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武术的的内劲修炼方法,十分珍贵

 忠义云长 2020-08-24

在脊椎动物中,韧带是使各骨块相互连结的结缔组织的索状物,与弹性纤维紧密并行。韧带是可弯曲、纤维样的致密结缔组织。它附着于骨骼的可活动部分,限制其活动范围以免损伤。韧带连接骨与骨,相对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韧带多位于关节周围(囊外韧带)或关节腔内(囊内韧带)其走向平行,抗拉伸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位于关节囊外的韧带或与关节囊分开或为其局部纤维的增厚或为肌腱附着的延续。位于关节囊内的韧带均有滑膜包绕。

弹性恢复力。当小于弹性限度的外力使物体变形,在除去作用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物理学意义上的内力也叫应力)就是弹性恢复力。恢复力的大小和位移成正比,方向和位移相反。

弹性力是原动力,也是原阻力,更是恢复力。如果说惯性力是物体保持它既定运动状态的能力,那么弹性力是物体保持它既定形状的能力。

肌腱、韧带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拉伸变形。在除去外力后其迅速恢复原来形状的力不仅是武学意义上的内力,还是物理意义上的内力。欲将丹田力放大,就离不开此力。为此,我们应该按照各种技术动作的需要,有意识地对肌腱、韧带作相应的训练,增强其弹性恢复力,以加大内劲传递的振幅,使之为技击服务。弹“嘣”儿就是弹性恢复力的应用之一(详见下文)。

传统武术的的内劲修炼方法,十分珍贵

弹性恢复力的训练有别于柔韧性训练。柔韧训练的目的是增加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大家知道,只有强弓硬弩才能使射出的箭矢势大力沉。因此,良好的柔韧性并不等于强大的弹性恢复力。柔弱无骨的杂技演员绝不是力量的象征。反之,倒是一些看似僵硬的物体,却具有强大的弹性恢复力。如胯关节就比肩关节的恢复力大得多。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将从内劲的产生、传递、放大、特点以及内外劲之间的关系,内劲的应用等诸方面作认真的剖析。

现在回到本文主题,谈谈武术内劲的产生,即如何用丹田发力。

人体力量最大的地方不在四肢,而在躯体。“发劲之时,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孙存周语)如何达到这个效果呢?请听:

传统武术的的内劲修炼方法,十分珍贵


内劲谣

内劲是个屁,

人人都带艺。

咳嗽吐痰打喷嚏,

全都赖此力。

以上所举例,

个中有规律。

完成排泄谁出力?

功归呼吸肌。

若想练内力,

思量打喷嚏。

何处使劲怎用气,

心中牢牢记。

为啥说喷嚏?

喷嚏最给力。

时速超过百公里,

喷射好几米!

有人岔了气,

有人炸了肺,

阿嚏不把眼睛闭,

眼球飞出去!

深吸一口气,

猛然喷出去。

腹肌膈肌肋间肌,

大家齐努力。

模仿打喷嚏,

凝聚丹田力。

待到收发都随意,

出手鬼神泣!

传统武术的的内劲修炼方法,十分珍贵


下一回:发力时的吸气

内功三法

内劲练法讲究松、小、慢。

松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的松只有死人才能做得到。只要你还有一口气,你就做不到绝对的松。所谓相对的松,这里指的是该松的松,该紧的还是要紧的。松,指的是除了维持间架的那些对抗肌群保持适度的紧张外,其它肌群都要放松。松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少一分则散,多一分则僵。

小,就是动作幅度不必过大,有个意思就行。初练之时,应意守所练之处,并适当用力。熟练之后则有意无意均可,有力无力都行。

慢,就是将动作尽量放慢,才能体会到它的发力点,体会到各个骨节、肌肉的协调性,节奏性,不使一处忽略。这样才能使劲路通畅,发力迅猛。

松、小、慢,就是练功要尽量地做到轻柔,缓慢,放松。一般情况,一组练习做四八呼足矣。有时间的话可以多做几组。一组练习之后,可少量做几次短促、劲爆的发力练习,一般不超过四次,多则易受伤。

硬功软练,刚劲柔练。非至柔不能至刚。只有极柔软,方能极坚刚。人的骨架犹如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丹田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

