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42

 温情海洋 2020-08-24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B    现代汉语

       物秉大道,从一而生,天地交互,阴阳二出,生就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三成既有,于是万物顺生。万物皆有阴有阳,阴阳交互,生化而为美。民众因民生而立,最恶就是孤、寡、不谷,王公辈以此为名,警示自己不忘民生。世间万物,有少有多,少者因尽其用而为多,多者因收不用而变少,多与少,事物常理。民众解决好民生问题,就要知晓礼仪法度,有思想文化者就要传播文化教育。由常人变为悟道者,则行礼仪,后入义,义与能相生,为强梁。强梁者不能用常人准则去衡量,这是进入下德的行列,有思想文化的人常常尊称他们为教父,期冀带着更多的民众,进入德的行列。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道始所生者一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万物无不背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者也。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和气潜通,故得长生也。

2王弼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於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也

3杜光庭注:天地不能自生者,天地者大道,大道运用,惟一为先,故云生一,上士所闻之道也。道惟一尔,而愚智闻之不同,由是有信有疑,或勤或笑,乃显明昧进退之旨,示世人修习之由。又述谷辱偷渝之方,表上士谦虚之行。既云善贷万物,彰万物抱道而生,是知谦虚卑下之基,损之而益。

4王安石注:冲气以天一为主,故从水。天地之中也,故从中。冲者,阴阳之和也。阴为虚,阳为盈,道之体则冲,而其用之则或不盈,其体冲也。故有欲,无欲同谓之玄,其用之不盈也。屋栋两端,乘实如之。物之强者莫如梁,所谓强梁者,如梁之强。人之强者,死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义也。

5吕吉甫注:道之在天下,莫与之偶者,莫与之偶则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既谓之一,则谓之者与所谓为二,故曰一生二。有一有二,则有三矣,故曰二生三。故唯无名则已,苟谓之一,则其适遂至於三,三立而万物生矣,故曰三生万物。凡幽而不测者,阴也。明而可见者,阳也。有生者,莫不背於幽而不测之阴,而向於明而可见之阳,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则背之,抱则向之也。

6苏辙注: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万物生。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者,盖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然也。

7时雍注:易变而为一,一之所以起也,故曰道生一。一者形变之始,天地有形之最大也,故曰一生二。天地定位,人居乎中,而三才成焉,故曰二生三。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然后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故曰三生万物。天为阳而肃肃出乎天,则阴上交乎阳而物负之,地为阴而赫赫发乎地,则阳下交乎阴而物抱之,阴阳升降,两者交通,然后冲和之气以成也,

8邵若愚注:夫惟道,善贷假借曰贷与阴阳生化而且成,终复归道。自道生一气,一气分而生二仪,二仪生化,以一气为主,以一合二,故云三。一气在阴阳之中,故名冲气。以三能生万物,故万物无不负背也阴而抱向也阳,皆仗冲气以为和和者生之本。

9王夫之注:当其为道也,函“三”以为“一”,则生之盛者不可窥,而其极至少。当其为生也,始之以“冲气”,而终之以“阴阳”。阴阳立矣,生之事繁,而生之理亦竭矣。

10林虞斋注:一,太极也。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无而生。道者,无物之始,自然之理也。三极既立,而后万物生焉。万物之生,皆抱负阴阳之气,以冲虚之理行乎其间,所以为和也。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二十八。讲述相道之四,阐明社会大道法则,遵循自然大道之理,由此进入社会形态的应用。社会问题,基准是民生,民生既安,则行文化礼仪之教,则器物形制之用。

2 一者,大道之本,于一则得一,得一遂化物,则有二出,二出为智,智行于道,智用则出三,三成则器出形制有,于是乎分门别类下,不同事物纷呈。大道为一,天地分阴阳,万物于是各自有阴而有阳,阴阳交互之间,五行运行之生生之气为冲,故冲气为和,化生万物各自形态,故有无规矩不成方圆。

3人类社会,遵循自然大道之法理,以民生生存问题为朴为先。社会运行之理,有无互生,高低为就,贵贱为邻,常人之思之力在于民生,故恶于孤、寡、不谷,而有思想文化者,无民生后顾之忧,有数舆无舆之修为,故以孤、寡、不谷为名,警示自己不忘道之本。

4天下万物生于无,则物物相同,无生于有,则物各具其性,非从一而划清。物者,或少或多,少者,或物尽其用,损而益;多者,或物好而不用,益而损,损益非之常,而在有无互变之间,故有无,乃思想文化大道之本也。

5社会形态,于文化教育为基本形态,故为立国之本。常人,解决好民生问题,而入教育,即朴散而器用,必用形制知止,故老子有虚其心,实其腹之箴言。德之道,礼仪为先,有礼则入道,无礼为乱首。故常人之所需,须有思想文化人传播文化于社会,后辈则循之蹈之,故老子有弱气志,强气骨之道悟。

6社会形态之下,强者必归于弱,弱者必归于强,强梁者虽技强过常人,是常人之弱,非常人之比也;遇强则必伤,伤而得死,不得不死。悟道之途,人解决民生,朴散后器用,则知礼仪法度,后知义与能,后施仁,后而为德,悟于道。强梁乃义与能相生,非常人,则过礼仪,进入德化领域,是思想文化行用之途,故为教父。教父者,引领更多的子弟民众,一切进入礼仪之中,德化之间,思想文化大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