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080):甚嚣尘上——释“尘”(塵)

 文山书院 2020-08-24

朱英贵

成语“甚嚣尘上”源自《左传·成公十六年》中伯州犁与楚共王的两句对话:“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其大概意思是:(伯州犁说:)“这是将要发布命令了。”(楚共王说:)“喧闹得厉害。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原本是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人声喧嚷(甚嚣),尘土飞扬(尘上)。后用来形容众人议论纷纷,言论十分嚣张。可见“尘”在造字之初就是尘土的意思,只不过现在用的“尘”字是后造的简化字。它的原来面目应该是“塵”或者“𪋻”,群鹿奔跑,扬土为尘。

一、“尘”(塵)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塵”(尘)字是个会意字,其构字原理也很清晰。(参见下图)

 “尘”(塵)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的“塵”(尘)字是由“鹿”与它下面的“土”构成,表示鹿在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因此“塵”(尘)字不是为鹿而造的字,而是为尘土造的字。尘土并不是静止的土,而是飞扬起来的土,因此仅仅画出土来不足以明其意。平时所能看到的扬尘,也就是土能够飞扬起来的动力,要么是由于刮风,要么是由于动物的奔跑,而风不便于绘形,故以群鹿或者单鹿加土来会意,这是很聪明的表现方式。

金文字形中未见“塵”(尘)字。篆文字形应该是继承甲骨文的构字理据而来,其特点就是用“鹿”和“土”构成会意字。有的小篆字形用三只鹿(表示鹿群)加土构成,有的只用一只鹿,应该是简略形式。

后世的隶书与正体楷书“塵”字,应该是在“用一只鹿加土构成”的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演变而来的。

现代简化汉字则用“小”替代了“鹿”构成一个新的会意字“尘”。原来的“塵”的构字理据是鹿奔扬尘,简化字的“尘”则以“小土为尘”来会意,虽然也不乏构字理据,但还是不及古人的扬土为尘那么形象。更何况,在汉字中还有一个跟“尘”字近义的“埃”字,飞土为“尘”,落尘为“埃”,不飞扬那还叫“尘”吗?“小土为尘”?那“埃”不也是小土吗!

《说文解字》卷十鹿部:“𪋻,鹿行揚土也。从麤从土。”

许慎的解释相当简洁扼要:“𪋻”,就是群鹿奔行时蹄子扬起的粉状细土颗粒。它是由“麤”与“土”两个表意构件组成的会意字。

    二、“尘”(塵)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由“尘”(塵)字的构字理据可知,它的造字本义就是飞扬的灰土。例如:“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左传·成公十六年》)这两句对话的意思是:(伯州犁说:)“这是将要发布命令了。”(楚共王说:)“喧闹得厉害。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再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原列传》)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世间的尘埃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尘”与“埃”,一为飞尘,一为落尘。又如:“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唐·韩愈《春雪映早梅》诗)

“尘”字由飞扬的尘土之义可引申出蒙上灰尘或污染的动词义,例如:“无将大车,祇自尘兮。”(《诗·小雅·无将大车》)这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不要去驾驶那辆大车,只能自己被尘土弄脏。再如:“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诗·小雅·无将大车》)这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不要去驾驶那辆大车,到处都会被灰尘污染看也看不清。又如“嗟往事未尘,新愁还织,怎堪重诉。”(宋吴潜《二郎神》词)其中的“往事未尘”即往事还没有蒙上灰尘(言其不久)

“尘”字由飞扬的尘土之义可引申出踪迹或遗迹的名词义,例如:“盖前哲之遗尘,有足求者。”(《后汉书·党锢传序》)再如:“且魏地者……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晋左思《魏都赋》)又如:“思追巢许之遗尘,远慕夷齐之高义。”(《宋史·南唐李氏传》)这几句中的“遗尘”都是指称先贤的踪迹或遗迹。

“尘”字由飞扬的尘土之义还可用来比喻战事或祸乱,例如:“四方渐泰,表里无尘。”(《魏书·沮渠蒙逊传》)再如“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定鼎金陵,是为南京。”(《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尘”字由飞扬的尘土之义还可引申出世俗的意思,宗教称俗世,隐者称仕途皆曰尘。如佛教称人间为尘,道家称一世为“一尘”。例如:“无穷名利尘,轩盖逐年新。”(唐·张乔《秦原春望》诗)再如:“丁约谓韦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隔两尘。’子威问其故。答曰:‘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南唐·沈汾《续仙传》)又如:“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红楼梦》第一回)