同时注意筋骨练习与肌肉练习相结合,力量练习与柔韧练习相结合,使各种训练手段互补。

内劲之传递——山西顺溜

就像汽车一样。有了强大的发动机,还得有良好的传动系统,才能将动力送到轮胎上,使车子跑起来。否则,任你发动机再强大,也不能使车子跑的更快。

有了水库,还得有水渠,才能把水送到田里,浇灌庄稼。由于田地远近、高低及地形地貌的不同,修建水渠的难易程度也就千差万别。有些地方可能还得靠水泵提水,甚至几级提水才能送上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了丹田劲,还得打通劲路,才能把把内劲送到各个击打部位转化为攻击力。如果全身都能送到,那就无处不是拳了。

劲路,就是内劲的传播路线。相当于汽车的传动系统或水库的水渠。

大型工程机械,其动力都源于发动机。正是由于劲路的不同,才使得它们功能各异。要制造具有某种功能的机械,就要按照这种机械的要求构建劲路,将动力送到所需之处。要将内劲应用于某种技击术,就得按照该技击术的要求打通劲路。

内劲发于丹田,传于手、脚、肘、膝、肩、胯、头等攻击部位。由于技术动作的不同,其劲路亦不尽相同。人体可视为一个多自由度的振动系统。由于劲路的不同,它所经过的肢体部位也不同,其方向,路线迥异且还会随时变化。

“五行通背拳有多少种单操动作,其内劲就有多少种操练方法,虽然外体动作的技法、特点不同,但其练内劲的原理是一致的。”其他拳种亦无不是这样。因此,内劲的传递,就是按不同技击要求逐一打通劲路,将内劲传到所需之处。故而发劲好练,传劲难练。练习发劲,一个动作足矣;传劲则不同。

丹田力以机械波的形式沿脊柱向两侧传播。机械波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这种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来发电,地震波可引起海啸。

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称纵波,相垂直的称为横波。纵波产生直(竖)劲,横波产生横劲。直劲与轴心线同方向,横劲与轴心线垂直。直劲可用于直击,横劲可用于横击。

纵波使关节间产生伸缩变形,横波使关节间产生剪切变形。根据机械波的性质,内劲的传递练习就应该从横与直两个方面来考虑。直劲的传递有赖于关节的开合,横劲的传递有赖于筋膜的腾起。

  1. 1. 关节开合

内家拳的核心是脊柱的锻炼。拳经有云:节节贯串,说的就是脊柱的上下对拉运动,即椎关节的开合。

为什么经过锻炼的脊柱能节节开合呢?人体脊柱的结构非常复杂,成年人脊柱的椎骨共有24块。椎间盘是位于脊柱两椎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上下有软骨板,是透明软骨覆盖于椎体上,下面骺环中间的骨面。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髓核密封起来。从腰1到骶椎之间都存在有腰椎间盘。椎间盘的总厚度为全脊柱总长的l/4-1/5。腰部的椎间盘最厚,约为9毫米。

脊柱的开合主要缘于椎间盘及软骨板的弹性。脊柱在丹田力的催动下产生并传递弹性波。

力由脊发,根在腰、在脊。以腰、脊为中心,上摧肩肘,下摧胯膝,节节贯穿。心意真传就是盘练中节,把人体的身躯练成一个弹簧。而人在三岁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所以,内劲训练首先就是要打开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这就要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方能奏效。长期练习之后,您的脊柱就可以像弹簧那样随意抖动。摁压一个弹簧,你会感受到它的反作用力。压力越大,反抗越烈。突然松手,弹簧会在内力的作用下伴随着震动迅速恢复原状。

脊柱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将内劲肩、胯传至作用点。这就是李亦畲所说的“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不过,他所说的“气”,其实就是机械波。

“要学会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否则,劲力不能传出去。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孙存周

从养生的角度看,只要脊柱得到锻炼,能够达到人体周身气血调和,身轻如燕,神清气爽,长久保持年轻状态的效果。从技击的角度看,脊柱的力量能够连接手和脚,形成整体劲。在搏击中能够发挥几倍于本身的力量。

  1. 2. 筋膜腾起。

内劲发于丹田,通过脊柱将力上传于肩,下传于胯。这中间,脊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当内劲到了肩、胯之时,传到头部容易,传到四肢可就有点难了。练过的朋友都知道,丹田力往上传容易,往下传难。这是因为脊柱是由24块小骨头组成的。只要脊椎间能够自由开合,那么丹田一动,脊柱就会像弹簧那样把劲力传上去。

