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089):虫鸣螽跃——释“虫”(蟲)

 文山书院 2020-08-24

朱英贵

“虫鸣螽跃”这个成语中的“虫”是指草丛中的虫,而“螽”是指山石间的虫,源自《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意谓草丛中的虫一鸣叫,山石间的虫便跳跃而从之,借以比喻固有的自然规律。由此可知“虫”有多种,而且“虫”字的表意范围也宽窄不一。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虫”字。下面先来看看“虫”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

一、“虫”(蟲)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虫”字有“虫”与“蟲”两种写法,初文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独体象形的写法,写作“虫”;自战国大篆与秦国小篆之后,以及秦隶、汉隶,直到正体楷书,则都是合体会意字的写法,写作由三个“虫”同体会意的“蟲”字;汉字推行简化字之后则又回归为独体象形的写法,这便是今天简化字的“虫”。下面先来看看“虫”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参见下图)

 “虫”(蟲)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的“虫”字是个象形字,象“蛇”的形状,两个字形都以立形表现,上象蛇头,下象委曲的蛇身与蛇尾,完全是根据实象造字;第二个字形则特别强调蛇头呈三角形。

金文的“虫”字是对甲骨文字形的直接继承,其中第一个字形强调蛇头,甚至还有蛇的眼睛,第二个字形线条比较简洁。

战国文字开始出现用三只蛇表现群虫的形象,第一个字形为楚国大篆,夸张蛇头,用笔灵活太过,似稍失其形;第二个字形为秦国大篆,舌头呈环状。

“虫”字的小篆字形在甲骨文、金文字形以及战国大篆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化与线条化。或者承继战国文字之形,纯由线条弯曲表现,突显三条蛇的蛇头昂扬吐信,以及蜿曲多变的蛇身与蛇尾;或者继承甲骨文、金文形体写作一条蛇的独体象形字。于是《说文解字》据此分为蟲部与虫部两个部首。

《说文解字》卷十三虫部:“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

《说文解字》卷十三蟲部:“蟲,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从三虫。凡虫之属皆从虫。”

许慎对“虫”字的解释大致意思为:“虫”,又叫作“蝮”,大小约三寸,头部大如拇指。它的字形象蝮蛇趴卧的样子。各种小动物的微细差别,体现于它们有的能走动,有的长毛,有的寄生,有的披甲,有的披鳞,但都是以蛇的特征为形象基础。大凡跟“虫”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虫”作为表意偏旁。

“虫”字本读huǐ,即虺,是一种毒蛇。后来泛指各种虫类动物,读作chóng。

许慎对“蟲”字的解释大致意思为:蟲,有脚的叫“虫”,没有脚的叫“豸”。字形采用三个“虫”会意。大凡跟“蟲”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蟲”作为表意偏旁。

“蟲”字经过秦隶与汉隶的变革,蛇的形态失形甚多,楷书则据以定体。当“虫”的“蛇”本义消失后,篆文则再加“它”另造“蛇”字代替,此后“虫”与“蛇”这两个字的字义便有了基本的分工。

二、“虫”(蟲)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虫”字的造字本义应为蛇一类的爬行动物,在甲骨文中,“虫”与“它”原本都是表示蛇一类的爬行动物,例如:“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又如:“虫蛇未化,人不食也;化为鱼鳖,人则食之。”(汉王充《论衡·无形》)

后来为了区分字义,将“虫”与“它”组合在一起构成“蛇”字,“虫”字才摆脱了“蛇”的字义的纠缠,并逐步扩大表义范围,可以泛指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甚至可以指含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例如: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庄子·应帝王》)此句中的“虫”即飞鸟与鼷鼠。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裸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大戴礼记·易本命》)此句中的“虫”既包括昆虫与飞鸟(有羽之虫),也包括哺乳动物(有毛之虫),还包括甲壳类动物(有甲之虫)和鱼龙类动物(有鳞之虫),甚至还包括人类(裸之虫)。

“渔虫猎兽宽群争,势不得已当经营,非以示世为聪明。”(宋·王安石《彼狂》诗)此句中的“虫”即水中动物。

“牛以角触,马以足踶,象以鼻卷,有时亦能杀人也,而多由不胜忿戾之心以至行杀,未尝因以为利,故人之称牛、马、象者,以为仁厚之虫。”(章炳麟《复仇是非论》)此句中的“虫”即牛、马、象等牲畜类动物。

后来随着鱼、禽、鸟、兽等动物名称的细致分工,“虫”字的表义范围又有所缩小,通常是指爬虫类动物与昆虫类动物。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又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根据上面对“虫”(蟲)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虫”(蟲)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虫”(蟲)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留存在成语中的“虫”字不多,绝大多数都是特指爬虫类动物与昆虫类动物的意思,例如:

百足之虫——百足一种多节多足的爬虫,即马陆。比喻有实力基础的势力,虽一时败落,但不会很快彻底垮台。也指某一恶势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语见明·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则为过街老鼠;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则为百足之虫。”

虫臂鼠肝——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源自《庄子·大宗师》:“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虫鱼之学——指繁琐的考据订正。源自唐·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诗:“《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雕虫刻篆——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词章小技。语见明·高濂《玉簪记·下第》:“不须泪涟。有日眉扬额点,且自雕虫刻篆,我这里尽清闲。”

雕虫小技——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语见《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又作“雕虫小巧”、“雕虫小艺”。

雕虫小巧——犹言雕虫小技。语见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张祜》:“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

雕虫小艺——犹言雕虫小技。语见南朝·梁·沈约《序》:“雕虫小艺,无累大道。”

鸡虫得失——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语见唐·杜甫《缚鸡行》诗:“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物腐虫生——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源自《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又见宋·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夏虫朝菌——意谓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源自《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又《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夏虫疑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源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又作“夏虫语冰”。

夏虫语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源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又作“夏虫疑冰”。

虫鸣螽跃——比喻固有的自然规律。源自《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郑玄注:“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语见《旧唐书·太宗纪论》:“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