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监测有道】颅内压监测下微创手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一例——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第183...

 昵称63220632 2020-08-24




精彩点评


朱锡德教授一直敢于思考与创新,本次也带来了从未报道过的病例。我从2018年开始就提出老年人脑出血或脑挫裂伤的发展规律与年轻人不同,发展相对缓慢。本病例中,朱锡德教授很好的抓好了病人发展较慢的特点及老年患者的社会矛盾,在取得家属最大共识的情况下,进行颅内压监测下的引流,引流时间的选择也很恰当。基于老年人颅内比较空虚、颅压不高的特点,只需要轻微减压,就能使患者获得生机,所以我觉得这个病例非常有创意、有特色,但还需要做更多的病例积累,分析总结成功病例的规律和特点,拿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才能形成理论体系,进一步进行推广应用。


另外提一点缺陷,就是第一次置管时,患者颅压并不高,在引出部分血肿后颅压进一步降低,而这时又进行了抽吸,引出部分所谓没有活性的脑组织,我个人觉得对老年人而言,引出部分血肿已经足够达到减压作用,并且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判断减压效果,达到很好减压后就不必要再抽吸,这样是有一定风险造成不良预后的。我就提出这一点争议,希望朱教授能够总结出可以推广的经验。对于这一病例,没有颅内压监测的单位不要轻易去做,有颅内压监测的单位可以向朱锡德教授学习,在颅内压监测的指导下来安全尝试。

江荣才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兼NICU主任


精彩点评


朱教授这个病例非常好,我借此提出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


1. 医学伦理学的问题,当患者治疗未到山穷水尽,但家属对治疗方案犹豫不决时,作为医生如何合理引导治疗流程,既能让患者受益,又能让家属来接受。


2. 老年人颅压特殊性的问题,我们知道儿童颅内压和成人颅内压有不同标准,是否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有一个独特的正常颅内压范畴,如何获取这样的数据。


3. 治疗手段的问题,包括刚才姚主任也谈到的病例里面,对于这种颅脑创伤,而不是脑出血,尤其是急性颅脑创伤,我们如何看待急性颅脑创伤治疗手段,尤其是我们的这种所谓的微创,或者叫钻孔引流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当然这个是颅内损伤了,对于一些硬膜外血肿,也有采取这种微创置管进行治疗的,怎么来评判这种急性颅内损伤下的、三天以内的钻孔引流或者叫微创治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