从结构上看,脊柱的每个脊椎都差不太多。而手臂的骨节则突然变粗变长,腿骨更甚。若将脊柱比作软鞭,则手臂就是九节鞭,腿脚就是三节棍了。软鞭一头系着九节鞭,一头系着三节棍。要把软鞭的抖动传给九节鞭尚不容易,要传给三节棍就更难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使用消防水带时,若有扭转或折弯,必须将其理顺,才能使高压灭火剂顺利通过。劲路犹如高速喷射的消防水带。内劲传递以肌肤为带,骨节为流。不同的是,灭火剂要通过消防水带喷射出去,而骨节却只是将波动传下去,本身并不会喷涌出去。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武术要把内劲称为筋骨力的原因之一。

内劲通过之际,若关节不能及时理顺,则内力的传递就会受到阻滞。以肩关节为例,平时大臂基本上是和脊柱折叠的。实战状态下,即使训练有素者,也不会张开很大的角度。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内劲的传递。因此,务必要在内劲到来之际及时打开肩关节。这就要靠关节伸肌的帮忙了。而关节能否及时张开,取决于你的训练水平。

因此,打通劲路,除了关节的开合练习外,还得训练关节伸肌,使其筋膜在内劲到来之际能够及时腾起,将关节张开。非此内劲不能顺利通过。若某处使不上劲,那就是某处的劲路没有打通。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是该处关节不能开合还是筋膜不能腾起。

软鞭的设计由粗而细,鞭把一抖,鞭身就发生横波运动,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传到越细的部份速度就越快,传至末端时已达超音速。用软鞭击人不需使多大力气,且令敌人难以捉摸。

抽鞭有三个环节:一、理顺;二、反拉;三、前甩。横劲传递亦是如此。可是由于你的胳膊腿总不如鞭子那么柔软,所以没有长时间的努力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横劲和直劲相结合,就是所谓的螺旋劲了。

当下肢的劲路打通之后,丹田之力就会顺着腿部传至脚下。这时候蹬地,脚下会感到异常吃力,为什么?这是因为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

入射波(推进波)与反射波相互干扰而形成的波形不再推进(仅波腹上、下振动,波节不移动)的波浪,称驻波。海啸时驻波多发生在海岸陡壁或直立式水工建筑物前面。沿着腿部下行的机械波遇到地面的反射也会形成驻波,此时的波幅已是下行时的两倍,此时再蹬地,当然倍感吃力了。

拳论中有“劲起于脚,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发于脊骨。”的说法。劲到底是起于脚还是发于脊?显然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脚下的劲主要源于大地对下行机械波的反射,蹬地之力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常见一些高明的拳师坐在椅子上,脚下根本无需着力就能把人发出去。可见“劲起于脚”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发力必不是用脚。

唯一正确的结论就是:力由脊发。

丹田力经反射形成的驻波加上蹬地的肢体力再与由丹田上传之力合成共同作用于对方身体,其打击力之巨可想而知。同理,我们的拳脚遇到对方身体时也会发生反射,当打击力的方向与受击打部位垂直时也会形成驻波。因此,欲求最佳击打效果,必求垂直打击。

练习举例

  1. 1. 竖劲练习

双脚自然开立,略宽于肩,双手抱拳如泰式。吸气引腰提踵翻胯(左拳配左踵,右拳配右踵),呼气抖鞭把。以左勾拳为例,当劲力上传至上臂时,左臂内旋(顺时针)使拳心向内自然上勾,勿使拙力;右拳拳心向下置于腹前;下传至脚,脚跟下踏。左右交替练习,四八呼即可。切记周身放松,勿使一处紧张。练至力达拳面(或脚跟),此功即告成。

  1. 2. 横劲练习

练功要诀:呼吸长而匀,动作松小慢双脚自然开立,略宽于肩,双手下垂。吸气于丹田,再使会阴微微上提。呼气的同时猛烈收缩呼吸肌,迫使腰椎由前凸变为后凸。随着脊柱的抖动,劲力先由髋关节下传至膝,则膝向前顶;上传至头,则头向前倾;后经肩关节传至肘,则肘向外撑。开始少练,后加至每次四八呼即可,多练恐受伤。当练到想多慢就多慢时,你就能体会到各肌肉、关节在发力过程中的那种协调性、节奏性。这时候,只要你提气发力,肘、膝就可以在瞬间抖出去。

