭村

因境内有大畔、西畔两岭。故名双岭,村由岭得名。

东村

东村原为剡北小满村,始祖仲刚移居东村,正值小满节气。后因孙岙芝坞山董姓人在此建山庄,名董村。蔡姓人集居后,改同音字,称东村。如今的东村包括了蔡岙村和刀坑村。

蔡岙村

山区多岙,岙中村民多姓蔡,名蔡岙。村由岙得名。

刀坑村

村位于岙中,地形如刀,小溪流水成坑,故名刀坑。

王城村

据传越王勾践曾建都于此,故名王城。1928年设王城里。1932年设王城镇。

腾豪村

相传勾践三年(前494),越王勾践被吴败,以余兵五千至腾岙,砍藤棚筑战壕,故名藤壕,后改停岙。2005年又更名为藤豪。寓意子孙后代飞黄腾达,豪气永存。

将相村

明洪武初,蒋陈宗由诸暨七里迁会稽朱村,后朱姓式微,蒋姓滋大而名蒋村。1956年,蒋村、相家两村合并,名取首字,故名将相村。

坎上村

据《礼记·祭义》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传舜曾在此地祭月,故名坎上。一说村南有一条长二千余米的高耸泥坎,村建在坎之上,由此得名。


丹家村

舜王庙与小舜江

孙岙村


孙岙村

位于五百岗雄鹅峰山麓,两边高山重叠,中间为岙,聚居俱为孙姓,遂以姓为著岙为名。如今的孙岙村包括岭北村和岙里村。

岙里村

村坐落于山岙,位于孙岙村里边,故名岙里。

岭北村

村子位于孙家岭北,故以岭北名村。

银沙村

南宋时,元祐公择居其地,取其沙之光洁如银,故名银沙村。如今的银沙村包括张湾村和赵岙村。

张湾村

山区多湾,岭背的张蒋村多姓张,故有张湾岭,村所处张湾岭旁,故称张湾。

赵岙村

相传旧时赵姓居此岙成村落,故名赵岙。一直有个说法,张湾人不姓张,赵岙人不姓赵。

喻宅村

据《喻氏宗谱》载,早称喻湾。清代,喻长霖榜眼及第,更名喻宅。如今的喻宅村包括文家坞村和韩家岙村。

文家坞村

传说从前有冯姓人在此管山居住,故名冯家坞,后改文家坞。

韩家岙村

旧时韩姓者居此岙成村落,故名韩家岙。

丹家村

地处五百岗山脉,青山环绕,峰峦叠嶂,山势形体恰如凤凰。古传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故有雄鹅凸头。雌鹅凸头之山峰,为丹凤之家,故称丹家。丹家村由深湾、里湖泉、梅树下、朱家山、里湾、丹家岭、安基湾、横山路等多个自然村组成。如今的丹家包括了松丝村与杜家坪村。

松丝村

境内四周松树葱郁,林下松丝满地,以此为特征,故以松丝名村。

杜家坪村

古时,嵊县杜家堡杜氏在此买坪建祖坟,名杜家坪。民居成村后仍沿用杜家坪村名。

建新村

解放后名石屑(土质以碎石为主)。“文革”期间改名建新大队,由多个自然村组成。2003年行政村调整时,建新、九曲两村合并,时值新农村建设期,更名新建村。

九曲村

地处深山,山路蜿蜒曲折,村由留头岭、湖墩、芝坞山、桃花湾等自然村组成,境内有九曲岭,村以岭取名。


王城村

新建村

张蒋村

境内有上蒋、下蒋、兰田湾三个居民点,旧时上蒋居民为姓张下蒋居民多姓蒋,村以姓名,故称张蒋。

舒村村

旧有舒姓者,率先建舍居住而成村落,故以姓名村。

上王村

南宋期间(约1256—1261),始祖王庠由嵊县灵芝乡南岙迁徙定居于此,繁衍生息,渐成王姓聚居之地,故名上王。

万宝村

原名万家岙,村位于万家岭山脚下山岙内,故名。1958年改名万宝。

乔岙村

原名桥亭岙,村内旧有一棵大胶藤树,民居山岙,名“胶藤岙”,雅称桥亭岙,后改乔岙。2003年,万宝、乔岙两村合并,取其万宝和乔岙首字,名万乔村。

长岭村

据《郑氏宗谱》载,“长令”是官名,宋保佑年间(1253—1258),始祖应扬公居之,朝廷命之防御,敕授定难都知经略使,统领三军,为三军之长,令所自出,故谓之长令。解放后,改“令”为“岭”,长岭之名沿用至今。如今的长岭村包括西峰山村和郑张村。

西峰山村

境内有山曰“西峰山”,在此建村,故名西峰山,现已移民下山。

红岭

红岭一名应为“文革”期间所取,原村名为磊士岭,问询了一些当地人,也不知其缘由,因村前村后均为山岭,想必以岭取名。现已移民下山。

郑张村

境内有郑家园、张家坪两村,合并时各取首字郑张村。

寺前村

原名沈岙,自“东湖寺”建后,因村位于东湖寺前,改名寺前。2003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时,寺前、妙渚等村合并,因村北有舜王庙,由此取名舜皇村。

妙渚村

因村北有小舜江,江中有渚,遂称妙渚。

两溪村

因小舜江上游南、北两溪汇合于此,故称双江溪,又称两溪,村以溪名。因建造汤浦水库而移民。

上王村

双江溪


罗镇村

旧时,罗镇叫韩家尻头,村位于郑家园村下,遂移至萝卜潭头,为水路上岸的韩大埠头,后改称罗镇。因建造汤浦水库而移民。

塘里村

村口有一池塘,常年盈水,清澈见底,村落位于池塘里侧,故名为塘里。因建造汤浦水库而移民。

徐后村

因村位于塘里之后,故古称塘后,相传有徐姓者率先居聚而成村落,改名徐后。因建造汤浦水库而移民。

石坛村

相传乌龟山下有一深潭,因名石潭,从俗简为石坛。因建造汤浦水库而移民。

登岸村

据《绍兴村落文化全书》载,卷转虫海退初期,东海海岸线在会稽山麓一线,故小舜江入海口上沿,船舶停靠处登岸。又传,南宋高宗赵构曾从水路经此地登岸,故称登岸。因建造汤浦水库而移民。


文字‖根据《王坛镇志》编辑

图片‖源于微信朋友圈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