“尘”字还可用以表示渺小或用作自谦之词。例如:“微、尘、秒、忽,虽属无几,而总计之,便集少成多。”(《清史稿·时宪志一》)这当中的“微、尘、秒、忽”就都是表示渺小的意思。再如:“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后汉书·陈寔传》)又如:“既尘美职,复玷名藩。”(宋·苏轼《笏记》诗)这后两例中的“尘”就都是用作自谦之词。

根据上面对“尘”(塵)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尘”(塵)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尘”(塵)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尘”字的相关成语有数十个,保留在相关成语中的“尘”字也含有多种文化含义,大致可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尘”表示尘土的意思,例如:

甚嚣尘上——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传播,议论纷纷,言论十分嚣张。源自《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合谋也,张幕矣。’(伯州犁)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楚王)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源自《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语见《后汉书·赵咨传》:“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源自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奔逸绝尘——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语见《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其后矣。”

超轶绝尘——轶:车辙;超轶:指后车超过前车;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极快。语见《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超轶绝尘,不知其所。”

超逸绝尘——指不拘滞于世俗,超然物外。语见《宣和书谱·空鲙帖》:“往昔字学之流,其初笔法安在?惟其胸次笔端超逸绝尘,暗合法度,则其草创便为一物之宗。”

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语见宋·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余,而又幸其深阻敻绝,非车尘马迹之所能到。”

逸尘断鞅——指马奔跑时扬起尘土,挣断马鞅。形容马跑得很快。语见唐许尧佐《柳氏传》:“(许俊)遂升堂,出翊札示柳氏,挟之跨鞍马,逸尘断鞅,倏忽乃至。”

一路风尘——形容旅途辛苦。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

风尘碌碌——碌碌:辛苦忙碌的样子。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语见明·金毓峒《金鹤冲诗·按部泾原韩国主招宴暧泉二首(其一)》:“风尘碌碌惜年华,选胜陪游帝子家。”

风尘仆仆——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源自元·尚仲贤《柳毅传书》你索是远路风尘的故人。”语见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

接风洗尘——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

声动梁尘——形容歌声高妙动人。源自《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蛛网尘封——形容居室、器物等长期封存而无人过问。语见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余录其《浪淘沙》云‘春到凤城中,游运方通,闲来指点过桥东。记得当时心醉处,蛛网尘封。’”

清尘浊水——清尘:喻他人;浊水:喻自己。比喻相隔很远,会面没有希望。源自三国魏·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其二,成语中的“尘”表示污浊的意思,例如:

出尘不染——比喻身处污浊的环境而能保持纯洁的节操。源自宋·周敦颐《周濂溪集·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语见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记》第十五节:“秋影主人,中年却扫,炉熏茗眃,拥髻微吟,花社灵光,出尘不染。”

东海扬尘——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源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釜鱼甑尘——釜中生鱼,甑中生尘,比喻生活清贫。语见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一旦以辎重被讦于监司,夫以巡方而黩货,又何问下吏之操守,釜鱼甑尘之风,空谷于天下矣。”

其三,成语中的“尘”表示战乱的意思,例如:

边尘不惊——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语见《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语见《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尘之会——风尘:比喻战乱;会:时机。指战乱发生之际。语见东汉·班固《答宾戏》:“彼皆蹑风尘之会,履颠沛之势。”

其四,成语中的“尘”比喻渺小或没有价值,例如:

吹影镂尘——镂:雕刻。吹影子,刻尘土。比喻工艺精细到不见形迹。源自《关尹子·一宇》:“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

尘饭涂羹——涂:泥。尘做的饭,泥做的羹。指儿童游戏。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尘垢秕糠——尘:尘土;垢:污垢;秕:秕谷;糠:米皮。比喻琐碎而没有用的东西。语见《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其五,成语中的“尘”表示世俗的意思,例如:

和光同尘——和、同:混合。合光:混合各种光;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源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语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

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源自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抗尘走俗——抗:举,引申为表现;尘:尘世;走:跑;俗:世俗。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源自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而制裂茶衣,抗尘容而走俗状。”语见宋·赵佶《宣和画谱》卷十:“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

流落风尘——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乡;风尘:指纷扰的生活。穷困潦倒,漂泊江湖。源自元·范子安《竹叶舟》楔子:“我则为十载萤窗苦学文,惭愧杀万里鹏程未致身,因此上甘流落在风尘。”又作“沦落风尘”,源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六尘不染——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语见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源自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语见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目无下尘——下尘:佛家语,凡尘,尘世,比喻地位低下者。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遗风逸尘——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和超逸的事迹。语见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人材》:“至于高蹈物表,远引方外,亦皆清隽卓绝志士,是其遗风逸尘,霑被无极。”

遗俗绝尘——指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语见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游戏尘寰——犹言游戏人间。指把人生当作游戏的一种生活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