  1. 3. 专项练习

传劲专项练习要根据不同的技术分别去练。发现那个动作使不上劲,就单练哪个动作的劲路。以挑肘为例。泰式站立,当内劲上行至肩时顺势上挑肘尖。左右交替,四八呼为一组。

注任何一个宏观的或微观的物理量所受扰动在空间传递时都可形成波。产生这些波的前提是介质的相邻质点间存在弹性力或准弹性力的相互作用,正是借助于这种相互作用力才使某一点的振动传递给邻近质点,故这些波亦称弹性波。

内劲之放大——山西顺溜

丹田劲出来了,脊柱打开了,稍加练习就可以用于头、肩、胯。可是要继续传下去,就得开肩胯了。肩胯之重要,不仅仅是力的传递问题,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内劲的放大。尽管人体的关节有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不外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决定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的因素主要有关节面的形状、关节面的面差、囊内外韧带的强弱、有无关节盘的介入以及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和收缩幅度。

武术上所讲的筋,即狭义之筋,专指肌腱和韧带。因此,传统武术上把肌腱、韧带之力称为筋骨力,把肌腱、韧带的训练,称为筋骨训练。

正是由于韧带、肌腱及肌肉的抗拉伸力和抗张力,使之在被拉伸之后,有了极强、极快的恢复力。关节面在受到压力后,也会产生一定的恢复力。我们正是利用它们的恢复力,使内劲得到放大。较强的弹簧恢复力也较强。由于髋关节的特殊性,它比其他关节具有更强的恢复力。

射箭时,射手张弓搭箭对准目标,拉满弓弦,然后轻轻一放手,箭就会利用弓的弹性恢复力飞出去。这要比直接使劲扔箭,射程远了不知多少倍。

把一个泥丸团在铁棍头上,然后手持另一头一抖,泥丸并不会甩出多远。再将细竹杆头上团上泥丸,只需轻轻一晃,泥丸便能飞出很远。这是因为挥动竹竿时,远端会因为惯性而力图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近端却由于你的用力而前冲。富有弹性的竹竿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其外侧被拉伸,内侧被压缩。可是又因为竹竿的弹性,它会迅速恢复原来的形状使竹竿在瞬间弹直。最终,泥丸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飞出去。我们正是利用竹竿的特性,巧妙地将人体之力转化为竹竿的弹性恢复力。

内劲也可在“先反拉(压缩)、后反弹”的过程中得到放大。我们把这种原理称之为“拉弓射箭”。拉弓(压缩)使其变形,弹性使其恢复。但是恢复速度远比拉弓速度快得多!看看脑瓜嘣儿是怎么弹的。以中指弹嘣儿为例。屈指使拇指搭于其指甲盖上。然后利用屈肌的收缩将伸肌及其肌腱拉开并使中指与拇指形成对抗。随着抗力的增加拇指向后滑动与中指脱离。由于外力的突然解除,中指则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瞬间恢复到伸直状态,只听“嘣儿”的一声脆响,脑瓜壳已受到重重的一击。两指间抗力越大,弹力越重。

弹嘣儿的特点。其一,短距离。弹嘣儿不需要很大的空间。只要有点距离就能奏效。其二,大力道。虽然伸肌的力量远远小于屈肌的力量(据说只有十分之一),但是弹嘣儿的力量是屈肌无论如何到达不到的。其三,高速度。大家想想看,除了弹嘣儿,还有哪样手指动作会有如此的高速度?

这就是拉弓射箭打发的理论依据。以横肘(膝)为例。当内劲传到肩(髋)关节时肘(膝)不是冲前,而是利用惯性顺势反拉。此时,向着目标的一侧肌腱、韧带及肌肉均被拉伸,而背着目标的一侧肌肉应顺势收缩,使拉伸幅度进一步加大。然后借着肌腱、韧带的恢复力,使内劲得到放大之后再向前撞。有了肩(髋)关节的加速度,攻击的速度更快,力道更足。这样的力,整劲自不必说了。因为内劲本来就是整劲。

横向击打都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如横肘、鞭腿等等。而纵向击打攻击的蓄力方法与此又有所不同。

竖劲的放大首先靠的是关节盘的弹性恢复力。内劲到来之际,在关节充分放松的前提下,远端会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近端却由于内劲的催动而前冲,对关节盘形成一定的压力。此时再顺势收缩关节腔使关节盘压力进一步增大。这样就可以利于关节盘的弹性恢复力使内劲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但是由于关节腔、关节盘的构造决定,其活动范围及弹性极其有限,内劲的放大不是很明显。(山西顺溜)

竖劲的放大,还得靠外劲的帮助。内劲到来之际,关节屈肌顺势适度回收使其屈曲并使伸肌肌腱得到拉伸,而后利用肌腱的弹性恢复力及伸肌的力量迅速打开该关节。若劲路上各关节都能如此运动,则内劲的放大效果就相当可观了。

一般地,向外攻击时劲路上各关节先压缩后释放,肢体先屈曲后伸展,如挑肘、上勾拳;向内攻击时该劲路上各关节先拉伸后压缩,肢体先伸展后屈曲,如下砸肘、上顶膝。这样,内劲就可以在外劲的帮助下得到放大,进一步增强打击力,提高打击力。

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伸缩束展一命亡。其中,束展二字中的束就是压缩、屈曲,展就是释放、伸展。可见,我们的前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如果说弧线型攻击是松开撅弯的钢板,那么直线型攻击就是释放压缩的弹簧。有些打法又可以两种力量皆而有之。

综上,欲将内劲放大,那么在力的传递中,中节特别是肩、胯关节,必须有个先反拉、后反弹或先压缩后释放的过程。这首先需要你的肢体充分放松,然后是开肩开胯,使你的肩胯能够如弹簧般开合,像钢板般弹抖。

如何开肩、胯呢?在不同的阶段,开肩胯的训练内容并不相同。

在练“形”阶段,就是内家拳所说的明劲阶段,我们称之为外劲阶段,开肩胯的任务主要是韧带的拉伸,提高韧带的活动能力。这方面的资料很多,不再赘述。应该强调的是其中的压肩及后压(踢)腿对内劲的放大有着特殊的意义,应继续加强训练。

在练“意”阶段,就是内家拳所说的暗劲阶段,我们称之为内劲阶段,开肩胯的主要任务是关节的开合。这时候的开肩胯,就是配合内劲的传递,借助惯性顺势收缩(或放松)关节周围某些肌肉以抻筋拔骨,增强关节面及肌腱、韧带的弹性,使关节囊伸缩空间加大而使内劲贯通并在此得到放大。(山西顺溜)

韧带拉伸和关节开合的训练目的不一样,训练方法也大相径庭。由于被拉长(或压缩)的韧带、肌腱其张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耗、控等类练习虽有利于韧带的拉伸,却不利于其弹性的增强。增强筋骨弹性的练习应是快速、有力的振动类练习。

因为内劲的传播形式是机械波,其中有横波又有纵波。所以开肩胯就要按照这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去开。

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为了有利于纵波的传播和加强,我们应使关节作沿轴心线的开合。

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为此,我们应将关节韧带及肌腱作垂直于轴心线的拉伸。在纵向拉伸的基础上,再辅以骨骼肌的内旋或外展是螺旋劲。

但由于关节周围肌肉的静力收缩保持关节面相贴而防止脱位,所以要想拉开关节是很困难的。大家试试抓住自己的一根手指往外拉一下。若能听到“叭”的一声脆响,则表明该关节已被拉开。由此可以体会拉开关节所需力量的大小。拉开细小的手指关节尚且如此,那么欲拉开粗壮的肩、胯关节该需要多大的力量呢?显然,靠人体自身的肢体力是难以完成的。

想要用手握碎一只鸡蛋是相当费力的,但鸡仔往外轻轻一啄就能将其打破。同理,使关节开合的主要动力不在外部,而在身体的内部,即内劲。有了靠内力的催动,肩胯关节的开合就容易多了。

练习1.基本练习

开立步。即两脚平行,略宽于肩。两臂自然下垂。然后使肩、胯关节作前后、上下、内外、外展、内旋等各种开合练习。

练习2.专项练习

原地练习仍取开立步,行进间练习取格斗式,配合步法做各种技术动作所需的练习。重点仍是肩、胯的开合,其次是腕关节的开合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